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精制教学资源(统编版选必下册)
《氓》教学设计
课题 | 《氓》第一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1.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语感。 3.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
德育 渗透 | 1. 培养性别平等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2.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与道德责任感 3. 提升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价值认同 | ||
教学 重点 |
掌握《诗经》的 “六义”,理解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 ||
教学 难点 |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理解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 ||
教学 方法 |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 ||
板 书 设 计 |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重点解释比兴)
重点实词:氓、蚩蚩、贸、匪、愆等
重点虚词:之、其、以、于、而
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省略句举例
| ||
教学活动 | 一、导入 上课伊始,通过多媒体展示已学过的《诗经》中有关女子与爱情的诗歌,如《关雎》《蒹葭》,同时播放舒缓的古典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展示结束后,提问学生:“大家还记得《关雎》里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吗?那种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体现了爱情的美好与向往。再想想《蒹葭》,在朦胧的意境中,男子对伊人执着的追寻,又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神秘与渴望。那在这些诗歌里,女子对待爱情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她们的爱情最终走向了何方?”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已学诗歌中女子爱情的理解与感悟。在学生热烈讨论后,顺势引出:“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中的另一篇经典 ——《氓》,看看这里面的女子又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爱情经历。” 二、常识讲解 1. 回顾复习《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2. 回顾复习“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重点解释比兴手法,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 从《氓》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如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详细分析桑叶的鲜嫩与女子青春美貌的相似之处,以及鸠鸟贪吃桑葚与女子沉溺爱情的关联,让学生深刻体会比兴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吟咏诗韵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教师进行富有感情的范读,范读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和语气的抑扬顿挫。范读时,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如读到女子恋爱时的甜蜜,脸上露出微笑;读到女子被弃后的痛苦,表情悲伤,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基调。 学生跟读,然后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跟读时,要求他们逐字逐句模仿教师的读音、节奏和语气,教师可以放慢语速,让学生更好地跟上节奏。跟读结束后,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倾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读音和节奏,如 “氓(méng)”“愆(qiān)期” 等。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指名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朗读结束后,由其他学生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肯定优点,如读音准确、节奏把握较好等,同时指出不足,如语气不够饱满、情感表达不够到位等,并再次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对比学习。 四、疏通文本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每个小组 4 - 6 人,让学生在小组内依次分享自己的翻译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如当学生对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中 “秋以为期” 的翻译产生争议时,引导学生回顾宾语前置的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翻译方法。 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 实词:氓、蚩蚩、贸、匪、愆、将、乘、垝垣、复关、卜、筮、咎、贿、沃若、于嗟、鸠、桑葚、耽、说、徂、汤汤、渐、帷裳、爽、贰、罔极、二三、遂、暴、咥、躬、悼、及尔、偕老、淇、隰、泮。 虚词:之、其、以、于、而。 特殊句式: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判断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秋以为期” 即 “以秋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省略句,省略主语 “我”)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经》的相关知识、重点字词和句式。
六、布置作业。 |
课题 | 《氓》第二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理解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通过探究诗歌主旨,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3.理解古代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认识《氓》的社会意义。 | ||
德育 渗透 | 4. 培养性别平等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5.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与道德责任感 6. 提升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价值认同 | ||
教学 重点 |
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把握诗歌的主题。
| ||
教学 难点 |
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待古代的爱情婚姻问题。
| ||
教学 方法 |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 ||
板 书 设 计 |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女主人公形象:纯真热情——勤劳善良——清醒刚强
主题:爱情悲剧,社会问题
| ||
教学活动 | 一、复习提问 提问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如“‘匪来贸丝’中‘匪’是什么意思?”“‘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是什么句式,如何翻译?”等,让学生快速回答,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二、文本分析 引导学生梳理诗歌情节,划分段落层次。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思考诗歌的情节发展。朗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诗歌情节,划分段落层次。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明确】 恋爱(第一、二章):相见——定情——相思——结婚 婚变(第三、四、五章):劝诫——被弃——辛苦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强 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女主人公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的语句,分析女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形象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女主人公在恋爱时纯真、热情、温柔、痴情,婚变时勤劳、善良、坚强、自尊,决绝时清醒、果断、刚强的形象特点。 【明确】 恋爱时:纯真、热情、温柔、痴情。 婚变时:勤劳、善良、坚强、自尊。 决绝时:清醒、果断、刚强。 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出问题“诗歌通过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妇女地位、封建礼教等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明确】通过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妇女在婚姻中的不平等地位,以及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束缚。 三、赏析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分析: 让学生再次找出诗歌中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句子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比兴手法对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等方面的作用。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叶的鲜嫩比喻女子的青春美貌,以鸠鸟贪吃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暗示了女子被弃的命运。 重章叠句分析: 从文中找出典型的重章叠句,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深化了情感,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明确】体会诗歌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深化了情感。 四、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从《氓》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启示? 【明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引导学生对比古今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明确】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爱情和婚姻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理解、信任的基础上。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对《氓》的文本分析、艺术特色分析以及拓展延伸的内容。 强调《氓》作为《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以“我眼中的《氓》”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