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之《哪吒之魔童闹海》精选:金句积累+金句解读+经典时评+模拟作文

  发布时间:2025-02-22 22:31 栏目:高中语文其他资料 作者: 陈学 点击量:20  

image高中作文素材《哪吒之魔童闹海》精选:金句积累+金句解读+经典时评+模拟作文

 

作为2019年现象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五年磨一剑”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毫无悬念成为春节档最大赢家。这两部影片的“主角”魔童哪吒,成为影史首位3岁百亿“影人”!该片导演饺子称“现在回头望,大家会觉得这个难度我原来能胜任,下一次我就更有信心了,野心也就更大了。我愿意挑战更高的难度,不断跨出自己的舒适区。”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一题材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吧。

 

一、金句积累

【命运抗争篇】

1.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2. 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

3. 世人的偏见是座山,但我偏要一脚踢碎它! 

4.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

5. 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6. 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不连累别人!

7. 与其跪着求怜悯,不如站着战苍穹!

8. 做万丈火焰, 做逆鳞一片, 做名为自己的瞬间。

9. 因为我们都还年轻,不知天高地厚。

【亲情羁绊篇】

1.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今后,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

2.我不在乎你是魔是仙,我只知道你是我儿,你什么样子我都爱。

3.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成长觉醒篇】

1.以前我一直在躲、在藏,直到无路可走,我才明白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2.既然他们要我们的命,那我们就用这条命跟他们拼了。

3.“难道你还想改变这世界?”“我想试试。”

【哲理思辨篇】

1.人是否能够改变命运,我不晓得。我只晓得,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天劫咒,无解。

3.灵珠和魔丸本是一体,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4.世间从无宿命,只有不敢挣扎的懦夫。

5.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软肋,而是敢直面软肋。

 

二、金句解读

1.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

导演饺子在采访时说,第一部里,哪吒与身份的偏见对抗;第二部里,哪吒走向更大的世界后发现规则的不公,摆脱束缚后涅槃觉醒,并试图去改变这一切。这句台词,既是哪吒对不公平规则的“愤怒”,也是他誓要打破这规则的“檄文”,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不甘平凡的“呐喊”。

2.以前我一直在躲、在藏,直到无路可走,我才明白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第一部里,哪吒因为“魔丸”的身份,被父母和师父禁锢在家里,被动地等待“天劫”的命运;第二部里,为了不暴露魔丸的身份,哪吒在开始也选择隐藏。可是,躲藏并不能解决一切,“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唯有直面自己,直面世界,才有出路。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曾有过逃避的时刻,可一味退缩无法解决问题。就像鲁迅所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当退无可退,唯有鼓起勇气直面世界,才能在困境中破茧而出,寻得生机。

3.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

第一部的敖丙听从于父命,那句“你的成败,关乎全族命运”是责任,更是巨大的压力,但最后敖丙还是违抗了父亲,选择和哪吒共抗天雷。而在第二部里,是父亲改变了,他认识到只要是敖丙心中认定的事,他迟早会去做,也认识到自己给了敖丙太多压力,即使有担忧,即使有不舍,但他还是把自由和选择权还给了敖丙。一个会反思的父亲会给你最大的尊重和平等,爱是保护,更是放手

4.“难道你还想改变这世界?”“我想试试。”

时间消磨了东海龙王对抗世界的勇气,却没能掐灭少年心中的火焰。少年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但那又如何,“我想试试”!真好啊,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世界不是只有依附强者这一条路,总要有人打破枷锁。就像导演说的:“妥协是很容易的,大家都会妥协,大部分聪明的人,碰一碰之后觉得疼,就会缩回来,但像哪吒和敖丙这样的,还是会照自己的方向继续碰下去,有点蠢蠢的,不太聪明,但大家喜欢的就是他们的这种精神,叛逆、执着、本真的少年气。”

何况,前路并不孤单,永远有人正年轻,总会有人携手同行,所以哪吒能够不用回头就知道敖丙站在身后。这是少年的默契,也是少年的心气。

勇往直前,尽管去试,人生也应如此。

三、经典时评

《小哪吒能否不负期待》

来源:人民日报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前,导演饺子(本名杨宇)“心情很忐忑。”2019年夏天,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影片对经典神话的创造性改编,击中广大观众的心弦,以超过50亿元的总票房创造国产动画第一的好成绩,也让动画迷喊出了“国漫崛起”的热血宣言。从此,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导演饺子走进大众视野。

5年多后再相见,小哪吒能否不负等待?

