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创意课堂”教学实录 张永飞 周康平

  发布时间:2025-02-22 22:31 栏目:高中语文 作者: 陈学 点击量:428  
《阿Q正传》“创意课堂”教学实录张永飞    周康平摘  要:《阿Q正传》“创意课堂”,就是两位老师合作上课,用70分钟的时间,模拟茶馆式的真实情境,围绕《阿Q正传》这篇小说,聚焦阿Q这一典型人物,探究精神胜利法的内涵、根源及其引申出的社会现象,进而体会作者对旧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看似轻松、自由、开放的课堂,背后却是指向文本、重在思维、着力探究的深度学习。这是一种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以开放性、体验性、实践性为特征的课堂样态。关键词:《阿Q正传》;茶馆式;创意课堂;深度学习 2024年浙江省温州市“爱上课联盟”举行新课程新教材“素养课堂”教研活动,浙江临海市回浦中学张永飞和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周康平两位老师合作开设了《阿Q正传》“茶馆式”创意课堂。以下是课堂教学实录(张永飞老师简称“张”,周康平老师简称“周”):一、创设情境,初识人物阿Q张:有人说,读书如品茶,只有慢慢地品,才能品茶中真味,悟书中要义。今天,我们就一起品读鲁迅先生著名的小说——生(齐):《阿Q正传》。张:你读什么?生:我读《阿“贵”正传》。张:是桂花的“桂”,还是富贵的“贵”?生:这个需要探究一下。张(指向另一位学生):你读阿Q,为什么?生:因为这是英文字母Q。张:还发现了什么吗?生:字母Q的右下方像他的辫子。张:那么,阿Q叫什么名字呢?生:叫阿Q。张:真的叫阿Q吗?生:他无名无姓,也没有家,临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张:阿Q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好可怜哦!那么,你叫什么名字呢?生:谢雨秋。张:有名有姓,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阅读《阿Q正传》第一章,思考鲁迅先生是怎么给阿Q取名的。)二、设计任务,走进阿Q形象学习任务1:请你参考下面表格为阿Q设计一张名片。

图片
生:阿Q的婚姻状况是未婚;爱好是押牌宝,还有喝酒;身份是农民,没有固定的职业,给别人打工。

张:补充一下,阿Q是雇农,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还不如农民。也就是说,别人雇你打工,你就有饭吃;如果不雇你,你就没饭吃。比如,阿Q因为与吴妈“恋爱”失败,导致未庄人都把他当作“流氓”,没有一个人雇他打工,他就只能饿肚子,最后只好离开未庄去城里流浪了。

生:阿Q的外貌特征是癞疮疤和黄辫子。

张:为什么是黄辫子呢?

生:因为他营养不良。

张:很好。阿Q穷啊!那他住在哪里呢?

生:未庄的土谷祠。

张:阿Q就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无依无靠的贫困雇农。

下面,有请周康平老师跟大家继续聊。

周:同学们好。我是温州的老师,张老师是我邀请来的名师。今天,我是站在他的对立面的。刚才他跟同学们聊得很开心,然后得出阿Q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无依无靠的贫困雇农”的结论。我坐在下面听,是不大同意他的结论的。我女儿也读高二,我问她:你觉得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想都没想就说:阿Q是个“有病”的人。

学习任务2:如果说阿Q是一个“病人”,那他的症状有什么具体表现呢?

(学生细读文本。)

生:阿Q打不过闲人,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然后他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这就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周:在被人欺负的情况下,没有打回去,而是用精神胜利法自我满足。

生:当阿Q被人抓住辫子的时候,还说自己是“虫豸”。

周:为什么闲人们让阿Q说“人打畜生”,而阿Q却说“打虫豸”呢?两者有何区别?

