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教育专题类 (音乐) |
序号 |
|
提 | 纲 |
对“一个音乐元素”学习链的思考、探寻和重构
邬淑颖 金帆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摘要】我省实行艺术素养监测以来,大数据证实了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音乐学习后,依然难以形成应有的能力和素养,也反应了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上,凭借个人经验主义等原因忽视理论学习,造成了学生“音乐元素”学习链的粗暴断裂。本文通过“一个音乐元素”学习链的分析,就其学习规律、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理论分析,并依据理论分析提出了“四阶”学习进程模式。试图为音乐教师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供一个范例,一种思路,使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并能初步形成自觉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关键字】音乐元素 知识链 重构
缘 起
今年年初,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研员杜宏斌老师在《中国音乐教育》上发表了《以测评促教,以评导学--完善音乐学业质量测评体系,推进课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一文,就浙江省艺术(音乐)素养测评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中一组数据引起了笔者强烈注意:
【某初中音乐素养监测数据分析】从统计数据看,整体识谱能力较弱,民族民间音乐比较薄弱,综合运用能力较强,音色掌握较弱,旋律进行,调式听辨能力较弱,其中,识读乐谱错误率竟高达92%以上,为此,笔者对我校2016年六年级学生“音乐要素”学习情况进行了监测,考查内容为结束音的听辨。
题面如下:
此次监测结果,全对占12%,对一题占30%,全错的占58%。
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一、分析与思考:“一个音乐元素”学习链断层的分析与解构
纵观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音乐学习后,依然难以形成应有的能力和素养。以节奏和音准教学为例,从一年级的第一节课开始进入节奏学习,九年学习后,绝大多数学生依然不能准确地拍击节奏、不会认读节奏符号。可见,当前的音乐学习普遍处在一种低效的状态。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音乐元素”学习链的粗暴的断层,问题在哪里?我对本校校本教研中开课和随堂听课的20节音乐课例进行了观察,具体数据如下:
教学目标设定:基于原有起点2节,占10%,根据文本制定18节,占90%
教学顺序把握:体现教学顺序的仅有15%
教学导入设计:简单重复17节,占15%
(一)分析:“一个音乐元素”学习链断层的思考
在20节课的观察与统计中,教师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一个音乐元素”的教学过程被多次简单重复,缺少教学逻辑和顺序,是造成音乐要素的读写教学失序,学生音乐能力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1.以“点”观之:缺少对教学起点的准确把握
从学情角度看,缺少对学生音乐学习起点的准确分析。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多缺少对原有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分析。很多课堂更由于简单层次的多次重复,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深刻的体验,学习能力得不到必要的提升。
2.以“线”观之:缺少对学习顺序的逻辑建构
从设计流程来看,缺少对一种音乐能力形成的整体把握思考。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教学序列和学习链来真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以“面”观之:缺少对体验活动的整体设计
从活动设计看,缺少一种体验活动的整体设计。在教学的学习链条中的哪一个阶段使用什么方法缺少研究,使得方法的研究流于形式,造成了学习链粗暴的断链。
(二)价值:“一个音乐元素”学习链建构的学习意义
对音乐的学习方式,音乐教育的专家提出“先体验后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音乐教育界的共识。文章所探讨的“一个音乐元素”的学习链,是基于“先声音后符号”的教学理论,重构一个音乐元素学习的两种课型:“种子课”(建构一个元素学习的符号认知的过程。)和“生长课”(建构元素学习的练习巩固的过程)。这就是“一个音乐元素”学习的学习链,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得基本音乐素养落地。
