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妮·克莱因所提出的“偏执-分裂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on)的重要概念,是我们理解人类的偏执心理的基础。
偏执指的是“核心性的迫害焦虑,是对从外部而来的侵略性恶毒的恐惧”,而分裂指的是“核心性的防御”,“对爱与被爱的好乳房以及恨与被恨的坏乳房保持警惕的分隔”。(Mitchell&Black, p114)
偏执-分裂位与抑郁位
克莱因在《关于某些分裂机制的评论》(1946)中谈到,对于刚刚出生的小婴儿而言,他的“第一个客体是母亲的乳房,而这个乳房对婴儿来说,被分裂为好的(满足他的)与坏的(挫折他的)两个不同的乳房;这样的分裂导致爱与恨的分离。”(p8)
她假设偏执-分裂位出现于婴儿从出生到3~4个月左右,此时婴儿的自体非常虚弱且尚未整合,如果内心投射的或者从客体中内摄的“迫害的恐惧过强,而使得婴儿无法修通偏执-分裂位置;那么抑郁位置的修通也将受到阻碍。这些失败可能导致退行性的、更强烈的迫害恐惧,并且强化了严重精神病(也就是精神分裂症)的固着点。”(p9)
也就是说,如果婴儿在生命最早期的与母亲的乳房的关系里,未被满足的、挫败的、甚至是恐惧不安的感觉太过强烈,而没有足够满足的、安全的、温暖的舒适感进行缓解,则无法开启婴儿与“好”母亲的关系,也无法涵容和修复那些被迫害的“坏”的感觉,也就固着在了偏执-分裂位中。
“从最初的哺乳经验开始,失去与重获所爱客体(好乳房)便成为了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个基本部分。”(Klein, 1952)在挫败与满足的交织体验中,在婴儿逐渐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婴儿慢慢有能力认识到,不论是“坏乳房”(部分客体)还是“好乳房”(部分客体)都来自于同一个母亲(完整客体),他开始在同一个客体身上体验到既好又坏的矛盾的感受,而不是非好即坏的纯粹的感受。
这也会引发内疚感,因为当母亲不能让他满足,而使得他对母亲心生怨恨并想要攻击她时,他也会担心自己会因此毁灭母亲而失去她;亦会在攻击之后因为内疚,而采取修复的行为。婴儿从偏执-分裂位进入抑郁位。
克莱因认为抑郁位出现于婴儿从5、6个月到1岁左右的时间,被认为是比偏执-分裂位更成熟的心理结构。但从偏执-分裂位到抑郁位并不是线性发展的、超越性的关系,而是变动交替的。
通常来讲,当我们体验到更强烈的不满和憎恨时,我们更容易进入偏执-分裂位;而当我们体验到满足和爱意的感觉更多(或者不满和憎恨减少)时,我们则更容易进入抑郁位。
在偏执-分裂位中,“对同一客体的爱与恨的体验会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焦虑,这构成了需要应对的主要心理困境。处理这一问题,很大一部分要通过将自身的爱与恨与客体的爱与恨分开。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个体才能以一种未受污染的安全状态安全地爱客体,以及没有伤害其所爱客体的恐惧而安全地去恨。”(Ogden, p17)
从心理结构的角度来说,偏执的根本在于,无法容纳与整合针对同一客体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进而通过分裂的防御机制,将爱的客体与恨的客体分离开来,从而可以安全地爱与恨。
投射与投射认同
除了分裂以外,投射也是偏执者惯用的防御机制,他们将自己“内心世界的攻击与受害转换为实际的生命经验”,并将受害者的角色分配给了自己,而将攻击者和迫害者的角色分配给了他人(Gabbard, p553)。
然后他们再作为受害者对抗迫害者的迫害,经由与“假想敌”斗争(付诸行动)的方式来自我保护、自证安全。于是,通过分裂、投射与付诸行动的联合使用,正义的“好自体”实现了对邪恶的“坏客体”的驱逐,善良的“好自体”因此能够免遭迫害而得以保存,进而重获“安全”。
但偏执者的自我保护的方式是有很多的副作用的。
首先,不长久。因为他们防御的是内心升起的迫害焦虑,而不是来自外界的迫害事实,这就意味着,只要他们内心的恐惧不灭,他们就很容易将所见所闻解读为恶意的伤害,因而草木皆兵、处处为敌。
可能今天看见同事进领导办公室,觉得同事是去领导那里讲自己的坏话;明天看见妻子和男性邻居讲话,便疑心妻子出轨他人、背叛自己;而后天听到儿子抱怨被老师批评了,又怒火中烧,直接跑去找老师算账……总之,没完没了、无穷无尽。
其次,容易自证预言。当他们将迫害性的“坏客体”投射给别人时(在被迫害的恐惧下的自我保护,进而生发出对他人的敌意与攻击),对方很容易觉得被冤枉而要驳斥(因为感受到了来自他们的愤怒,而被激活战斗反应来自我保护),他们更因此而觉得自己被攻击、被误解甚至被羞辱,从而坐实了他们的感受(其实是无中生有的)。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投射认同。
譬如这个男人冲到了老师家里,指责老师恶意地中伤他的儿子,这个老师先是被他的咄咄逼人搞懵了,因为她觉得她只是客观地指出问题而已,然后觉得很委屈,因为她对他的儿子并没有他所指责的敌意,她试图解释但他毫不理会,再后来她被他的攻击给惹恼了,也毫不客气地反击,指责他无理取闹、心理有问题。老师的反驳让他恼羞成怒,他“砰”地一声摔门而出,一边怒气冲冲地认定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坏老师,一边谋划着要去校领导那里对她进行举报……其实“天下本无事”,是他自己内心的那根“搅屎棍”把好好的人际关系搞得乌烟瘴气。
除了被迫害的恐惧,羞耻亦是偏执型人格者常见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西尔万·汤姆金斯(Silvan Tomkins)“将偏执状态总结为恐惧和羞耻的混合体”(1963),他们亦会因为感觉到被冒犯、被羞辱而愤怒地回应和反击。
而嫉妒和多疑的混合,使得偏执者除了担心别人因嫉妒而加害自己以外,也使得疑心配偶不忠的剧情时有上演。通过将他们无法容纳的这些负面情绪向外投射、付诸行动和投射认同,偏执者活在了他们自己内心编织的天罗地网里。
我们不仅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中能够看到,当一个人处于偏执-分裂位时对关系的破坏性影响,我们更能在不同的民族、宗教、国家之间的关系中看到,一个群体在面对另一个异己的群体时的迫害焦虑,如何导致了一场又一场以正义之名的杀戮,血流成河!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