“我们做动画的心态是宁缺毋滥。第一部是‘死磕’出来的。观众给了我们做第二部的机会,随随便便端上桌,不符合我们的追求。我们也相信,观众不会拒绝有诚意的作品。”饺子说。

第一部,66次剧本修改,1400多个特效镜头,由约1600位动画制作人员共同成就。第二部,角色数量是第一部的3倍,特效镜头近2000个,主创团队达4000余人。

第二部故事体量全面升级,艺术创新的难度更大。影片中有一场陈塘关大战的打戏,时长约1分钟,分别画了半年。让创作人员“崩溃”要求在于,“让手上拿6把剑的章鱼,跟拿一把剑的李靖打,还打不过。”“洪流对战”是最难的一场视效,因为要呈现两军对战像海浪一样互相翻涌的视觉效果,被制作人员戏称为“智能的海浪翻涌出东方的美感”。因为难度太大、工期紧张,制片人曾跟饺子商量能否把海妖身上的锁链去掉,或者换成若隐若现、时隐时现的方式。饺子却坚持,锁链对海妖的束缚与影片主题息息相关,所以不能让步,也不能偷懒。

“我们一直在寻求突破,所以不给自己留后路,一开始就设定一个‘完不成’‘够不到’的目标,然后拼命去‘跳’、去‘够’、去‘顶’。”饺子说,踮着脚尖渐渐够到那个地方,大家的自信会逐渐高涨,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不断提高难度,并且拼尽全力去完成,对国产动画行业人才储备、产能提高及技术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国漫”就是在实现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中崛起。

“创作是一群人的长跑。”坐在我们对面的饺子,穿着一件旧毛衣,眼神里闪耀着自信的光。“创新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动画人一起奔跑,还有观众的支持,创作中的孤独、焦灼、自我怀疑,所有的一切便不再是煎熬。”

 

《哪吒2》爆火!世界从中看到什么?

环球时报 ,作者社评

 

《哪吒2》为何广受欢迎?有人说是因为扎实的内容、丰满的人物、传统故事的现代化改编,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内心;也有人说这是日臻完善的中国电影工业交出的高分“成绩单”。依托众多本土动画制作公司组成的产业链,从建模、渲染,到动作设计、光影效果,每一帧画面都“集众家之所长”。

从《封神演义》,到“我们的朋友小哪吒”,再到“我命由我不由天”和“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哪吒的形象虽历经变迁,却始终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如今借助先进技术,更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这是一种源于民族内心的自信,也是中国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展现独特魅力的有力见证。

最近,《哪吒2》收到包括《流浪地球》导演在内的影视界“前辈”发来的“贺电”,以及3A游戏《黑神话:悟空》CEO的大力推介。从春晚舞台上转手绢的机器人,到表现惊艳的DeepSeek,这些新作品、新技术的“梦幻联动”可谓惊喜连连。

人们从中看到,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上,越来越多蕴含中国文化基因、承载中国人梦想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果正大踏步迈向市场、拥抱世界。更重要的是,这些团队朝气蓬勃、斗志昂扬。

《哪吒2》爆火的原因,从导演饺子的两句话可窥一斑。一句是“我们遇上一个好时代,才有这样的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这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市场繁荣的时代机遇;一句是“每一部作品都要当成最后一部作品去创作,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突破的可能性”,这是中国创新者以“归零心态”不断寻求突破的精神写照。

