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绝不等于“刷题”——《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教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5-03-26 16:32
栏目:小学语文
作者:
周琼
点击量:7
统编教材自三年级起,《语文园地》中均设置了“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编排了立足于提升学生的词句段运用能力的训练内容:有关于标点的训练,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对分号的认识;有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中“积累词语,想象画面,选择一两个写句子”;有句段的修改,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的“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中“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中“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有对排比、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认识、体会及运用;有对景物进行动态、静态描写,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的微格训练;有学写短小的应用文,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的“照样子写通知”,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的“照样子写寻物启事”;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运用,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的“阅读指示牌,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的“修改小台灯制作说明书”……范围广泛,形式丰富,但大多与单元课文内容高度关联,与单元整体目标一脉相承,进一步凸显了单元语文要素。教材既能集中呈现本单元“词句段运用”方面的重要训练点,同时又能关注相关知识点的螺旋上升,编排之精心可见一斑。综观各册“词句段运用”,它是对低年段“字词句运用”板块的提升,是“巩固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其目标定位是:根据年段特点,安排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提升表达能力,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词句段运用”的内容编排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价值的认识普遍不够清晰,存在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园地》的教学基本按照教材设计的固定板块依次进行,尤其是“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与其他板块之间基本没有联系,与单元文本之间也常常处于“割裂”的状态。由于缺少内在联系,教学时常常是散“词句段运用”设计以知识呈现为主,教学基本以习题训练为主,因此,“刷题”常常成为教学“词句段运用”的重要手段。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区别词语时,教师一般会循规蹈矩地设计三个环节——区别意思、选词填空、拓展训练。设计购物清单时,一般会设计以下环节:读准词语、词语归类、阐述理由。这样纯知识化的训练,使“词句段运用”很难彰显其应有的魅力。好的学习,应该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在“词句段运用”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把“知识”放在首位,难寻“思维”的踪迹。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词句段运用”板块安排了两项内容:“照样子写词语”“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停留于“依葫芦画瓢”的浅层次学习,学生虽然完成了练习,但是表达能力与言语思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单元整体教学是统编教材一个重要教学选项。“词句段运用”的教学同样要在单元整体内进行,不能游离在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之外。教师要让学生从传统的知识学习中跳出来,努力追求教学方式与学习形式的转变。“词句段运用”中呈现的“知识”与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文本内容一般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不仅要发现并运用这些联系,关联文本内容,还要努力打通教材与生活的壁垒,联系课本内外,让“知识”有灵魂。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词句段运用”中这一内容:你知道下而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吉祥寓意的习俗?乍一看,这是知识性内容,似乎简单地填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如此刷题,“知识”就成了没有灵魂的冰冷的“物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关联,让“知识”有灵魂、有温度。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以及《北京的春节》一文的“阅读链接”,按照“风俗———寓意”的形式进行整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又了解过哪些有意思的习俗?通过这些问题,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然后引导他们按照“家乡+风俗+寓意”“民族+风俗+寓意”的形式进行整理。通过两次关联,学生形成了关于风俗的横向的“知识链”——“家乡+风俗+寓意”“民族+风俗+寓意”;立体的“任务群”——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节日的风俗汇聚到一起,并系统化地呈现。本单元习作话题是“家乡的风俗”。学生完成这一习作,离不开对家乡风俗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词句段运用”板块中有关习俗寓意的知识与习作相关联,作为习作素材的储备,如此,“词句段运用”与“篇章”表达就能相得益彰。这样的关联,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在多维关联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还开阔了眼界。这样的“运用”,岂是“刷题”可比?2.创设情境,让训练有情趣有情有趣的“词句段运用”训练,离不开精心创设的情境,要让训练在一定的语境甚至故事情境中进行。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三题“学习转述”:载缝说:“我和别的载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裁缝说,他和别的裁缝不一样,他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如果单纯地进行训练,会让学习索然无味。但是,如果与单元语文要素中的“复述故事”建立联系,创设故事情境就能让学习变得十分有趣。如“假如你是慢性子裁缝的小学徒,回家后,你要把师傅和急性子顾客之间第一天的故事转述给妈妈听,你会怎么讲?”学生不仅可以轻松地掌握“转述”的知识,还可以把知识变为能力。创设情境,还可以与生活情境相融合。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词句段运用”:
情境一:课件可以呈现大润发超市里不同区域的图片——生活用品区、文化用品区、家用电器区、蔬菜水果区、生鲜鱼虾区、肉类荤食区等。当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时,让学生“帮助妈妈整理一份购物清单”,此时,“整理”会更有目的,有依据,有方法。情境二:当购物清单交流结束后,学生意犹未尽时,创设任务情境二——学校图书馆新进2000本图书,招聘小小志愿者,你准备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帮助图书馆丁老师上架图书?于是,小小志愿者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书籍分区,然后有依据地进行分类。这样的情境创设,将虚拟情境与真实情境相结合,将学习过程融入现实生活之中。学习让生活更美好,生活让学习更有趣。“词句段运用”中对句段的迁移训练大多以单元课文中的句段为例,旨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境和材料中发现表达的特点,再“照样子”或“仿照”句段写一写,以实现语言的运用。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
教学中,如果仅仅简单地“读一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然后“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从形式上看,也能称得上实现了读写迁移。但是“词句段运用”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读一读、悟一悟、仿一仿、写一写,而是在读写迁移中学习表达形式,并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实现表达能力的提升、思维品质的发展。善于搭建和利用支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如对于上述心理活动的读写迁移,可以搭建以下支架:首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本片段,发现表达的特点。句段一是本单元《穷人》一文中的经典片段,桑娜毫不犹豫地抱回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但是当她回到自己的小屋,看着躺在破床上的7个孩子时,她的内心独白中有担忧,有小小的后悔,更有“揍我一顿也好”的坚决。真实的内心独白将人物善良的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句段二选自《我的战友邱少云》,作为目击者的“我”,目睹战友被烈火包围直至牺牲,内心紧张、担心、不忍、悲痛,侧面烘托出了邱少云惊人的意志、感人的精神。两个片段,都刻画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但表达各有特点:句段一是真实的内心独白,是人物思想活动的直接引述,它不是说给作品中其他人物听的,交流与倾听的对象是自己;句段二是在叙述中呈现复杂的心理,如“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因为“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因为“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不敢看”,又“忍不住不看”,作者把这种矛盾心理叙述得清晰真实,极富感染力。在这种心理描写中,作者是叙述者,读者是倾听的对象。两个片段,都是表现复杂的心理。如果将表达方式变换一下,表达效果又会如何?教学教学中,如果仅仅简单地“读一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然后“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从形式上看,也能称得上实现了读写迁移。但是“词句段运用”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读一读、悟一悟、仿一仿、写一写,而是在读写迁移中学习表达形式,并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实现表达能力的提升、思维品质的发展。善于搭建和利用支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如对于上述心理活动的读写迁移,可以搭建以下支架:首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本片段,发现表达的特点。句段一是本单元《穷人》一文中的经典片段,桑娜毫不犹豫地抱回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但是当她回到自己的小屋,看着躺在破床上的7个孩子时,她的内心独白中有担忧,有小小的后悔,更有“揍我一顿也好”的坚决。真实的内心独白将人物善良的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句段二选自《我的战友邱少云》,作为目击者的“我”,目睹战友被烈火包围直至牺牲,内心紧张、担心、不忍、悲痛,侧面烘托出了邱少云惊人的意志、感人的精神。两个片段,都刻画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但表达各有特点:句段一是真实的内心独白,是人物思想活动的直接引述,它不是说给作品中其他人物听的,交流与倾听的对象是自己;句段二是在叙述中呈现复杂的心理,如“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因为“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因为“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不敢看”,又“忍不住不看”,作者把这种矛盾心理叙述得清晰真实,极富感染力。在这种心理描写中,作者是叙述者,读者是倾听的对象。两个片段,都是表现复杂的心理。如果将表达方式变换一下,表达效果又会如何?教学愧痛悔……进行迁移练笔时,教师可以将“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这个命题变为任务设计——“本期班报征稿话题:那一刻,我……(忐忑不安、犹豫不决等)请你写下某一难忘时刻的内心活动,绘心理微观世界,品生活种种况味”。显然,通过语境的创设,让学生进行写作技能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表达动力,使他们习得表达技巧,提升思维能力。搭建实践支架,在实践中培养表达能力,是“词句段运用”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体现。“词句段运用”虽然只是教材中一个很小的板块,但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教师绝不能将它简化为“刷题”,而要准确理解编者的意图,站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度,明确价值定位,改变教学行为,丰富教学策略,为学生“词句段运用”的学习增添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