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完整、真实阅读体验的 《百年孤独(节选)》教学探究

  发布时间:2025-02-22 22:30 栏目:高中语文 作者: 陈学 点击量:123  

基于完整、真实阅读体验的  

《百年孤独(节选)》教学探究

李芳 |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

摘要:对《百年孤独(节选)》进行教学,教师应基于学情了解学生需要,立足教材有机勾连全书,推动学生展开《百年孤独》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以丽贝卡这一人物为切入点,设计“为丽贝卡撰写人物词条”核心学习任务,以及“为丽贝卡拟写 100 字左右的小传”“探究丽贝卡之谜” 两个准备任务,可引导学生在完整的作品中理解、分析相关内容,形成完整、真实的阅读体验,提升鉴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经典文学中潜藏着巨大的力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助推他们成为真正的、优秀的终身阅读者。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运思十五年之后完成的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经典作品,一经问世即受到西班牙语世界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认为“《百年孤独》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1]。《百年孤独(节选)》首次入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成为语文教学篇目。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百年孤独》在喧嚣的网络世界却被异样解读:有人将其标签式评价为“一个家族的百年乱伦史”,有人大言不惭“别说话,10分钟帮你搞定《百年孤独》”……其间充斥着对经典的亵渎。这种浮躁的阅读之风对学生养成真实阅读、理性阅读、正确阅读的良好习惯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如果我们任凭学生随“网”沉浮、随“波”逐流,很容易在有意无意间制造出更多的不合格读者。一个合格的阅读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阅读者,要真切地付出精力自己去读,而不是人云亦云或囫囵吞枣,“假装阅读”过。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百年孤独(节选)》的教学设计甚少出现在国内各类期刊上,这种教材编写者的满怀期许与实际教学现场的莫名冷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猜想其间是否存有教师的畏难情绪。基于此,笔者以自己执教的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基地调研活动现场公开课教学(该教案获评第十八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教学方案”项一等奖)为例,尝试对基于完整、真实阅读体验的《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进行探究。

一、基于学情,了解学生需要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认为,课前有两个方面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文本解读,二是研究学生[2]。她强调:“学生的现状是教学的出发点,必须了解、研究。课前准备往往只见文章,不见学生,目中无人的糊涂观念至今对教师影响很大。须知,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者是第一因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3]。因此,在教学《百年孤独(节选)》之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百年孤独》整本书的阅读情况。

有54.1%的学生完全没有读过,有94.5%的学生基本不了解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及深受马尔克斯影响的中国作家。多数学生对《百年孤独》的情节、人物、手法、主题充满好奇,并提出了很多问题:马孔多是如何发展变迁的?谁是《百年孤独》的男女主角?丽贝卡为何吃土?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我们为何要读《百年孤独》?等等。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理解《百年孤独》的基础薄弱但兴趣浓厚。在这种矛盾中,笔者认为应该充分保护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其逐步进入文本,并建立理解的良好基础。

二、立足教材,有机勾连全著

《百年孤独(节选)》内容为教材编写者从《百年孤独》全书中精心选择出来的,其精彩程度不言而喻。教材编写者选择了《百年孤独》第三章前半部分(本文用书版本为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出版,因书中并未拟定目录章节,为表述方便,笔者以页首空十行为标志将全书划分为二十章),其主要情节有“马孔多受到外来文明冲击”“丽贝卡吃土并被治疗”“丽贝卡带来失眠症”。然而,节选部分内容固然精彩,但终非独立作品。若仅囿于节选部分,管窥蠡测,盲人摸象,势必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难得精华。就像不看全《阿Q正传》,就无法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面对现实中所遭受的挫折、失败,通过自骗、转移等方式,把真实的失败与痛苦转化为虚幻的精神上的胜利和快乐”[4] )有“从始至终”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一样,不从《百年孤独》节选部分走到整本书,就无法提取更多的“吃土”情境来分析人物,无法从人物命运变迁中探究其“持守孤独”的真实动机,也便无法理解其孤独的深度和广度。何况,节选部分还有许多《百年孤独》中的关键人物,比如马孔多的开创者、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成员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若仅从节选部分所展现的其积极进取的一面来解读,实在无法感受这一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只有联系整本书,读到有关其深陷孤独泥淖的那些文段,读到“无数小黄花如细雨缤纷飘落”送别这位“马孔多王”的时刻,我们才能在敬佩、惊诧、感动、遗憾、期待等多样情感中惊叹作品难以言传的艺术感染力。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发现全书中的更多精彩。

