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曾任教于宁波镇海中学。教育部国培计划骨干教师、浙江省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首批中小学阅读指导师、杭州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坛新秀、杭州市语文教研大组成员、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库专家、浙江省90学时培训专家库专家、杭州市语言文字委员会特聘专家、“叶圣陶杯”全国作文大赛特等奖作文指导教师。
高考文学类阅读学科认知情境测评的变化、特点及启示——以近五年高考文学阅读主观题为例摘要:核心素养背景的情境化测评取向,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版块以学科认知情境为主。文学类文本的审美鉴赏要在逻辑理性思维下实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认知情境试题包含文学必备知识,指向学科能力的测评。学教评一体,以评带学和教,学习和教学从高考测评中得到启示。关键词: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科认知情境 关键能力一、核心素养背景下情境化测评取向和学科认知情境试题的内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特别提出“考试、测评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1】“情境”一词在新课标中总共出现34次,这体现了当下语文考试测评的情境化取向。语文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情境是在提倡“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提出的。新课标把情境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其中学科认知情境指向语文学科本体问题,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征。它有别于指向社会生活场域的社会生活情境,也有别于感受呈现个人体验的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包含“学科”“认知”“情境”三个要素。学科指的是语文学科的本体知识,包含了语言学、文学知识。认知是指学习者调动和运用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过程。学科认知情境是学习者在语言文字材料中构建的语文学习的时空场域。学科认知情境试题包含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探究与运用过程的综合性试题。二、文学类阅读学科认知情境试题指向关键能力的变化和特点核心素养是人在面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素养背景下的学科认知情境测评,情境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其中包含的学科知识是综合的,为必备知识;学科认知是综合的,是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关键能力的基础。通过对必备知识的运用,形成关键能力。因此从高考测评取向看,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应该处于首要地位。文学类文本不同于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地方在于需要有审美鉴赏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艺术形式的美感。 “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知性到理性的过程”。【2】审美鉴赏从最初的混乱、感性到后来的清晰、理性。理性的认知在审美鉴赏中会介入并深入。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思维认知能力中,侧重于探究、评价和批判性思维等复杂高阶思维。这些是在审美与鉴赏活动中的关键能力。1、从学科认知情境包含的必备知识的变化看测评的关键能力指向高考语文要求的必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文学审美知识、中外文化常识。【3】必备知识不同于一般知识、单一知识,它处于学科知识的核心,是整合语文一般知识、单一知识的“锚点”,更为复杂结构化。比如“结构”是学科必备知识,“情节”就是学科一般知识。从文体分类看,文学类文本不同于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依据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4(高考要求)对文学阅读与鉴赏的测量水平描述,文学类文本测评内容为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艺术手法、风格。文本的语言情境是综合复杂的。学科认知情境的综合性,单一知识无法对应复杂情境,必备知识能用来处理在复杂、综合性的问题。如2022年新高考2卷 “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用原文的句子设置情境和问题,简短的一句话,需要调动叙事学这一必备知识理解阐释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同时“叙事”里的儿童视角也构成是文本理解的要点。是文本理解阐释的要点,也是阅读和鉴赏过程的方法策略,促使人持续思考、探究,促进关键能力的提升。。情境试题中是否出现必备知识,必备知识出现的频次,以此来衡量情境试题质量的高低,是否指向关键能力的考查。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除了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之外,还有作家的思想观念。