4000多人的制作团队、1900多个特效镜头、给2亿多个角色加特效、1个镜头磨3年……这组数据也成为了让观众“用脚投票”的凭据。从技术追赶到文化自信,从人才匮乏到生态繁荣,国漫崛起之路充满艰辛,而用心创作的好作品,闪耀着几代动画人工匠精神的传承,观众看得到。

不久后,《哪吒2》将登陆北美等海外市场。不少外媒对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横空出世记忆犹新,如今对《哪吒2》更是充满期待。可以想见的是,“吒儿”将会在世界上再次刮起“哪吒旋风”。当中国动画电影的镜头遨游于如梦似幻的永定土楼、穿越繁华绚烂的长安城、遇见白蛇和舞狮少年,“中国IP”正悄然撬动世界动画产业格局,为全球动画带来更多东方美学灵感与文化内涵。世界观众从中看到的,是中国电影人用中国美学和价值讲述中国故事,这里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有东方与西方的互鉴。

世界观众从中看到的,是中国电影人用中国美学和价值讲述中国故事,这里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有东方与西方的互鉴。

正如影片中哪吒以混元珠之力重塑了三界法则,中国电影也正在以“科技+文化”的双螺旋基因,构建新的产业格局。可以预见,当中国动画工业链与AI大模型、云计算深度融合,当“新国风”美学体系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这不仅是文化产业的突破,也是中国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作出的新贡献——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以创新自信推动文明对话,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风火传奇”。

 

哪吒为何惹人爱

原创 金轩 浙江宣传

2025年春节档“鏖战犹酣”。《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逆袭,现已成功登顶。一群热血青年,全力以赴“死磕”五年,吒儿有情有义,坚信我命由我,让观众们大呼过瘾。

哪吒的形象随时代变迁,一路走来,经久不衰。现在,在光影的极致追求中,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又蝶变出了新的模样。

“难道你想改变这个世界?”“我想试试。”电影中的台词,何尝不是当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轨迹。哪吒为何惹人爱?除了一群年轻人为这个形象付出的诸多努力,还有哪吒在各个时代带给人们的文化共鸣。

随着两部《哪吒》系列动画电影走红,对哪吒形象的考证也成了网络热点,有发烧友和触网的学者甚至为哪吒罗列出了“家谱”。

对于哪吒的形象从何而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哪吒的形象是动态的,一直在不断演变。从最早外形凶悍的护法神,到后来的少年英雄,再到现在的“赛博魔童”,前人在文艺作品中创作哪吒形象时,或许没有料到这个IP会有如此大的传播韧性。

哪吒这个形象的兼容性很强。道教典籍里他是三坛海会大神,佛教传说中他是毗沙门天王之子,《西游记》里他客串孙悟空的对手兼队友……这种跨文化的缝合能力,让哪吒在中国文化中成为像剪纸一般的存在——既能裁成惩恶扬善的利剑,也能裁成悲天悯人的白鸽。

哪吒形象的演化及广泛流传,与文学作品的传播密不可分。比如,在《封神演义》中,被刻画为灵珠子转世的三太子,在数个章节中有浓墨重彩的刻画。有观点认为,《封神演义》给哪吒注入了反抗的精神属性,在原著中,作者甚至借诗词给哪吒留下了“历代圣人为第一”的评价。还比如,20世纪50年代,金华儿童文学家鲁兵改写《哪吒闹海》,海派书画家程十发为其绘制插画,哪吒作为少年英雄的形象得以刻入很多人的记忆。

哪吒形象的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旺盛生命力的缩影。从可望不可及的天神,到人人可亲的吒儿,从宋元话本到电视电影再到IMAX巨幕,哪吒每一次的“重生”,都是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同时也更新着时代的审美阈值,一直在与时代同频中创新着。哪吒这一文化形象历久弥新的背后,是文化不断被当代化的过程。