生:畜生地位更下贱,虫豸身份稍微高一点。

周:那说明阿Q在处理事情时还是有点“小智慧”的。(生笑。)

生:当阿Q遇到身份比他低、能力比他弱的人的时候,他就会欺负他(她),欺软怕硬。

生:阿Q押牌宝赢钱却被抢被打,他竟然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彷佛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转败为胜了。他的思想已经麻木了,他的屈辱感也丧失了。

周:天哪,考试考不好,我就自己打两巴掌好了?

生:是的。(全班哈哈大笑。)

周:这不就是有病吗?

生:阿Q看不起未庄人,也看不起城里人,认为“长凳”叫“条凳”是错的,很可笑。

周:看来,阿Q的确好像有病。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给了他一个附加功能,那就是自愈。面对病症,阿Q也为自己开出了一个“药方”,名字叫什么?

生(齐):精神胜利法。

周:请同学们说一说,他是怎么个精神胜利法的?

生:当阿Q被闲人打,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样就会让自己好受些,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生:他还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以“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为自我麻痹,并且跟“状元”的第一相比,从而在精神上取胜。

生:阿Q押牌宝赢钱却被抢被打,他竟然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彷佛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转败为胜了。

生:阿Q“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自己也得意了起来。

周:精神胜利法的“药效”怎么样?课文里可以直接找到形容的词语吗?

生:“心满意足”。

生:“得意”。

生:“飘飘然”。

周:文中反复出现“心满意足”,可见“药效”是非常棒的。你们能不能给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生: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生: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轻自贱、自我麻痹、自我安慰的方法。

周: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出示一种定义,仅供参考: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周:后来我跟女儿交流过:阿Q有病,但他用精神胜利法治愈,你觉得怎么样?女儿说:挺好的。确实,如果没有这样的“药方”,是很难走出来的。

学习任务3:最近有人提出向阿Q学习,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反应?你怎么看?

生:我认为是错误的。精神胜利法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正如鲁迅所说:阿Q这样的人是关在铁屋子里的,出不去的。如果大家都用这种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是会被烧死在铁屋子里的。

周:天哪,说得太好了,你是作了充分的准备来对付我们两个老师的吧?(学生大笑。)有一个关键词你说得特别好——

生:铁屋子。

周:还有一个关键词也用得特别好——

生:劣根性。

生:我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像阿Q这样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如果一辈子都钻牛角尖,很有可能会出现心理上的抑郁,活不下去,所以他只好用精神胜利法摆脱绝望的处境。

周:像阿Q这样的人,他除了用精神胜利法治愈之外,还能怎么样呢?当然,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肯定也是有根源的。接下来,把这个更难的问题交给张老师来上,我上不了。

(学生大笑。)

三、深入文本,挖掘社会根源

张: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反应,你们怎么理解?《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哪位人物也有一套精神胜利法呢?

生:米考伯先生。

张:他是怎么体现精神胜利法的呢?

生:米考伯负债累累,被关进监狱。但那种“债多不愁,乐知天命”使他暂时摆脱了现实的困境,这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张:还有没有其他的具体事例呢?比如考试考不好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生:拿下一次考好一点来安慰自己。

张:但是事实呢?(学生大笑。)如果你努力了,就不是精神胜利法;如果你躺平了,以此自我安慰,那就是精神胜利法。

生:现实中失败了,通过打游戏的方式,暂时放飞自我,在游戏中“愚乐”自己,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生:当遇到不开心的时候,无法摆脱困境的情况下,通过自我安慰的方式暂时获得心理上的成功暗示,以免陷入抑郁的境地。

张:精神胜利法其实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人在精神上感到痛苦和焦虑时,会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减缓焦虑,祛除痛苦。这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也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精神胜利法的影子。

探究任务: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的根源有哪些?

(学生再次细读文本,小组讨论交流。)

生:从个人方面看,阿Q是一个无名无籍的人物,处于社会底层,受人欺负;从他生活的环境看,当受到闲人羞辱时,他开始是“怒目而视”,但最后还是失败了,所以只能通过精神胜利法获得自我安慰;他借用赵太爷的威风,使大家仿佛格外地尊敬他,由此也可看出未庄人的趋炎附势。

张:“蒙赵太爷打他嘴巴”,这里的“蒙”是什么意思?