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建构和思维的提升理解阐释文本,除了提高审美品位之外,还要思考作者对世界的思考和认知,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一些核心概念,这样才能实现精神成长。从文学类文本艺术形式和人文主题角度梳理2020年-2024年高考阅读主观题考查的必备知识和核心概念从上图看:2020年考查了“线索”、“冰山理论”,2021年考查了“反复”,2022年考查了“不同文体的艺术表现”,2023年考查了“随笔的构思”,必备知识是文章学,2024年考查了“视角”“叙事”。必备知识是叙事学。从必备知识的整合性看,“冰山理论”关联的是小说情节,综合性不够,属于单一知识。“线索”“反复”能整合文本的叙事内容、结构、主旨,综合性强,从这篇文章来看,不属于单一知识,也属于“必备知识”。从必备知识的认知结构层次的丰富性看,“文章学”“叙事学”概念更上位,处于更高一级,指向更持续更综合的思考。从近四年文学阅读的学科认知情境中呈现文学类文本的核心知识来看,知识概念在数量上有增加,从知识概念的整合性上变得更为高位,对学生学科关键能力,思维的结构化的要求提高,体现了指向关键能力的测评特点。从内容主题角度梳理2020年-2024年情境中包含的概念,从一元到二元,三元,关系联结的维度更加多元,在对世界认知、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从单向度的价值认知到思辨二元的对立统一到建构三元的立体关系,思维变得更为深刻、理性。从二元关系看,存在着关系的多样化,有对立统一关系(普通和传奇、人、动物和工具、生命和节气),主次关系(人类和工具、遵循习俗和打破习俗)。在二元关系中,有封闭性的,也有开放性的,比如“儿童视角”还是“成人视角”,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评论。开放性题符合核心素养背景下测试情境化取向的初衷。
刘徽认为“概念越高位,联结的内容越多样,认知的层次越丰富。”【4】学生不能机械、套路化答题,对于层次丰富的必备知识进行系统思考建构。比如“随笔”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这种文体的行文思路有什么特点。把静态的知识结合情境和文本变成动态的知识,把抽象的知识概念和具体文本相互联系,形成结构化的思路,体现了阅读过程中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从文本主题看,主题的一元、二元、三元关系的分析,加强了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文本主题认知,可以迁移到实际人生,学为所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符合新课程“育人”理念。
2、从情境测评目标的显性和隐性变化看测评的关键能力指向
从国际阅读测评项目的认知目标和我国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四设定的认知目标看,有查找回忆、整合阐释,鉴赏评价。这些认知目标是阅读领域的认知目标,在情境化试题中体包含认知目标,测评才具有针对性。但如果明确把认知目标展示出来,会导致题型固化,思维的僵化甚至带来思考的降维。有质量的学科认知情境题往往会隐藏认知目标和认知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能力。
文学形象是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一个必备知识。如果直接提问“形象特点”,会使这种题型变成固定题型,考生在答题时也会机械套用答案。
从“文学形象”角度梳理2020年-2024年认知目标在情境任务中的显性、隐性表现
从题目情境看,或者引述原文的词、句、或者概括一段文字,或者包含任务,认知情境是具体的,认知目标是隐藏的,诸如“整合阐释”“鉴赏评价”这样的认知目标隐藏在情境的具体表达。情境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暗含认知目标。这体现了情境的复杂性。从PISA问题解决情境图示看,达成目标过程常常有障碍,从给定信息出发,通过一定的操作和运用一定的工具才能达成。这是情境复杂的另一个层面。从学理角度看,学习目标包含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同理,阅读测评目标也包括阅读内容和阅读行为这两个维度。情境中阅读目标的隐性特点本质上是阅读内容和阅读思维路径的隐藏。而这两点正是对应PISA问题解决情境图示中的达成目标的障碍。(1)隐性的路径和问题。情境中引用文本的词语、句子,或者依据文本概述一个语段,2020年“饮食描写”2021年“门”这两个词语、短语的指向是明确的。其他如“文学效果”“未来·回忆·成长”“河流”“赋予意义”这些词语或短语的含义是模糊的,构成认知障碍。2023年全国1卷的情境是一段概括性的文字,理解起来更费劲。明确直接,思维含量少,在关键能力的测评上效度较低。模糊复杂,思维含量高,在关键能力的测评上效度较高。 清除障碍的操作是通过语言的建构,依据语言学的词义、语法、修辞等学科知识进行梳理和探究,厘清认知障碍背后潜藏的认知路径。清除障碍的工具是情境中设计的任务。如:“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结合,通过写作“文学短评思路”来深化阅读与鉴赏,同时也是通过梳理与探究式的“阅读与鉴赏”来达成“文学短评思路”的写作。叶丽新认为:“更为饱满的‘情境’应该包含问题。”【6】情境中的词语、句子、语段是具体的,通过梳理探究会发现内在关涉小说散文或其他时空语境的核心内容和有价值的问题。“文学效果”包含小说人物、情节、叙事、主题等内容。 “未来·回忆·成长”包含散文的人物形象父亲和儿子,“河流”包含散文的叙事时间和空间,“赋予意义”和“没有赋予意义”包含散文议论抒情的内容和记叙的内容。“改写” 暗含“平凡和传奇”的问题,“未来和回忆”包含“成长”的问题,“赋予意义”和“没有赋予意义”包含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问题。 (2)隐性的交互。试题情境隐藏着的问题,一来自文本内部,一来自于文本外部。人物形象、叙事时空、情节主题来自于文本内部。还有一种冲突来自于文本外部,比如文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冲突,如“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作者情感和读者认知之间构成了问题讨论的场域。