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意的离别
教学目标
1.探究新月派诗歌的精髓,深入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的历史背景。
2.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运用,体验诗歌中的意象之美,欣赏诗歌所展现的“三美”艺术——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3.感悟作者对康桥的深情厚意,领会诗人情感的深邃与表面的宁静。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运用,体验诗歌中的意象之美,欣赏诗歌所展现的“三美”艺术——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2.感悟作者对康桥的深情厚意,领会诗人情感的深邃与表面的宁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此刻我们穿越到1928年的康河柔波,有位中国诗人正在轻轻挥别他的精神故乡,那就是徐志摩与他的《再别康桥》。在那波光粼粼的河畔,他诉说着对过往岁月的无限眷恋与淡淡哀愁。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同走进那梦幻般的康桥,感受那份离别时的惆怅与不舍。
二、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声临其境
为了更好的进行诗歌分析,请同学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 师生合作立体朗读
教师领读首尾段(示范轻柔语调)
男生组读建筑意象段("那河畔的金柳"沉稳)
女生组读自然意象段("软泥上的青荇"柔美)
全体轻声合诵"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2. 创意朗诵挑战:随机抽选学生用方言/说唱节奏演绎指定段落,对比原诗意境
学习任务二:意象探秘——解密徐志摩的彩笔
意象拼图游戏:各组需领取《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碎片,通过拼凑这些碎片,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为画面中的各个元素标注相应的色彩词汇。
诗句碎片示例: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
游戏步骤:
1.各组领取随机分配的《再别康桥》诗句碎片。
2.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将碎片拼凑成完整的诗句,并尝试构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3.根据诗句的内容和意境,为画面中的各个元素标注相应的色彩词汇。例如,云彩可以是洁白的,金柳可以是金黄色的,青荇可以是鲜绿色的,星辉可以是闪烁的银白色。
4.各组展示拼凑出的画面和标注的色彩词汇,进行分享和交流。
5.评委根据画面的完整性、色彩词汇的准确性和创意性进行评分。
学习任务三:中西意象擂台
1.对比"夕阳中的新娘"与中国传统"折柳送别"两者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
(1)离别主题:
两者都围绕“离别”展开,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2)自然意象的运用:
两者都借助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
(3)情感的含蓄表达:
两者都通过意象间接表达情感,而非直接抒发。
“夕阳中的新娘”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康桥的美景与新娘的柔美结合,表达诗人对康桥的眷恋;“折柳送别”则通过柳枝的柔韧和离别的情感联系,表达送别者的不舍。
不同之处:
(1)“夕阳中的新娘”:
这一意象具有现代性和个人化色彩,是徐志摩对康桥美景的独特感受。“新娘”象征着美好、纯洁和珍贵,诗人将康桥比作新娘,表达了对康桥的深情和留恋。
(2)“折柳送别”:
这一意象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源于中国古代的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寓意挽留;柳枝的柔韧也象征着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送别者的情感往往是集体化的,表达的是对离别者的祝福和不舍。
2. 讨论"彩虹似的梦"与济慈《夜莺颂》的意象关联。
(1)色彩意象
《再别康桥》中“彩虹似的梦”用“彩虹”这一具有丰富绚丽色彩的意象,营造出美好而梦幻的氛围。
《夜莺颂》里也有色彩意象的运用,如“紫红的葡萄,爬满了辘轳形的酒神杖”,“紫红”的色彩描绘,同样为诗歌增添了浓郁的梦幻色彩与浪漫氛围,与“彩虹似的梦”在通过色彩营造氛围上有相似之处。
(2)梦幻意象
“彩虹似的梦”具有明显的梦幻色彩,它象征着诗人在康桥的美好经历和理想追求,是一种如梦似幻的精神境界。
《夜莺颂》中,诗人通过对夜莺歌声的描绘,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忘却现实痛苦的梦幻世界,如“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与“彩虹似的梦”一样,都具有超脱现实、营造梦幻之境的特点,让读者在诗中感受精神的沉醉与升华。
学习任务四:文化穿越——新诗DNA检测
1.这首诗展现了“新月派”所倡导的“三美”诗歌创作理念,涵盖了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排列错落有致,每行六至八字,整齐中见变化;绘画美则在于诗人注重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搭配,如“云彩”“金柳”等词语,每节诗都像一幅色彩丰富的画;音乐美体现在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二至三音步,朗朗上口。
2.“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改如何解读?