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思考:如何才能立足教材,推动学生展开《百年孤独》整本书阅读?研读教材后,笔者发现,虽然教材节选部分出现了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和第二代共计六人,但若联系情节,外来者丽贝卡无疑是节选部分的重点人物。而从整本书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丽贝卡是《百年孤独》中的第四个女性形象,其出场虽不如乌尔苏拉、阿玛兰妲、费尔南达,但其精神容量却不逊书中的其他人物。丽贝卡作为马孔多的外来者,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其他小说,如《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母亲和小女孩、《巨翅老人》中的天使一样,都有着沉默的秉性,却承担着“照见”的功能。丽贝卡从《百年孤独》第36页登场,到第298页去世,对于总数360页的小说而言,其横跨全书的篇幅不可谓不大,而与其相关的众多谜团更占据了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因此,在设计学习任务时,笔者决定从丽贝卡这一人物入手,以其为杠杆撬动《百年孤独》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在完整的作品中理解、分析作品,提升鉴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三、探索路径,设计真实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学习任务群1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的“教学提示”中指出,“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好的任务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文本的深度理解,让有限的阅读活动具有不可估量的驱动力,因此教师应在任务设计上下足功夫。结合学生课前预习中的疑问、误读,笔者设计了“为丽贝卡撰写人物词条”的核心学习任务,以及两个准备任务:第一,为丽贝卡拟写100字左右的小传;第二,探究丽贝卡之谜。具体教学实践(部分)阐述如下。

(一)初步感知:拟写人物小传,梳理人生经历

【准备任务一】为丽贝卡拟写100字左右的小传

学生课前拟写丽贝卡小传,笔者收集整理后为学生布置课堂学习任务。

某学生拟写的丽贝卡小传是:“丽贝卡父母双亡,十一岁时被送到乌尔苏拉家收养。她有食土的恶习,尽管一度被治好。长大后,她认识了意大利人皮埃特罗,对他的爱让她重新爆发吃土的恶习。性格的差异让这一恋人关系走向破灭。丽贝卡和出走多年突然回来的何塞•阿尔卡蒂奥结为夫妻。丈夫被枪杀后,她从此把自己禁锢在屋子里,直到去世。”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为该生提出修改建议。(注:该生概括了丽贝卡的主要人生经历,主线清晰,但对部分情节理解不够全面)

该课堂学习任务旨在让学生结合自己对丽贝卡人生经历的梳理和理解来审核同伴拟写的小传,以便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上述某生拟写的小传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即没有讲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丽贝卡和皮埃特罗的恋人关系走向破灭。结合小说,我们可以发现,阿玛兰妲的百般阻挠及其误杀了蕾梅黛丝,这是最终导致丽贝卡和皮埃特罗的恋人之情“倦怠”的最主要原因。从《百年孤独》整本书来看,我们可以将丽贝卡在马孔多的经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到马孔多,好吃土,带来失眠症;第二阶段,婚恋受挫后闪婚,再次吃土,被驱逐;第三阶段,平静婚姻中丈夫被杀,过上活死人的生活,被遗忘;第四阶段,孤独终老,像虾米般蜷缩着死去。

(二)深入解读:探究人物之谜,认清精神实质

【准备任务二】探究丽贝卡之谜

在这一任务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子任务:丽贝卡吃土之谜;丽贝卡丈夫何塞•阿尔卡蒂奥死亡之谜;丽贝卡与失眠症之谜。

[子任务一:丽贝卡吃土之谜]从《百年孤独》整本书中梳理出丽贝卡吃土的情节和细节,概述其所处情境,理解其心理状态并分析其吃土的目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展现了许多神奇怪诞的人物、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而对于教材节选部分,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点是:丽贝卡为什么要吃土?尽管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在《番石榴飘香》一书中坦陈“我有一个妹妹,她整天啃吃泥巴”[5],但由于对“异食癖”几乎全无所知,在学生看来,吃土无疑是神奇而怪诞的行为。好奇之心一经点燃,便引发了他们对相关情节地毯式搜寻的热情。在探究中,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答案。他们逐渐感知丽贝卡的心理状态,理解她吃土的主要目的在于“果腹、获得安全感、宣泄情绪和满足欲望”,认为其吃土主要是心理因素,并总结出丽贝卡是一个无依无靠、极度缺乏安全感而有着强烈的原始欲望的女性。

[子任务二:丽贝卡的丈夫何塞•阿尔卡蒂奥死亡之谜]对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亡,《百年孤独》中只写了人物死亡前和死亡后,却未曾描写死亡时刻,试结合全书推想何塞•阿尔卡蒂奥死亡的真正原因。

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对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因非常关注,但观点存在巨大分歧,有的学生说是因战争而失踪,有的学生说是被杀,还有的质疑丽贝卡为什么不为他的死而悲伤。网络上对此的猜想更是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认为何塞•阿尔卡蒂奥是被雷击而亡,唯一证据是“眼看暴风雨迫近”[6],这种断章取义的下结论方式实在不可取。《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也许是马孔多唯一从未解开的谜团。”[7]作家故意遮蔽关键情节,而在更多的地方做了暗示,阅读者需要像侦探一样寻找蛛丝马迹,建立逻辑链,从而推断出何塞•阿尔卡蒂奥真正的死因以及杀害他的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逐渐给出了明晰的推断,认为丽贝卡是最有可能杀害何塞的凶手,理由主要有三:第一,她的能力,即“她一枪命中,当场击毙一个企图撬门入室的⼩偷”[8];第二,她的果决,即“毅然决然地扣紧扳机”[9];第三,她的动机,即为赢得孤独特权,切断和世界最后的联系。对照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类似小偷情节的精准写作就会发现,作家能写却不写,实在蕴有深意:他在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锻炼读者的阅读能力,并提示读者深入阅读,从现象钻探到人物的本质,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孤独的深度和广度。这或许也是阅读《百年孤独》《老人与海》等现代小说,与阅读《复活》《大卫•科波菲尔》等现实主义小说最明显的不同。我们读这类现代小说,不能采用那些因果俱全、线索明晰、人物跃然纸上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读法,而是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来主动理解故事。

[子任务三:丽贝卡与失眠症之谜]马孔多有那么多的外来者,比如吉普赛人、印第安人等,为何作者选择让丽贝卡给马孔多带来失眠症?

