《1~5认识和加减法》课标解读

  发布时间:2021-09-22 16:08 栏目:小学数学 作者: 团队小学数学一 点击量:2288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小学生正式学习数学知识的开始,是第一学段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1~5的认识、加减法及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建立起丰富的数概念。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生活化”抽象为“数学化”的过程

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都已经会读、写、数20以内的数,基本上能正确口算5以内加减法。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生活化”中的数学,他们对数概念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像“一个人”“一支笔”这些单个数量的物体,学生知道可以用“1”来表示,但像“一筐梨”“一盘苹果”,有的学生就认为不能用“1”表示,认为筐里的梨、盘里的桃都有好几个,怎么能用“1”表示呢?再如像“第二个学生”,有的学生也认为不能用“2”表示,认为只有1个学生,怎么能用“2”表示呢?还有像5以内加减法,学生虽然能正确算出结果,但他们用的算法是掰手指头数或心里数,即比较“原始的”算法,且算得速度也较慢。从这些现象中不难看出,虽然学生已经会读、写、数20以内的数,但不代表他们已经形成正确的数概念。他们脑中的数还只是原生态的、生活化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抽象化的数。虽然学生能正确算出5以内加减法的结果,但不代表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生活化”抽象为“数学化”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数概念教学包含:数的产生,基数与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和数的组成。其中数的产生是这些概念中的核心。教材中借助横向计算器,直观形象地演示出:1添1就是2,2添1就是3,3添1就是4,4添1就是5,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每一个数产生的过程。当学生知道了每个数产生的过程,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数的意义、顺序、大小和组成。例如:知道2添1就是3,就能知道有3个数量的物体可以用3表示,第3个物体也可以用3表示;还能知道2的后面是3,3的前面是2;2比3小,3比2大;进而又能知道3可以分成1和2。教学中抓住知识的核心进行教学,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原有的“生活化”的数逐步抽象为“数学化”的数,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概念。

另外在教学1~5的认识时,还应注意渗透计数单位。结合具体事物,引导学生思考:2里面有几个一?3条鱼,一条一条地数,需要数几次?数3次是几?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些数都是一个一个来计数的,都与“一”有关,初步感受计数单位“一”。

2.加减法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材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通过形象地演示:“把两只手中的气球合在一起”和“手中的气球飞走了1个”,促使学生将气球的合与分同前面学的“合”与“分”主动地建立起联系,同时配合教材中的点子图表示“合并”和“去掉”的含义,又促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的“合”与“分”,上升为抽象的“合并”和“去掉”,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学中还应通过多次地动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手势比划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真正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含义,进而初步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

3.教材在教学5以内加减法时,注意让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数数或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算法进行口算,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多种数学活动,像开火车、对口令、抢答、打手势等,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熟练地口算5以内加减法,形成必要的口算技能。

二、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

1.创设“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圈一圈”“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等活动,渗透分类、统计、集合、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函数等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认数、第几、分与合、加减法时,让学生进行画一画、圈一圈、用手势比划、摆一摆图形等活动,初步感受集合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比多少时,先让学生将图片分一分、数一数,初步感受分类和统计思想,初步培养分类和统计的意识;再一个对一个地摆一摆、比一比,初步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在讲解书上第29页第7题时,引导学生观察:加号前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加号后面的数呢?计算的结果呢?初步感受函数思想。

2.创设“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感受符号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例如:在教学认数时,先出示5个人、5盘苹果等实物或图片,然后让学生写一写:可以用几来表示?接着用这些实物或图片与数字“5”比较,问:你觉得用数字表示怎么样?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初步感受到用数字表示很简单即简洁,初步感受到这个“5”能表示很多东西即抽象,知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数来表达意思,初步感受数的交流作用,进而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在教学比多少时,当学生认识了“<”“>”“=”后,让学生说一说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谁大谁小,比用文字表示怎么样?使学生认识到:用符号“<”“>”“=”表示,很形象,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从而使学生更加亲近这些符号,喜欢并且会用这些符号进行表达,初步形成良好的符号意识。

在教学加减法时,让学生结合“2+3=5”说一说:哪些数学问题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很多的数学问题都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表示,初步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抽象、交流的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数数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在数数时可以引导学生用点数的方法,指一个(或标一个)数一个,同时还要做到有序,既不能多数,也不能漏数。在写数时,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切实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