生:蒙受恩惠,写出了一种奴性,自己挨打还说是蒙受恩惠。未庄的人也是如此。

生:阿Q很自尊,未庄的人很多时候就因为阿Q过于自尊而欺负他;他又过于自大,看不起别人。

张:一个过于自尊的人,别人揭你伤疤,你对外界的反抗就会很激烈;但阿Q的反抗往往以失败告终,所以他只能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

生:阿Q的反抗对象是没有权势的人,当他反抗不了时,他会选择怒而不发,忍了。

张:“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生:阿Q这一次押牌宝确实赢了钱,但不幸的是被别人抢走了;所以失败是千真万确的,而他最终以打自己两个嘴巴的自虐方式,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张:你会不会这样干?

生:不会。我要告他!

张:但是你有地方告吗?

生:没有。

张:可见,阿Q好可怜啊!

生:钱太爷的大儿子“跑到东洋去了”“辫子也不见了”,被阿Q称为“里通外国的人”“假洋鬼子”。阿Q尤其深恶痛绝他的假辫子,认为他没有“做人的资格”,可见未庄人们故步自封、盲目排外、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

生:我想补充一点,阿Q欺负小尼姑的时候,未庄的人都很冷漠,然后大笑,怂恿,这就是典型的“看客”,他们愚昧、麻木、欺负弱小,喜欢看热闹,体现了民族的劣根性。

张:你是怎么理解阿Q“十分得意的笑”和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的?

生:因为他们没上手,阿Q上手了。这里写出了那些人个个有肮脏的灵魂,缺乏起码的同情心,麻木冷漠,欺软怕硬。

张:你读懂了鲁迅,将来可能成为一位鲁迅研究专家。(学生鼓掌。)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的根源有哪些?我也请教了ChatGPT(投影):

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的根源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他生活在贫穷落后的社会环境中,饱受压迫和欺凌,这使得他无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真正的胜利感和满足感。其次,他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也促使了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形成。阿Q缺乏自信,但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因此他选择了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通过想象和虚构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张:ChatGPT虽然说得不错,但是还有值得补充的地方。比如未庄的地理特征,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远离城市的一个闭塞的落后的乡村。

张: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人的眼界不可能开阔,思想不可能开放。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未庄的偏僻落后,造成了阿Q以及未庄人们的思想落后、妄自尊大、愚昧盲目,这是阿Q精神胜利法存在的现实土壤。所以,当辛亥革命到来之际,未庄人最大的改变也莫过于把辫子盘起来。

张:这个话题我们就探讨到这里,下面我把课堂交给康平老师。

四、拓展思维,探究创作意图

周:昨天备课的时候,张老师说自己对这一课还是有研究的。我说:明天课堂上你敢不敢接受我和柳市中学学生的挑战?如果现在张老师化身为“鲁迅”,我准备向他提一个问题,你们猜,我会问他什么问题?

周:同学们,你们也可以在课堂上向“鲁迅”先生提一个问题。

(学生安静,有点难住了的样子。)

周:这篇文章你们都读懂了吗?难道就没有质疑了吗?

(学生思考。)

生:我们都知道,“传”都是为那些道德高尚或者名垂千古的人而立的,鲁迅为什么为阿Q立传呢?

周:天哪,我不活了。(学生大笑。)我本来想要显示一下我自己的水平,你知道吗?我想问的就是这个问题。

张:鲁迅为什么要给这个无名无姓的人作传呢?你觉得呢?(师让第一桌的学生回答,全班大笑。)

生:阿Q虽然无名无姓,但是很有特点,比如他的精神胜利法。

周:我反对。有特点的人很多啊,为什么偏偏给阿Q立传?

张:对啊。你也很有特点啊,为什么不给你立传啊?