丽贝卡是一名马孔多的外来者,为何加西亚•马尔克斯设计让她带来失眠症,这是值得深思的。“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10]当马孔多人甚至食品饮料都沾染失眠症后,人们勉力用标签暂时维系现实但仍然步入“死亡的遗忘”[11],最后梅尔基亚德斯用“淡色液体”才让马孔多重获记忆。如果说,因失眠症导致遗忘,是被动的结局,那么丽贝卡的被遗忘,则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这表明即使病症尚有药可治,主动持守孤独而被遗忘的后果则是无药可救。作家在丽贝卡这一人物上设置了这一“暗扣”,暗示其在马孔多的起点即结局,且照见马孔多被遗忘直至消亡的镜像。在接受记者P.A.门多萨采访时,加西亚•马尔克斯就“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12]这一问题坦陈:“是的,我是这么看的。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系列代价高昂而徒劳的奋斗的集合,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集合。至今,在我们中间,健忘症仍然存在。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13]。这即是失眠症的象征意味。由此我们能够发现,布恩迪亚家族的最终消亡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是所有孤独、不团结的结局,无论是奥雷里亚诺上校打制小金鱼又将其熔化成金,如此循环往复,还是阿玛兰妲织永远织不完的寿衣,这些没意思的无效的孤独导致了家族的分裂、离散和无力。而这应该就是让飓风抹去马孔多的内在逻辑。

(三)整体把握:撰写人物词条,理解人物功能

【核心学习任务】为丽贝卡撰写词条

《文学词典》重新修订,将在“文学故事人物”板块中增加一则“丽贝卡”词条,请阅读《百年孤独》全书,结合作品具体内容,阐释丽贝卡这一人物形象,从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多个角度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生动。

综合之前的研习,我们能够发现丽贝卡秉性孤僻,充满原始的冲动、情欲和勇气,她敏感、焦虑、顽固、倔强,缺乏安全感而耽溺于极致孤独,自我封闭、与世隔绝,乃至被人遗忘、凄惨离世。她是《百年孤独》中孤独人物的典型代表,凸显了布恩迪亚家族沟通的匮乏、爱的缺失,她带来的极具魔幻色彩的吃土症、失眠症,和羊皮卷寓言、飞毯升天、上校的小金鱼一起成为永恒的文学镜头。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基地调研活动的公开课现场,让学生在五分钟之内完成词条的写作,是颇有难度的。但是学生喜欢这一任务,他们奋笔疾书,顺利地完成了词条写作,某学生还当场分享了其撰写的词条。

丽贝卡是乌尔苏拉的养女,与何塞•阿尔卡蒂奥结婚,最终孤独死去。她同奥雷里亚诺上校一样,都是自主选择孤独的人,因此也是《百年孤独》中最为孤独的人之一。丽贝卡的孤独甚至能够影响马孔多上的其他居民,失眠症正是其体现。她的印第安人身份与“遗忘”这一关键词,加之拉丁美洲沧桑的历史进程,引发人们对于历史以及人性的深思。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学生能简述其生平、把握其特点并将人物承担的主题功能一并简述,已经超出了笔者的预期。但是词条毕竟是要字斟句酌的,在课后时间,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并完善词条。

四、注重实效,发挥育人功能

为何读《百年孤独》?这一终极之问始终潜藏于笔者内心。《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强调“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笔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概括表达、理解分析能力的明显提升,更可喜的是,他们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新的认知。学生写作范例如下。

《百年孤独》象征的是拉丁美洲遭受西方入侵者的攻击,逐渐丧失自我,走向衰败的历史。循其核心,就是人民无法坚守文化,遗忘历史,遗忘自己摆脱宿命控制的初衷,最终沦为一具失去过往,失去自我鲜活生命的空壳。“失眠症”启示我们,对外来文化可以学习和尊重,但本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

这正是学生从《百年孤独》中汲取的珍贵认识。的确,“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只有记住历史、总结历史,才能图谋民族的新生”[14]。经典文学中潜藏着巨大的力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助推他们成为真正的、优秀的终身阅读者。


参考文献

[1]莫言,张炜,王安忆,等.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5.

[2][3]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245,246.

[4]陈俊.阿Q“精神胜利法”的误读及正义[J].鲁迅研究月刊,2020(3):18-25.

[5][12][13]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M].林一安,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93,94,94-95.

[6][7][8][9][10][11]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117,118,119,194,38,43.

[1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8.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