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起在单元中把习作列为单独板块,在内容上自成体系,每学期交替安排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的训练,但有些教师觉得学生写来写去总是难以提高。对此,就需要教师在单元习作中认真把握编者意图,从学生习作水平出发,找准教学梯度,科学合理地开展习作训练,把一练一得落到实处。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以具体鲜明、生动形象等作为学生表达要求,这样笼统的要求正是造成学生习作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在确定单元习作的目标时,自己要清楚课标在学段中提出的重点要求。以第二学段为例,新课标强调的重点在于“写清楚”,这一重点要求不是一次两次习作就能达成的,而是贯穿在整个第二学段习作训练中,在不同类型习作中每次都承载着独自的训练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落实,才能全面达到“写清楚”的目标。到了第三学段明确要求写具体、写生动,以此为重点训练第三学段学生习作,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水平。
梳理统编教材每单元习作要求,才能找准每次习作训练的重点所在。这些重点要求体现在单元页的语文要素目标指向表达的表述中。这样的表述具有提纲的意味,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和细化。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漫画’老师”,如果笼统地看,会认为这是一次写人的习作训练,要求采用“漫画”的方法,而漫画通常采用夸张的手段进行表达,如语言、动作等。实际上,教师需要先看单元页上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的表述,即“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从这样的表述能够看出此次习作在写人物的时候,对象是教师,内容是通过具体事例(一两件)写出表达对象的特点,至于漫画的方法显然指向了教师在一些具有夸张意味的情节中显示出来的外貌、性格、喜好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这就是本次习作表达上的重点要求。然后还要关注习作提示中的具体要求,即本次习作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在习作板块中,具体要求通常是围绕单元习作要求从选择材料、写作方法与路径等分项提出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编者的表述中进行梳理并明确,如三年级上册就是从写几句话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再到写一件简单的事……在习作提示中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梯次;对于涉及程度方面的词语如“试着、尝试、学写”等,同样指向了习作教学的重点。
习作顾名思义是学生学习写作,这种学习自然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传统习作课上,教师总是花大量时间从审题开始讲到修改与誊抄的要求,之后学生才进行习作。这样的习作指导显然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难以针对学生在本次习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或疑点具体指导,其效果难免是教师所说的那一套与学生所需要的对不上号。可见,改变习作课堂结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是统编教材习作教学的普遍性要求。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习作自身的特点,即学生是在反复实践中习得表达能力的,表达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仅仅明确了这样的道理还不够,关键是教师要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动笔写,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先以自己的理解完成一次习作,真正暴露学生在完成本次习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梳理学生自主完成的习作,从中找到学生本次习作的优点和有待提高的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我来编童话”,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编童话。
然后教师对学生自主编写的童话进行梳理,注意有没有体现本次习作要求的“根据词语发挥想象”内容,故事发生时的具体时间、地点、环境有没有交代清楚,童话人物之间有没有发生具体的事情。这样就找到了进一步指导学生编好童话的最近发展区,教师从学生自主习作中选择代表性的表达,肯定能够体现童话特色的优点,指出与本次习作要求的差距,结合习作提示要求重点指导大胆想象的方法与路徑,让学生明确修改习作的方向。之后,学生进入二次习作,这样学生的整个习作过程就显得很充分。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