1. 用生长代替重复。让学生经历从声音的发现到符号的建立的过程,并能够迁移这种经验和音乐能力。
2. 以深刻达成简约。这是一个有层次的练习的设计,以学生原有的起点为基础,不断积累新的音乐经验,形成新的音乐能力。这种结构化的音乐学习因为深刻而达成简约。
3.理性与感性交融。作为“一个元素”的学习链,除了在学习链的设计过程中呈现内在的教学逻辑,同时兼顾音乐学科本身的感性特征。使理性与感性交融。
二、探寻与构想:“一个音乐元素”学习链的顶层设计
(一)探寻:从“声音到符号”的音乐发现教学法的新迁移
“一个音乐元素”学习链:一个音乐元素的学习链建构是基于发现教学法的普遍学习规律“学习理解(前认知)-应用实践(发现、概念)-迁移创新(应用)”,结合音乐学科有其特定的认知方式“从体验到概念”-“从声音到符号”,建构一个元素学习“听做(学习理解)-听想(发现)-命名(概念)-表现(运用)”的学习链条,使音乐学习即符合教学规律又符合音乐学科特质。
(二)设计:“一个音乐元素”学习链“四阶”进程研究设计
理论层面:基于发现教学法,建构富音乐学科特质的元素学习链。教学层面:基于活动中体验,积累有实践价值的的元素活动课例。学生层面:基于学习与生长,提高有意义的音乐认知能力与素养。
(三)重构:“一个音乐元素”学习链“四阶”进程模型重构
“四阶”学程是根据“先声音后符号”的教学原则,遵循发现教学法的教学原则,综合国外四大教学法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个概念或元素的学习需要遵循的原则:即“听做-听想-命名-巩固”四个阶段的学习步骤。
【“听做-听想-命名-巩固”四个阶段】
三、课堂与策略:“一个音乐元素”学习链的“四阶”学程实施策略
(一)教学内容重构:重元素,理清音乐元素的核心内容——内涵•外延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是音乐课堂最核心的要素?这些始终是音乐教学的起点和方向。因此需要我们理清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
依据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音乐要素的内容梳理,结合音乐要素分类的相关理论,学习了美国及台湾匈牙利关于音乐要素的分类,课题组对我国音乐课程标准中的音乐元素进行了提炼、分析、归类,结合现有教材,对教材和课标中音乐要素学习的程度(目标)进行了重新梳理,同时对教学材料重新进行了整合和优化,使得教学内容聚焦到节奏要素、旋律要素、和声要素、结构要素。并能在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中比较准确把握应该达到的学习程度。
1.串联概念,从孤立的元素到完整的模块
表1是以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为线索,建立系统化的进度流程的构想。从横向的四种核心要素的层面,理清四种要素的内涵。
把音的高低、色彩、强弱、和长短这些基本的特性组织在一起,就会产生我们平常所说的音乐“要素”,即旋律、节奏、结构、音色与和声。这些对音乐的表现力都是不可分的,但我们可以分别领会和研究他们。根据音乐表现性要素的内涵和课标的要求,从旋律要素、节奏要素、和声要素、其它要素四个层面内容模块的梳理。
2.内容重构,从零碎的片段到健全的体系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音版《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以及借鉴国内外音乐表现性要素教学的顺序,设计的教学计划总表,供老师们整体把握教学顺序。
3.聚焦元素,从无序的匆忙到成竹的从容
有了学期的教学元素的教学顺序和单元的学习重点,如何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聚焦教学元素是“四阶”进程学习模式的起点。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在“四阶”学程元素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注重和强调音乐学习的顺序,关注音乐学习的教学起点,以《噢,苏珊娜》一课“4”的教学为例:
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目标设定的是:
1.“四阶”教学流程的元素教学非常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节奏准备、旋律准备、歌曲准备),如本课的教学中是4的学习,在原有的学习经验中只储备歌曲,不呈现新的元素。
2.教学目标的设定聚焦元素本身,且目标的设定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预设,这个预设的结果代表了新的元素学习的阶段和程度。
(二)教学流程重构:重序列,清晰从声音到符号的教学过程——流程•序列
呈现以“听做-听想-命名-练习”为基本架构的节奏教学示例及策略。教学示例将呈现一个节奏元素的教学过程,从联觉的体验-发现新的教学元素-新的概念的认知-练习巩固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
【案例分析】以上,展现了切分音教学如何呈现“听做-听想-命名-练习”四个阶段的教学步骤。
1.把握起点,从熟悉的歌曲到陌生的元素
