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样人格:以退缩和解离来防卫核心自体的崩溃

  发布时间:2025-03-19 08:16 栏目:中小学心理健康 作者: 周惠芳 点击量:16  


分裂样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y)被用来描述不要求和无法享受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和性关系,而总是选择孤独的活动的这类人,他们情感淡漠、与人疏离,除了一等亲以外,几乎没有亲近的朋友或知己,至于别人对他们是靠近还是远离,是赞美还是指责,他们看起来也是无动于衷的。

分裂样人格不同于分裂型人格(schizotypal personality),作为精神分裂症的潜伏型,分裂型人格者会出现认知或知觉的扭曲,他们表现出古怪或偏离常态的思考方式、行为和/或外表,他们的情感局限或不合时宜,他们被迫害的焦虑更强,并因此而过度回避社交。

总之,“分裂”是一条长长的光谱带,是一个从轻微的社交困难到独来独往、孤僻怪异,再到精神失常的连续轴。而在这条光谱带上的共同特征是:孤独(缺乏社交)、情感疏离与特立独行。

先天气质与后天创伤

有研究显示,分裂样人格与回避型依恋存在着很多的重叠(Wallin, 2007),而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Jerome Kagan)则发现了回避型依恋与慢热型气质之间的联系。

美国精神病学专家斯泰拉·切斯(Stella Chess)和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在其开创性的“纽约纵向研究”(NYLS)中,确定了气质的九个类别和三大集群:随和型、棘手型和慢热型。其中慢热型气质的儿童占研究样本的15%,他们会对新的刺激做出程度温和的消极反应,并在不断地接触后缓慢地适应(p44)。也就是说他们对刺激的反应较敏感,但是反应的强度较弱。

而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则在其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中发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依恋模式:安全型、矛盾型和回避型。其中呈现出回避型依恋的婴儿表面上看起来对母亲的离开或回来漠不关心,但在分离的场景中,他们的心率是加快的,并且皮质醇(应激激素)水平是高于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的。安斯沃斯相信,他们表面上的冷漠和实质上依恋行为的缺失,都反映出了一种防御性的适应(p24)。

而从养育的角度,安斯沃斯观察到,那些被划归到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主动拒绝婴儿的靠近与连接的渴望(1978, p25),安斯沃斯的学生玛丽·梅恩(Mary Main)的研究也显示,回避型儿童的父母会“无意识地主动保持情绪的隔离”(p120),其他的研究者(Grossmann&Grossmann, 1991)也观察到,当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悲伤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并不会主动去安抚,反而会退缩(p25)。

也就是说,分裂样人格者先天气质的敏感性和遇到新异刺激的退缩性,使得他们对于外界的信息更容易感官过载并以回避的方式来进行应对。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感官过载,甚至成为孩子感官过载的重要来源,那么会加剧孩子的退缩和回避。而如果父母自身是退缩且回避的,那么,他们就很难满足孩子天然的对依恋的需要。当孩子反复体验到父母的冷漠和拒绝后,无所依傍的他们,也就只能放弃对他人的期待,转而自我依靠了。

回避型的孩子在成年以后,很容易成为疏离型的成人,他们看上去独立自主、自给自足,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被人依赖(Bartholomew, 1990, p16)。但他们的独立更像是一种“假性独立”,是对于恐惧在亲密中受伤的一种防御。

在回避型依恋的连续谱上,涵盖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其中,分裂样人格者的受伤程度最深,他们存在着更为严重的人格底层的崩解。

英国精神分析师唐纳德·温尼科特在《亲子关系理论》(1960)中,谈到了对于处在绝对依赖阶段的小婴儿来说,母性养育的重要性。

那些平凡而奉献的母亲们,日日夜夜地照顾着小婴儿的吃喝拉撒,保护着他们生理上的安全性和感官上的舒适性,进而帮助他们建立起个体存在的连续性(自我力量的基础),让精神能够安住于躯体,让逐步发展的心理“界膜”能够区分婴儿的内在与外在,避免他们的核心自体被侵害因素所侵蚀、打断和湮灭。

而婴儿的核心自体受到影响,是精神病性焦虑的本质(p34),伴随着个体的灰飞烟灭感(连续性存在被打断)和世界的被摧毁与瓦解感。他在《儿童发展中的自我整合》(1962)中,谈到了精神病性焦虑的几种变型:(1)将要碎裂成碎片;(2)无止境地坠落;(3)与身体没有了联系;(4)没有定向感。

核心焦虑与防御机制

分裂样人格者的核心焦虑是崩解焦虑,而为了不被焦虑所吞没,不得不发展出特定的防御机制来进行自我保护。

英国精神分析师威廉·费尔贝恩(William R. D. Fairbairn)将分裂性退缩视为一种防御,用以解决想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又担心自己的需求会吞噬和摧毁他人的冲突;以及又投射了自己的这部分担心到他人身上,恐惧他人会将自己吞噬和摧毁。关系中的吞噬与被吞噬恐惧,让他们只能放弃关系,退回自身。

温尼科特则谈到了类分裂性的退缩,是一种与内在的真自体进行沟通的方式,让本真性得以保存,而非顺从环境的需要组织起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导致假自体的产生。

而先后接受过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的分析的英国精神分析师哈里·刚特瑞普(Harry Guntrip)则提出了“退行的自我”的概念,既包括了从带来挫折的客体那里退缩与隔绝的状态,也包括了未被体验过的真自体的部分。

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分裂性退缩在保护分裂样人格者不被过载的刺激所淹没,并且让他们得以在独处中与真自体共存的同时,也阻隔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切断了人与人之间本该有的情感连接与流动。

除了退缩,解离也是分裂样人格者常用的防御机制,他们主要表现在情感(A)和感觉(S)的解离。

因为那些崩溃的体验实在是难以忍受,唯有将其切断,并沉入暗无天日的海底,才能不那么痛苦地活下来。但痛苦被隔绝的同时,他们作为人类一员的真情实感也被隔绝了。

这会让他们看起来情感淡漠、颇有距离,当他们与人交流的时候,容易停留在理性思维的层面,而回避情感层面的触碰。如果别人要问他们有什么感受,他们很可能体会了半天也不能清晰地描述,因为他们最主要的感受就是没有感受。

但在那厚厚的“冰层”下面,他们的真自体是鲜活、敏感而灵动的,只是被崩解焦虑和被吞噬的焦虑以及巨大的羞耻感所禁锢,而“冻僵”并蜷缩成了一团。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