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创设情境中指向语言实践的自觉性。《语文园地》是出现在一个单元中最后位置,帮助学生巩固单元所学内容。教师要创设真实情境,满足学生语言表达上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所学知识。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栏目,第一项训练内容是:“看到下面的词语,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懒洋洋、慢腾腾、颤巍巍、兴冲冲/静悄悄、空荡荡、乱糟糟、闹哄哄)”教师可以创设适宜的情境作为支架,建构丰富的语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运用词语。
例如,“星期六的早晨,我( )地睡在被窝里,听到妈妈再三喊起床,我( )地穿衣服。突然,好朋友打电话说他爸爸自驾游去梅园,可以带上我一个。( )的身子立即就( )。游到傍晚,梅园的游人变少了,原来( )的梅园变得( ),我们也离开了( )的梅园。”学生在这样的语境中会反复掂量上述词语哪一个用在句子中更贴切,从而达到在自觉推敲中内化的目标。
二是在学用结合中指向语言实践的融通性。《语文园地》作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实践的阵地,需要把学与用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有效迁移、灵活运用、融为一体的良性循环状态。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在“识字加油站”栏目中,安排学生从常见的职业名称中学习11个生字。
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认识众多职业中的11个生字,就属于完成了单项学习任务,没有重视编者在“理发师”右上角以“泡泡语”形式提示“邻居王叔叔是一名理发师”的作用,题目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用职业词语说一说生活中你熟悉的人所从事的工作情况。对此,教师需要设计表达运用支架,促进学生进入学用结合的状态。如,我认识的______是一名___________(可以用题目中的职业,也可以用自己知道的其他职业)。长大了我要当一名________,因为我___________。这样的学用结合,就能够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实现语言的有效融通。
三是在遵循规律中指向语言实践的层次性。在《语文园地》各个栏目内容的编排上,编者是从基础到深化再到拓展的梯次安排的,对应的正是“语言的学习”“语言知识的学习”和“通过语言开展学习”,以此来体现语言学习实践的层次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需要体现出相应的层次性。
首先基础性学习以熟读、积累为主。一般在第一学段,也是为语言运用打基础。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栏目中,出现了三组字,每组字中有两行,偏旁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
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生字学习中,积累这种偏旁不同而表达的意思相同的情形,为深入学习汉字构字规律打基础。其次深化性学习以发现规律、提炼方法为主。第二、三学段《语文园地》中经常出现。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第一项训练是:“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下面给出的两行词语,上一行四个词语都是描写声音大的,且越来越大;下一行四个词语都是描写声音小的,且越来越小。这样的发现对于学生描写声音大小时准确选择词语帮助很大。
再次拓展性语言学习是以语言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题体现的。《语文园地》中经常出现“照样子……”的训练要求,所提供的“样子”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从中读出具体的表达方法,形成表达支架,再拓展运用到其他语言表达实践中。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一项训练是:“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照样子说一说。”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句子在写“亮”和“热”这两种情景时,是运用“排比+典型对象特别表现”的句式,再选择题目中的一种情景仿写,最后选择自己熟悉或喜欢的情景,写出类似的句子,实现真正的迁移运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园地》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该板块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的阵地作用,又要注意各栏目都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目标设计,做到点面结合,在重点突出中全面落实单元训练目标。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