在不少作品中,哪吒的文化标签,既有对传统文化糟粕的反抗,又有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自身后的升华。在这个和命运抗争的少年身上,隐藏着很多中国人的精神密码。

“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义。侠义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之一,或许也是最动人的中国文化基因。哪吒在东海暴打夜叉救下小女孩,是“济人之急,救人之危”的侠客本色;面对天庭问罪时那句“我一人做事一人当”,是江湖儿女的血性担当。从早期的天生暴戾到后天的为民请命、为救众生而勇斗恶龙,这个文化形象的进化,是在一种民间自主正向演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可以说,哪吒这个文化标签积累了历代中国人朴素的是非观念,是集善良的大成。

“我偏要踏出一条自己的路”的无畏。哪吒在时代不断演化的过程中不断人格化。现在的哪吒身上已包含了很多中国人的情感色彩。对于家,他依依不舍;对朋友,他有始有终,两肋插刀;面对危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中,他的无惧无畏最惹人爱。他对抗“天劫咒”,为改写“魔丸必毁”的宿命;面对满天神佛,他有一身“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反骨。在“70后”“80后”记忆中,“少年英雄小哪吒”在大海中让压迫众生的龙王无所遁形,而“90后”“00后”则追捧着顶着黑眼圈的魔童哪吒为“我偏要踏出一条自己的路”喝彩,这种无畏,充实了哪吒的文化魅力。

“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博大。无论是1979年的经典动画《哪吒闹海》,还是现在《哪吒》系列动画电影,都展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哪吒形象。对于众生,他关怀备至,敢于担当。比如在《封神演义》原著中,他抽龙筋为救百姓免遭水患。在哪吒身上,我们看到一股子情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就如奔赴西藏地震灾区的人民子弟兵和志愿者,就如在重庆山火中骑着摩托车冲锋的“龙麻子”,当普通人选择“多管闲事”、舍己为人时,“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博大关怀,就绝非是哪吒独有的光环,而是映射出千千万万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内核。

当人们在荧幕前沉浸于哪吒的故事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共情共鸣,涌起一阵阵“鸡皮疙瘩”。这种认同也让我们逐渐悟出,哪吒闹海,闹的远不仅是龙宫那片海,更是人生海海。

不留后路,方能劈出一条新路。《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成功,淬炼于创作团队“不能给自己留后路”的笃定。这本身就是一个例证,“不留后路”反而蕴藏着冲破极限的最大可能。现实中,我们都有想要达成的目标,也难免会遇到一些瓶颈甚至困境。在这些时刻,如果总想着“留条后路”,就容易犹豫退缩而无法全力以赴。抱着“自断后路”的决绝,才能迫使自己劈出一条新路,去尝试那些原本不敢尝试的方法,挑战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潜能才会被充分激发出来,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精彩。

所谓“神仙妖魔”,不过是人生枷锁。电影中,哪吒被贴上“魔丸”的厄运标签,敖丙背负着“灵珠转世”的沉重使命,正因如此,他们的人生,就仿佛被一道道枷锁困扰着。然而,最终他们勇敢地打破了这些既定的标签与束缚,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未因此而有丝毫减损。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小镇做题家”“社畜”“躺平族”……诸如此类的标签,仿佛让我们被框定在了某种既定的角色和轨迹中。其实人生的定义只由自己决定,坚持自我本真、肯定自我价值,谁都能活出“英雄不问出处”的豪迈洒脱,闯出“草根变大树”的快意江湖。

学会祛魅,但始终立心于守正。很多观众在为哪吒那句“改变世界,我想试试”而共情,可能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过一个不曾被世俗“规训”的年轻人。有网友在看完《哪吒之魔童闹海》后就说,“无论是妖是魔、成人成仙,即便全世界挡在面前,也不要忘了那个心中有火、想与世界斗上一斗的自己。”

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美好,是所有人共同的愿景。这一过程需要祛魅,对一些不够完善的现行规则进行审视与改良,也更需守正,在追求美好的道路上坚守初心、树起灯塔,始终秉持公正、善良与责任。