生:他的身上体现了国民性,很多人都有像他一样的特征。

张:你有像他一样的特征吗?

生:有。

张:那你认为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作传呢?

(师指向另一位学生。)

生:阿Q代表了当时社会中非常典型的人物,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对当时愚昧麻木的人们的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张:阿Q运用精神胜利法永远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这是鲁迅先生所批判的。只有唤醒他们的灵魂,中国才有希望,所以文学的“启蒙”“改良人生”就是鲁迅创作《呐喊》的根本目的。

生:小说揭示了人的劣根性,也是为了警醒后人。

张:阿Q的劣根性,包括奴性,体现在小说中很多的地方。比如“假洋鬼子”打他时,他“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生:他没有逃跑,也没有反抗,而是傻傻地“等候”着让别人打,这就是深入骨髓的奴性。

张:还有阿Q后来被抓,来到大堂上见到光头把总、长衫人物时,“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这种“奴隶性”,就是鲁迅先生重点要揭露的。

投影: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作《阿Q正传》,实不以滑稽为目的。意在“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论睁了眼看》:“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国民劣根性
张:鲁迅先生为什么把他取名为“阿Q”?生:说明阿Q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是抽象的符号。
投影:毕飞宇:鲁迅根本就不想让阿Q有“姓”、根本就不想让阿Q有“名”、根本就不想让阿Q有“籍贯”,这就保证了阿Q的抽象性。阿Q是“大多数”,甚至是“全部”,他是无所不在的。——人物典型性沈雁冰: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沈雁冰在《读<呐喊>》中又发展了自己的观点: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人类普遍性
张:《阿Q正传》被翻译到国外,很多外国人读后也说“阿Q是多么的熟悉,在哪里我见过他……他的影子随处可见,无法磨灭”。鲁迅先生用喜剧的方式来叙述悲剧,借一个照出了千万个。最后,我们把总结交给康平老师。周:刚开始我们很开心地讨论阿Q,最后却发现这不是一篇“喜剧”。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播放阿Q摸小尼姑头皮被骂断子绝孙的片段。)探究任务:小尼姑骂“这断子绝孙的阿Q”,你想到了什么?周:我第一遍看的时候,心里头也跟着笑。但是很多年过去再看这个片段时,心里非常有感触。特别是小尼姑骂“这断子绝孙的阿Q”时,你想到了什么?生:她希望社会上像阿Q那样的人少一点。生:我觉得阿Q似乎没有死,因为我们后世很多人俨然也是阿Q。周:断子绝孙的阿Q永远没有死,还有很多的子孙后代,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学生不吭声,只是笑。)周:你一个都找不出来,说明他隐藏得很深。看看同桌,是吗?(学生大笑。)生:每个人身上都有阿Q的影子吧。比如我考试老考不过这位同学,我就在精神上打败他,从我自己身上也能找到阿Q的影子。周:这就是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很多人说在读《阿Q正传》的时候常有毛骨悚然的感觉,因为在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这也许就是作品的伟大之处。读完阿Q,你仿佛照见了自己,不敢言语,明知道有某些东西的存在,却不敢去说。是的,阿Q无处不在,这些特征可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可能在社会的每个角角落落里。周:阿Q不死,代代有。期待阿Q有一天真的能有自己的名字,只有那时阿Q也许才会真正消失。(该课堂教学实录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24.10A“名师课堂”栏目)


相关论文
图片


鲁迅小说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以《阿Q正传(节选)》教学为例

摘  要: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中最核心的是思辨能力。以《阿Q正传》教学为例,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路径是:理解文本—质疑探究—理性建构。

关键词:鲁迅小说;教学;思维能力

 

温儒敏教授把阅读鲁迅作品比喻为“思想爬坡”,形象地阐释了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而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又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鲁迅小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以《阿Q正传(节选)》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理解文本:阿Q形象解读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是从理解文本开始的。余党绪老师认为,文本是思辨的前提与根基。文本隐含着作者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理解与解释,隐含了其特定的视角、立场与视野,当然也隐含了其特有的价值倾向与思维特性。通过文本实证,发现文本的事实与逻辑,“还原”文本的真相,这是阅读的第一要务。①《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它们与阿Q形象又有着怎样的联系?阿Q精神胜利法隐含着怎样的价值取向?……走近阿Q,理解阿Q,形成思维的感性认知,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任务1:阿Q具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请给阿Q设计一张名片。

任务2:《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叙述了哪些故事?可否调换顺序?