文本外部冲突也可以包括文本和文本的冲突。比如“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两种文本形式——历史小说和诗化小说,不同形式的文本交互,构成问题和冲突,要运用比较、映证、互证等方法去思考。文本内的综合交互,文本外的交互,使阅读与鉴赏的视野更为开阔、认知更加深入。复杂的阅读交互形式,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更为立体、结构化的统整。这需要在“阅读与鉴赏”中始终贯彻“梳理与探究”的逻辑思维,这也充分体现了近几年高考阅读测评指向关键能力测评的特点,体现了高厉害考试的选拔性功能。综上所述,文学类文本学科认知情境的试题呈现对关键能力考查的测评特点,且逐年增强。在学科上,运用学科必备知识、核心概念测评考生高阶思维能力,在认知上,利用隐性的复杂的问题激发考生的探究能力,启发思考路径,按照情境指引在文本内外、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复杂的交互,在有限的测评时间和试卷空间里,使测评内容极大地丰富,测评空间大大提升,进而使测评效度得到提升。用有限的测量试题来达成丰富的思维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三、文学类阅读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关键能力的测评对学、教带来的启示近四年文学阅读版块学科认知情境对关键能力的测评指向,给我们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与鉴赏”的学习和教学带来怎样的启示?1、确定文本核心价值、定位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依据新课标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相关要求和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四”中关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行为表现,确定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学习、教学要点。综合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情感、结构、艺术手法、语言、文化底蕴”这五个维度确立文学类文本阅读与鉴赏的必备知识和核心概念。对教材单元中的选文,需要真正进入单篇文本内部,探索单篇文本的价值,也需要进行双文本或多文本的比较阅读和鉴赏,从文本中抽象出最大公约数,也就是群文或者单元的大概念。2、创设指向关键能力的情境任务,融通“阅读和鉴赏”与“梳理和探究”。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情境一般以学科认知情境为主,也常常和个人体验情境结合。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天然包含更多的阐释空间,面对同一篇小说,同一个人物,不同的读者都有不同的理解。情境任务的创设要聚焦阐释的准确和个性化理解的平衡。文学类文本的审美鉴赏和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平衡,用高阶的逻辑思维能力达成文学艺术的审美鉴赏。情境任务的创设要指向逻辑思维能力的建构。文学类本文的阅读逻辑探究之外,还应该走向批判性思维。借鉴高考测评情境实体,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情境任务创设中,有多种交互和认知冲突,读者和文本、作者的交互冲突、文本和文本的交互冲突等来创设问题,设置开放性问题,甚至建立批判性思维。3、融通“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促进阅读、反思和迁移。从高考试题的测评趋势看,“写文学短评思路”就是读写结合的一个例子。阅读与鉴赏通过写作来深化理解,经典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和精深的思想,能提升写作的语言和思想。在新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也是同一个学习任务群。读写结合的融通,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改版)【2】李煜晖 《语文建设》 2023.2【3】刘徽 《大概念教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2.3【4】张开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中国考试 2019.12【5】【6】 叶立新 《“情境”的理解维度与“情境化试题”的设计框架》 课程·教材·教法 2019(5) 107-113 文学类阅读学科认知情境测评的趋势,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一方面,语文教师需要研究文学类阅读学科认知情境测评的意义及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检验和导向功能,另一方面更需要探索如何将文学类阅读的学科认知情境测评内容和形式,转化为相应的语文阅读教学具体措施。其中,需要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一是从学科认知情境包含的必备知识的变化,探讨认知情境测评的关键能力指向;二是从认知情境测评目标的显性和隐性变化,探讨认知情境测评的关键能力指向;三是从文学类阅读学科认知情境测评变化的趋势,探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吴刚平(吴刚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与课程资源研究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课程资源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