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习作单元,探寻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5-02-28 14:11 栏目:小学语文其他资料 作者: 卞明明 点击量:12  


聚焦习作单元,探寻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习作单元在结构体系上与其他单元有较大的区别,整个单元一般包括四大部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单元习作。习作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某项关键的习作能力编排的,以习作能力的达成为目标,各部分紧密联系。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利用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编排特点的优势,采用以下教学策略,有效地提高了习作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关键词:习作单元;教学策略;语文要素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里与以往的教材编排方式有所创新,其中就是新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习作单元在结构体系上与其他单元有较大的区别,整个单元一般包括四大部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单元习作。习作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某项关键的习作能力编排的,以习作能力的达成为目标,各部分紧密联系。那么,如何充分利用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编排特点的优势,把握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核心内容,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呢?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教学策略,有效地提高了习作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一、把握单元整体,加强板块融合

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由拥有自身的独特功的六大板块组成,都是指向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达成。为了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版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我教学时首先统观教材的整体,清楚习作单元的教学定位和意图,明确习作单元的编排特点,把握培养习作素养的目标;然后紧扣单元目标,分析单元内六大板块的功能与关系,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一以贯之,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进行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时,先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学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板块之间融合。在教学两篇精读课文《麻雀》《爬天都峰》时融入“交流平台”中的内容。在教学“交流平台”时又回顾《麻雀》《爬天都峰》来引导学生总结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接着让学生通过“初始身上”进行初步尝试。在“习作例文”“单元习作”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确“单元习作”的要求,再带着这些要求来学习“习作例文”,感悟作者是如何把一件事说清楚的。这样,把整个单元的各个板块融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围绕“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一核心目标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着眼学生基本习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单元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结,教学资源的梳理、整合、拓展,强化各方联系,将单元各部分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分别在每一阶段设置了不同的习作任务,达成了不同的习作目标。

二、聚焦语文要素,梳理习作例点

部编版各册教材各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螺旋式上升分布的,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在进行单元整体备课时,我们要聚焦单元的语文要素,从编者意图、文本解读、学生实际进行“对话”,以梳理出相应的习作例点【1】。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和教材主旨的、有层次、有深度、有价值的教学环节。

(一)与编者对话,进入精准教学轨道

统编教材创新之一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专门编排了习作单元。与编者对话,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特点,把握编者意图,可以快速进入精准的教学轨道,有效开展相关读写实践活动。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为主线编排了六大板块,“导语”点明了语文要素,即习作要求;两篇精读课文以及课后练习题主要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麻雀》的课后练习题为“课文是怎样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爬天都峰》的是“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交流平台则是将这两篇课文进行联系、比较,让学生梳理总结“把一件事情说清楚”的方法;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生活气息较浓,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事情发展顺序写作,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积累把一件事说清楚的写作方法;单元习作则是学生对在本单元所积累的习作方法的实践运用。有了这样与编者的对话后,更容易梳理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序列,有针对性地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二)与文本对话,抓住教学主线

教材中的文本都具有典范的意义,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无法面面俱到地将文本中的每一个闪光点都涉及,这就要求教师钻研教材文本,读懂文本,把握文本精华,抓住教学主线,有所选择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与发觉 【2】。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都是用第一人称叙写的,在“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处理上都非常清晰,不仅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将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说得非常明白晓畅。《麻雀》一课中,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来的无畏,但内心又非常害怕的样子;《爬天都峰》中“我”和老爷爷都没信心爬上峰顶,最后互相鼓励爬到又高又陡的天都峰顶;《我家的杏熟了》中奶奶打杏子分给偷我家杏儿的小伙伴;《小木船》中的“我”跟陈明友谊破裂,以及“我”和陈明和好的过程。这样细读教材后,我们对四篇文章在阅读时所要体现的侧重点清晰了然,并且更能灵活地选择事情叙述的视角。在我们备课时,就要注意如何让这些细腻的文字为学生掌握习作方法提供了生动的范例,使我们课堂读写共享。

(三)与学生对话,锻炼其深入思考的能力

在习作单元教学中,将精读课文中内含的写作知识内化为学生习作能力,离不开与学生对话,进行真实的语用实践。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学生读懂了《麻雀》一课中作者融入自己的心理活动,将老麻雀对抗猎狗、保护小麻雀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后,可以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想象猎狗此时的表现,结合自己的心理活动说一说,锻炼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从而渗透写清楚事情,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这种源于课文的与学生的对话,学生内隐的知识转变为外显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读写共生。又如在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教师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呈现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这样,学生不仅对本篇课文有了更深的写作思路理解,同时为接下来的习作打下铺垫,引领学生在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在“初试身手”板块,教师据此可以让学生能够现学现卖,自己也画一个这样的思维导图,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三、巧用主题丛书,丰富个性表达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紧扣教材单元主题,精挑细选的一篇篇美文佳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细细品读。如何才能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真正成为学生拓展阅读的一个重要支点,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一)先睹为快——预习读。在制定完单元目标时,布置学生提前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关篇章,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完整篇后再将这些好词佳句读一遍即可,让他们享受自由阅读的快乐。这样,学生乐意徜徉在书海中,享受醇美的读书时光,从中又积累了与单元习作相关的表达语言。

(二)灵活迁移——精选读。在习作单元教学精读课文时,可以“一篇精读课文带一篇丛书的文章”或“一篇精读课文带多篇丛书的文章”,把精读课文拾得的方法在拓展阅读丛书文章时进行巩固,强化。例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课,我提了一些简单的问题: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文章又是如何表达的?获得什么启示?又如,结合单元习作,在单元导读时就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习作主题,围绕习作主题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观察、体验,同时推荐经典文章品读,交流好词佳句、写作方法,从而进行借鉴。这样的阅读不是“听取蛙声一片”,而是“为有暗香来”,可以说找到了好的一个“训练点”,让“读写联动”不流于形式,使其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移花接木——尝试写。要求学生写摘抄笔记,在阅读丛书的过程中把读到的好词语好句子摘录下来,而且练习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例如,用摘抄到的好词语造句,仿写好句子好段落。这样进行尝试写的训练,可以加深了学生对丛书内容的理解,对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落实点延伸到丛书里训练,不仅积累了学生作文素材,还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慧;习作单元“读中学写”教学策略浅析;语文建设;2020.08;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2】张雪;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09

【3】宋国萍;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年第3期55-57,61;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南浔学校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