阶段一:
听做:
体验借助动觉进行感性音乐活动。
原有“起点”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也是“四阶”教学进程中遵循从已有经验中去发现新的元素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来说,要选择学生熟悉的音乐作为教学准备。从音乐活动的设计上来说,要尽量选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如在“4”的教学中,老师选择的作品是《噢,苏珊娜》,这个作品的包含了1 2 3456,除4之外都是学生原有的音乐旋律储备,4是本课新授的内容,这个作品本身比较适合4的“命名”阶段的教学。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中,老师也是设计了孩子容易上手的集体舞帮助熟悉歌曲,为“4”的学习储备了音乐经验和活动经验。
2.发现元素,从声音的发现到符号的建构
阶段二:
听想:(听出、看出、做出)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的展开
听出:发现新的元素
看出:探究声音与图像建立联系
做出:新的符号用肢体进行表现
“发现”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方法,音乐学习依然,也是遵循从旧的经验发现新的元素的过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音乐学科的学习又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先声音后概念,怎样实现从声音到符号的过程?在“4”的教学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学习过程。第一阶段是“听出”:“你发现有新的音符吗?”“这个音符有多高?”,这个过程是学生发现新的元素的过程;第二阶段,老师引导学生从听觉经验到视觉经验,就是借助肢体、图像、手号呈现“4”在5和“3”的中间。这个过程是从听觉经验到图像的过程。
阶段三:
命名:
声音与切分节奏的符号建立联系
第三阶段是“命名”,这个阶段,老师才告知孩子这个新的元素唱“4”。以上三个阶段的活动的关键是从“声音、图像到符号”,这个过程也正是呈现了基于音乐学习特征的“发现”一个新的元素的过程。
3.表现巩固,从已知的经验到知识的迁移
阶段四:
表现:
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练习
“表现”阶段是一个音乐要素学习之后的巩固、实践阶段。表现阶段的本质是知识的巩固?迁移和运用、创造。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已经熟悉的音乐进行表现、巩固,如在“4”的教学中,最后环节的完整地唱唱名。在之后的教学中,音乐要素的教学同样要遵循从熟悉的作品到不熟悉的作品,从简单到复杂,从表现到创造的过程。这样的练习和巩固会持续在今后的音乐学习链中,得到不断地巩固、提高,从而真正提升音乐能力和素养。
(三)组织形态重构:重体验,探索感性音乐活动的课堂形态——体验•经验
呈现以“听做-听想-命名-练习”为基本架构的节奏教学示例及策略。教学示例将呈现一个节奏元素的教学过程,从联觉体验-发现新的教学元素-新的概念的认知-练习巩固四个阶段的教学示例,用教学示例形式进行呈现。
、
【案例分析】
1. 活动参与,从理性的分析到感性的体验
理性的设计与感性的表现始终是“一个音乐元素”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在四个阶段中,除了命名阶段是概念的认知,在听做、听想及表现阶段,都是借助“联觉”经验(动觉、视觉、触觉、听觉)参与到音乐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在充分的、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大展音乐思维和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同时得到知识、情感上的满足。这些音乐活动的设计,不是原先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或理性的分析,而是孩子们从听入手的感性音乐活动的体验,是“四阶”学生活动设计中体现的重要的理念。如以上《切分音》的教学片段中,以上案例中教师根据新的音乐要素的特征,设计了走步、踢踏步两个指向音乐要素的音乐动觉活动设计,让孩子感知音乐要素的特征。
2.关注元素,从过程的随意到目标的聚焦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围绕音乐要素是“四阶”学程设计中感性音乐活动设计。感性音乐活动的设计只有指向感知“音乐要素”本身,才能剑指靶心,有的放矢。如以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组织的是“听做”阶段的教学活动-走步与踢踏步(肢体律动),踢踏步的身体活动紧紧围绕“切分音”这个音乐要素,使孩子活动切分音的感性体验和音乐经验。在第二阶段的“听想”阶段,设计了唱唱名+打拍子、唱唱名+打节奏的音乐活动,同时设问“你发现有新的节奏吗?”这组拍打节拍和节奏的活动指向音乐思维-听出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