任务3:阿Q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形成的?请为其下一个定义。

任务1指向小说的整体感知,通过“给阿Q设计一张名片”这一任务,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直观感受人物形象特点。当然,因课文是节选,教师需补充《阿Q正传》“序言”中的相关内容,比如:“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

阿Q名片内容整理如下:

图片
任务2指向小说的情节概括,梳理文本内部的逻辑关系。《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就是大致、简单地记录阿Q每次在肉体上失败却在精神上胜利的故事。《优胜记略》记叙的事件主要有:阿Q看不起未庄居民,又鄙薄城里人;因癞疮疤发生口角挨打;押牌宝赢钱被抢被打。《续优胜记略》记叙的事件主要有:被赵太爷打嘴巴;挑衅王胡被打,被“假洋鬼子”打;欺负小尼姑。为什么说“续优胜记略”呢?其本质是进一步体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如果说《优胜记略》是着重于阿Q个人,那么《续优胜记略》则着眼于对待他人,这就由浅入深地揭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劣根性”“民族性”。小说家毕飞宇认为,《续优胜记略》是《优胜记略》的“反转”,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阿Q“迎光”的那一面,还能看到他“背光”的那一面,最主要的是,我们从阿Q的两面看到了鲁迅的深刻。任务3指向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历程,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深处,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阿Q面对他人的欺负,是怎样应对的?可整理表格如下:
图片
细读文本,选取典型细节,可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涵,读出人物精神实质。比如:(1)当被闲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里省略号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阿Q幻想自己是老子,闲人是儿子,这就占了闲人的便宜,就算被打他也心满意足了。实际上他是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继续苟且偷生。(2)押牌宝事件中,“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对一般人而言,赢钱是幸运的;而对阿Q而言,赢钱反而成为了不幸的根源。“几乎”表明这一次赢钱却被抢被打确实失败了,但他竟然还能用精神胜利法——“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通过自虐的方式使自己“逃”过一“劫”。(3)“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他时,他“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这里的“等候”写出了阿Q的奴性十足。最后,可引导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提炼出这样的定义,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二、质疑探究:精神胜利法质疑探究,是理解文本之后的深入反省,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具体体现。批判性阅读就是要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使思考从一维走向多维,从浅表走向深层,从碎片化走向链条化,让他们思维的全部过程得以展现,寻求对文本更深层的理解与认知。若要拓宽思维空间,就需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疑点和矛盾,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考。②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独特的自我安慰方式,具体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人说它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它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质疑阿Q的精神胜利法,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浅表走向深层,由文本走向现实。从课堂实践看,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质疑批判,有的赞同肯定。诚然,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作为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彷佛是病毒,使人沉沦不觉醒,要予以批判。比如欺负小尼姑等人性中的卑劣行径,就是愚昧、自私、麻木的表征;阿Q看不起未庄所有的居民和城里人,最厌恶“假洋鬼子”,就是狭隘保守、妄自尊大的表现;阿Q蒙赵太爷打他嘴巴,“耸了肩膀等候着”被打,就是奴性、怯懦的象征。这种“劣根性”不独阿Q拥有,未庄人也是如此。《阿Q正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的透彻的揭发,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情形的深刻的表现,更是汇聚成宏大雄壮的启蒙的呐喊,显示出那一代人对社会批判的最高水平。③然而,在阿Q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假如没有了精神胜利法,阿Q能否坚持活下去呢?或者说,我们当代人是否仍然存在这样的行为方式呢?既然存在,也就有其合理性。比如,有学生提到自己在考试失败之后,采取自我安慰的方式,获得自我的精神满足,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学习;也有学生提到苏轼的仕途历经坎坷,但他始终能以自我麻醉的方式,获得一种内心的强大和豁达;还有学生提到《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面对逼债羞愧伤心,可是不久就乐得逍遥,这也是一种盲目乐观和精神麻醉。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双重人格联结的纽带就是他自我意识、个性意识的缺乏。