 

四、模拟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魔童闹海》中,哪吒面对命运的不公,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勇敢抗争;教丙在家族使命与正义之间艰难抉择,最终选择了正义。他们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成长、责任、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以“成长路上的抉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

【试题解析】

材料关键词为“成长”“抉择”。需围绕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选择展开,思考选择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强调在成长路上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敢面对选择并承担相应责任。

【优质范文】

破命运之茧,绽成长之花

 

“我命由我不由天”,电影《魔童闹海》中哪吒这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如同一把利剑,划破命运的阴霾,为我们照亮了成长的道路。成长,恰似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途,命运的波澜不时翻涌,而我们则需在一次次抉择中破茧成蝶。

命运有时是残酷的,它给哪吒设定了“魔童”的初始人设,让他遭受世人的误解与排斥。这就如同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困境,或是出身的平凡,或是天赋的局限,又或是突如其来的挫折。但哪吒没有被命运的安排束缚,他奋起反抗,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对命运的抗争精神,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正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命运似乎对他格外吝啬。但他却能在困境中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诗句,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刁难,在文学、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留下璀璨篇章,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

成长路上,抉择如影随形。敖丙在家族使命与正义之间的挣扎,让我们看到了抉择的艰难。家族赋予他的使命是振兴龙族,这意味着他可能要牺牲陈塘关百姓的生命;而正义的天平却倾向于守护苍生。最终,他选择了正义,尽管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他的选择赢得了尊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类似的抉择,是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道德,还是坚守正义,在利益诱惑与道德坚守之间,每一次选择都考验着我们的价值观。就像那些在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选择了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正义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像哪吒一样,拥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像敖丙一样,在面对抉择时坚守正义与担当。我们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当遇到困难时,不退缩、不逃避,把每一次挫折都当作成长的契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成长的漫漫长路上,让我们以勇气为剑,斩断命运的枷锁;以正义为帆,在抉择的海洋中破浪前行。破命运之茧,绽成长之花,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人生。

2.【语文匠原创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哪吒 2》中,哪吒面对申公豹和无量天尊的阴谋,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打破魔咒,努力成为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困境与挑战,是选择逃避还是勇敢面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试题解析】

本题围绕《哪吒 2》中哪吒的经历,引导考生思考面对困境时的态度。材料中哪吒的勇敢面对与生活中人们面临困境时的不同选择形成对比,考生可从哪吒的行为中汲取力量,探讨勇敢面对困境的意义、方法等,立意可以是勇敢是战胜困境的钥匙、在挑战中铸就非凡人生等。

【优质范文】

以勇敢之姿,破困境之茧

/语文匠任新宇老师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困境如影随形,似荆棘遍布,又像暗夜笼罩。正如电影中的哪吒,面对申公豹和无量天尊精心布置的阴谋,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无畏的勇气,努力打破魔咒,迈向成为真正英雄的道路。这不禁让笔者深思,在生活的重重困境与挑战面前,我们唯有勇敢面对,才能破茧成蝶,绽放生命的光彩。   

勇敢面对困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支撑。信念如灯塔,在黑暗中为我们指引方向。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何等的艰难困境。但他怀揣着著史的坚定信念,勇敢地承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发愤著书,最终完成了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记》。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当信念的力量足够强大,困境便无法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正是因为司马迁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著史的执着,让他在困境中坚守,成为史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勇敢面对困境,是一种不屈的精神抗争。困境是强者的垫脚石,却是弱者的万丈深渊。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在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遭遇了听力衰退直至完全失聪的巨大打击。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然而,贝多芬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凭借着顽强不屈的精神,与命运展开了激烈的抗争。他用牙齿咬住木棒,通过木棒的震动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创作出了如《命运交响曲》这般震撼人心的作品。他以顽强的精神告诉世人,困境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拥有不屈的灵魂,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在困境中,贝多芬的抗争精神让他的音乐灵魂得到了升华,也让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音乐史上。   

