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现代作家;审美取向;情景交融
在现代文学的广阔天地中,作家的审美取向不仅是其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体现,更是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的镜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成就著称,更因其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审美价值受到广泛关注。这两篇作品被安排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分别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情感表达,展现了现代作家对于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入挖掘。
《故都的秋》以北平的秋景为背景,通过对故都秋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眷恋和对历史沧桑的深沉感慨。而《荷塘月色》则以清华园的夏夜为舞台,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清新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静谧时刻的珍视。两篇作品在情感色彩和审美追求上虽有所不同,但都深刻体现了现代作家对于自然美的审美取向和对于民族审美心理的深刻体察。
一、《故都的秋》与情因景生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重要篇章。在这篇作品中,郁达夫通过对北平秋景的细腻描绘,不仅传达了对故都的深情怀念,更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沉思。
郁达夫的审美取向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上。在《故都的秋》中,作者描述了北平秋天的“色”、“味”、“意境”和“姿态”,通过对秋日天空的清澈、秋叶的斑斓、秋风的萧瑟等自然元素的描写,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秋日画面。这些画面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作者情感的投射和时代情绪的象征。郁达夫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哀愁,这种情感的流露,正是现代作家审美取向中对个人情感体验的重视和表达。
譬如,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观描写来表达个人情感,尤其对秋天自然元素的描绘,郁达夫传达了对故都的深情怀念。通过对比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强调了北国秋天的独特之处。他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而北国的秋天则“清、静、悲凉”,这种对比不仅烘托了北国秋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特别喜爱和情感倾向。作品中的自然景观不仅是背景,更是作者情感的投射。例如,他提到“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秋天的自然美,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忧郁和孤独。
当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还展现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作者不仅回忆了故都的往昔辉煌,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通过对北平这座古城的历史沧桑和现代变迁的描绘,反映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失去的珍贵价值的忧虑。这种对时代变迁的反思,体现了现代作家在审美取向上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意识。
郁达夫还在描述自然景观的同时,穿插对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天的描写和情感,以此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厚度。例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描写秋天景象和情感的著名散文《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思考;还有,古人对于秋天的描写,如“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这句话并非直接引用某位特定古人的话,而是概括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秋天的普遍感受。通过提及这些,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展现了中国文人对秋天的深厚情感和文化传统,同时也反映了他自己对秋天的复杂情感和审美追求。
在文章的结尾,郁达夫通过设誓显情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故都秋天的极致喜爱。他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种表达方式强烈地体现了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深情和执着。可见,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巧妙地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个人情感,使得作品既有自然之美的直观感受,又有情感之深沉的内在体验。
由此观之,郁达夫的文学风格倾向于浪漫主义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他的《故都的秋》不仅是一篇展现自然美景和个人情感的散文,更是一篇深刻反映时代变迁和文化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时代背景的反思,郁达夫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取向,这种取向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审美内涵,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荷塘月色》与景为情设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现代散文中的佳作。在这篇作品中,朱自清通过对清华园荷塘月夜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朱自清的审美取向首先体现在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上。他以月色下的荷塘为背景,通过对荷叶、荷花、水波、月影等元素的细致勾勒,构建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夜晚画面。这种对自然美的细腻捕捉和艺术再现,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反映了其追求和谐、宁静生活的审美理想。
譬如,朱自清在作品中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他在欣赏荷塘月色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中平静时刻的珍视和对喧嚣尘世的超然。这种情感与景物的交融,使得作品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更富有情感上的共鸣,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与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对北平秋天景色的描写不同,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则通过对清华园月夜美景的描绘,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静谧时刻的珍惜。同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更内敛和细腻,他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现实、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说都是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朱自清善于表达自己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感受和内心情感。他的情感则更多体现在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捕捉和对和谐生活的渴望上,他的情感更多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交织,更多地展现了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郁达夫的情感表达则带有一种深沉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反映了他个人的抑郁善感和对人生感悟的深度,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融。
朱自清的审美取向还体现在对时代变迁的反思上。虽然《荷塘月色》主要描绘的是自然美景,但在这份静谧之中,作者也透露出对时代变化的忧虑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朱自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对时代情绪的反映,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朱自清的文学风格不同于郁达夫的自叙传色彩,他的散文清新自然,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荷塘月色》即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深受读者喜爱。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备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具朴质无华,平易自然,常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果说,郁达夫的文学风格倾向于浪漫主义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朱自清的文学风格则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普通人情感的真挚表达。两位作家的风格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和创作追求,也各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三、情景交融与审美表达
在《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被两位作家运用得淋漓尽致,这种手法不仅展现了他们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更是他们情感表达和审美理念的载体。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两位作家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和时代背景下的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以及文学作品在传承和弘扬民族审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现代作家或许只有有效地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应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才可能创作出既具有美感又富有深度的文学作品。
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通过对场景中的细节进行精细的描写,可以增强情景交融的效果。这包括对光影、色彩、声音、气味等细节的捕捉和表现,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一个生动、立体的场景。同时,在情景交融的写作中,不仅要表达情感,还要穿插作者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作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从而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两部散文作品的深入分析,探讨现代作家在自然景观描写中所体现的审美取向。我们发现,尽管两位作家在表达方式和情感色彩上存在差异,但他们的作品都深刻地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感悟、对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以及对时代变迁的反思。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其深沉的故都情结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北平秋景的细腻描绘和情感投射;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则以其清新的笔触和对生活静谧时刻的珍视,传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自我内心的审视。两部作品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得自然景观与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紧密相连,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基于现代作家审美取向的文本解析,不仅揭示了现代作家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融入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学审美特质的继承和发展。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歌,也是对时代情绪的深刻反思。
概言之,现代作家的审美取向在《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未来的文学教育和研究应当继续关注现代作家的审美取向,以促进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劲草,徐桦君.大单元学习视域下审美思维“三重境”的建构策略——以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探索审美思维提升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24(3): 9-11.
2.陈国恩.“景”由心生——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J].名作欣赏,2024(4): 111-113.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24年9月)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