从表层来看,精神胜利法似乎代表了自欺自大、麻木不仁等特征;从深层来看,它又是阿Q具有强烈自尊的表现,是对做一个正常人的追求。可见,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的精神胜利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已经超越时代,成为人类精神的一种共同写照。茅盾认为“作者写出人性的普遍的弱点来了”,并说,“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④鲁迅是要“救人”的,而阿Q精神胜利法致命的问题是“倘不改变,无可救药”。质疑并不只是单纯的否定,质疑之后还要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和探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质疑与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能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三、理性建构:未庄的象征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理解文本到质疑探究,我们对文本有了更深的认知,更好地理解了文本,或者是激发了自己的思考,进行了新的认知建构。然而,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去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即从理解文本到理解作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⑤理性建构需要深度分析和合理论证的能力。《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选择未庄这一社会环境作为研读对象,探究阿Q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建构学生的阅读图式。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写道:“未庄本不是大村镇,不多时便走尽了。村外多是水田,满眼是新秧的嫩绿,夹着几个圆形的活动的黑点,便是耕田的农夫。”未庄只是鲁迅先生在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村庄,但它符合江南水乡特色,是远离城市喧嚣的偏僻落后的乡村代表。地域的闭塞造成了人们思想的封闭与落后、愚昧与麻木。未庄不仅作为“行为的地点”参与了《阿Q正传》的叙事建构,更以其鲜明的等级性成为一个“行动着的地点”。它促使阿Q和未庄人展开各种行动,是《阿Q正传》的叙事动力和核心,因此它也成为鲁迅小说中一个独特而典型的乡村空间。⑥未庄的人物群像,大抵可分为三个层次:位于上层的是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等;位于中层的是地保、酒店老板等;位于底层的是阿Q、王胡、小D,还有被阿Q欺负的小尼姑等。此外,还有不知姓名的闲人、居民等等。那未庄的人们是怎样对待阿Q的呢?当阿Q说自己跟赵太爷是本家时,“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并且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赵太爷之所以认为阿Q不配姓赵,就是因为他有一种宗族的优越感。至于小说中的其他人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则反映了人们的权势崇拜心理。当阿Q调戏小尼姑时,“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这里的“九分”说明“酒店里的人”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能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觉得不十分过隐,因此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的人们连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当阿Q临刑前,“从人丛里,便发出财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这里有一种象征和隐喻的意味,这是一群沉默的国民的灵魂,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这也正是鲁迅先生辛辣讽刺和批判的对象。未庄的悲剧,也是旧中国的悲剧。阿Q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悲剧。通过对阿Q所生活的社会背景的挖掘,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批判性,理解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思。一切名著的价值都在于其内涵的永恒性。钱理群认为《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改造民族灵魂的小说的典范之作”⑦。鲁迅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中,他进行“国民性批判”的根本目的是“启蒙”和“改良人生”。所以教学鲁迅小说,必须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深刻认识国民“劣根性”,理解精神拯救的意义,学会担当,增强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文学“立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1]余党绪.非凡十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探索及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23(9A).[2][5]欧阳林.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38,50.[3]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58.[4]雁冰.读《呐喊》[N].时事新报·副刊,1923-10-08.[6]余新明 张远波.《阿Q正传》中的未庄[J].名作欣赏,2011(8).[7]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70.(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24.5A)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