勇敢面对困境,是一种积极的行动践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面对困境,只有积极行动,才能找到突破的方法。在科研领域,屠呦呦团队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面临着实验条件艰苦、研究资料匮乏等诸多困境。但他们没有退缩,积极行动,查阅大量古籍,进行无数次实验。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面对困境时积极行动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屠呦呦团队的积极行动,才让无数人免受疟疾的折磨,也让中国医学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反观当下,一些人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逃避和退缩。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付出努力后得不到回报,于是在困境面前畏缩不前,错失了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殊不知,每一次困境都是一次成长的磨砺,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在困境中收获经验,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勇敢面对困境的重要性。让我们以哪吒为榜样,怀揣坚定的信念,秉持不屈的精神,积极付诸行动,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困境,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因为,只有在困境中破茧而出,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绚烂的人生。

【范文赏析】文章开篇由《哪吒 2》中哪吒的经历引出论点,即面对困境要勇敢面对。主体部分从信念、精神、行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列举司马迁、贝多芬、屠呦呦团队的事例,论证有力,层次清晰。同时,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将勇敢面对困境的人和逃避困境的人进行对比,突出中心论点。结尾引用苏轼的名言,再次强调观点,收束有力。语言富有文采,论述深刻,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近日,在春节档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哪吒之魔童闹海》脱颖而出。它不仅以精彩的剧情和精良的制作征服了观众,更凭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斩获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它扎根于封神故事,运用三维动画技术,让 “山河社稷图” 栩栩如生,将青铜饕餮纹、汉代漆器色彩转化为视觉特效的独特美学语言,还把抽象的《周易》哲学具象化,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最终实现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这部电影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无限潜力。对此,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优质范文】

扎根传统沃壤,绽放时代新花

/李寨主

当青铜饕餮纹在数字建模中直观呈现,当汉代漆器的玄色晕染成敖丙的战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光影交织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现代解码。《哪吒之魔童闹海》立足传统文化的土壤,用现代技术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使其绽放出绚丽的时代新花。

《人民日报》有言:“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斯言不谬。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优秀内容。只要愿意深挖,就能不断从中寻宝。以《西游记》为例,周星驰从中挖出了《大话西游》,田晓鹏从中挖出了《大圣归来》,游戏科学公司则从中挖出了《黑神话·悟空》。这些作品,都大受欢迎,赢得了市场与口碑的双丰收。

如今,取材于封神故事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打破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再一次证实了深挖传统文化的价值。这也启迪我们,立足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对于艺术创作乃至我们人生发展,大有意义。对此,作家余秋雨也有言:“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然而,如泰戈尔所言“古老的种子,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转译,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因此,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敦煌研究院将千年壁画转化为数字影像时,并非简单复制藻井图案,而是让飞天的飘带在虚拟现实中轻盈舒展;故宫博物院开发《千里江山图》互动程序时,不仅展现青绿山水的色彩,更让观者触摸到王希孟笔触的呼吸节奏。《哪吒之魔童闹海》团队深谙此道,他们运用三维动画技术,让 “山河社稷图” 栩栩如生,将青铜饕餮纹、汉代漆器色彩转化为视觉特效的独特美学语言,还把抽象的《周易》哲学具象化。这样的创新,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让传统文化获得数码时代的生命体征,进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产生更直观的视觉交互与心灵碰撞。这也是其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得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才能让“旧时王谢堂前燕”,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放眼当下,一些人把传统文化视为过时的事物。然而,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有力批驳。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是我们立足之根基,创作之源泉。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寻找其中与当代社会相契合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核。同时,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让它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展示潜力,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丘吉尔有言:“你向后看得越远,就向前看得越远。”发展路上,我们应该向后看,立足传统文化,挖掘丰富宝藏,再用创新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使其绽放出绚丽夺目的时代新花。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