这几行诗构成了《再别康桥》的高潮部分。承接前一节“寻梦”的奇妙想象,诗人在这一节中思路突变,从梦境回归到现实。诗人表达出“放歌”已无可能,因为美好的时光已然逝去,他只能选择默默无闻地独自离开。随着离别的笙箫声响起,夏虫也为诗人的离别而陷入了沉默。离愁别绪愈发浓烈。“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一句巧妙地将“悄悄”拟人化为“别离的笙箫”,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抽象变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将无声变为有声,展现出极佳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同样具有相似的艺术效果。
3.为何"不能放歌"却要"满载星辉"?
(1)“不能放歌”的原因
情感内敛:诗人对康桥的爱深沉而细腻,此时的情感复杂到难以用放声高歌来表达,更多的是一种默默的眷恋和不舍,所以“不能放歌”,只能将情感深藏心底。
氛围静谧:康桥的夜晚静谧美好,“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在这样的氛围中,放声歌唱会破坏这宁静柔美的氛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心境落寞:诗人即将离别,内心充满了惆怅和失落,这种低落的心境使他无法像平时那样欢快地放歌,“不能放歌”正是这种低落情绪的体现。
(2)“满载星辉”的意义
美好象征:“星辉”象征着诗人在康桥的美好时光和珍贵回忆,“满载星辉”是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一种收集和珍视,他想把在康桥的点点滴滴都带走,让这些美好伴随自己。
精神追求:“星辉”也代表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即使要离开康桥,他也要带着自己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满载星辉”意味着诗人在精神上的一种充实和富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浪漫表达:从艺术表达上看,“满载星辉”是一种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手法,为诗歌增添了梦幻、绚丽的氛围,与诗人浪漫的气质和诗歌的整体风格相契合,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学习任务五:诗意的离别
1.《再别康桥》中徐志摩是否仅仅只是在和康桥道别?
(1)对美好回忆的告别:
康桥的生活给徐志摩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象征着他在康桥的求学时光等美好经历,告别康桥,也是在与这些珍贵回忆作别。
(2)对理想追求的告别: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思想和创作的重要阶段,康桥的学术氛围与人文环境激发了他对理想生活、自由爱情和诗歌创作等的追求。“满载星辉”暗示着他曾在这里怀揣梦想,而如今要离开,意味着对在康桥所追求的理想的暂别或转变,此后他需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寻找和定位。
(3)对旧我与旧时代的告别: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期,徐志摩从康桥回到国内,面临着与康桥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要求。告别康桥,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与在康桥时相对单纯、自由的自我以及西方浪漫文化环境的告别,要以新的姿态回归国内,面对旧时代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开启新的人生阶段。
2.结合"不带走一片云彩"思考:真正的告别是否需要见证?
(1)从诗歌意境角度看
“不带走一片云彩”体现了诗人徐志摩告别时的洒脱与淡然,他没有刻意去留下或带走什么,也无需外界的事物来见证他与康桥的告别。这种告别是自我内心的一种体悟和抉择,是一种与过去悄然作别的姿态,更注重的是个人内心的感受和精神上的了断,而非外在的形式和见证。
(2)从告别本质角度看
真正的告别是个人与过去的一种切割或和解,核心在于个人内心的确认和转变。比如一个人决定告别一段失败的感情,可能在自己内心深处已经完成了情感的抽离和释怀,即使没有他人在场或特定的仪式,这种告别也是真实且有效的。它更多地是一种自我成长和疗愈的过程,见证并非是必需的要素。
(3)从人生体验角度看
生活中许多重要的告别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像与青春岁月的告别,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经历心智的成熟和生活的变迁,在不经意间就与青春渐行渐远,没有明显的见证,但这种告别却深刻地存在于生命历程中。这些告别更多地是由时间和个人经历来承载,而不是依赖具体的见证来赋予其意义。
三、课后作业
结合文本,以“告别”为主题,写一首小诗。
四、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对美好回忆的告别
对理想追求的告别
对旧我与旧时代的告别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