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高中单元作业设计

  发布时间:2025-02-22 22:29 栏目:高中语文 作者: 陈学 点击量:35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高中单元作业设计 ;李巧云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0;台州市新桥中学,浙江 台州 318020)

 要:随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实施和“双减”政策的深化,统编高中语文的单元作业设计更注重真实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评”一致。在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学习中,我们应从整体思路出发,结合学业水平要求,构建学教支架和单元框架,并对学习任务进行重组,以推动学生思维进阶,并提供深度学习反馈。通过单元作业设计,作业不仅成为了提升学力、积极情感发展的手段,还成为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学-评;单元作业设计;诸子散文;史传文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了“核心素养”概念。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定了学科核心素养和质量标准。2019年12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教-学-评”一致,并强调情境设计和素养本位的考查。随着“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出台,单元作业设计引发探索,以结构化、真实情境和高阶思维培养为目标。
一、单元作业设计的总体思路
(一)聚焦:核心价值,素养提升
核心价值和素养提升是单元作业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作业时要确定单元的人文主题,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其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教材选取了三篇诸子散文和两篇历史散文,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群文联读、评点批注、专题阅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知中华文化、领悟人文精神,并提高表达技巧和欣赏语言艺术。同时,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设定具体的单元作业任务。
)生成:单元框架,任务重组
生成单元作业目标是重要的设计步骤。以孔子赞同曾点的志向为例,通过分析《侍坐》中与治国安邦相关的志向和追求个人安适的志向,探讨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否与赞同曾点的志向矛盾。另外,通过群文联读《齐桓晋文之事》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整理出孟子的“仁政”思想内涵,并进行辩论会。还可以以寓言故事《庖丁解牛》为例,通过不同名家的解读和个人观点撰写文章。
1.专题阅读:选取经典思辨性文本,培养学生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过口语或书面语言阐述观点和批驳错误观点。
2.思维进阶:注重培养逻辑思维、理想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解答学生在阅读和表达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避免机械训练。
3.素养导向:在精读文本过程中,引导学生批注和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把握人物的个性、智慧和教训,并分享研究结果。同时概括外交辞令的特点,梳理文中不合常理之处。
简言之,以此梯度设计,意图在于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二、单元作业设计的主体内容
(一)导引:创设情境,锚定目标
本单元旨在通过阅读先秦儒道经典篇章和史传散文的精彩片段,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人文精神的领悟。学习重点是理解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价值,并思考其现代意义。对于史传文的阅读,重点关注写人叙事特点、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学习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和观念。
作业1:结合第一单元课文中的人物,选择其中之一,请从“仁、智、勇、义”中任选一个角度,列个提纲,和大家交流。(参见表1)
表1 梳理汇总
价值追求
人物
    仁者
孔子、曾皙等
    智者
孔子、孟子、烛之武、张良、庖丁等
勇者
子路、烛之武、樊哙、项羽等
义者
烛之武、孔子、孟子、樊哙等
该题目的考查点是对于第一单元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于儒道经典篇章和史传散文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的思考。学生需要从仁、智、勇、义四个角度选择一个,并列出相关人物的提纲,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中重要人文精神的认识和领悟,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听取别人的见解,加深对于经典选篇和史传文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思考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业2:古之先贤深知自己肩负着社会、国家的责任,因此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今之学者亦不忘“匹夫之责”,他们孜孜以求、执着探索、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众人前行……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责任。结合现实,请你简述对“责任”的认识。
此则情境性作业具有一定的趣味,考查点是对于“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梳理儒家道家的思想及主张,同时,对接当下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问题驱动意识,表达出对于责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为深度学习打下基础。
(二)研学:构建支架,学教融通
基于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能主动梳理和探究语言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通过构建作业支架,将学生深度阅读第一单元课文的结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校园艺术节,并进行扮装秀成果展活动。从孔子、孟子、庄子、烛之武、项羽、刘邦中任选一人,结合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格精神,为你熟悉的任课老师设计一个对应的角色,然后进行扮装,并在校园艺术节上进行扮装秀成果展活动。围绕核心任务,设计相关任务链:
任务1:六位人物的个性特征有哪些?请你用3-5个词语进行准确概括;
任务2:你认为六位人物形象的异同点如何?请结合文本简述说明;
任务3:请按照最想设计、其次想设计和最不想设计的人物顺序,罗列相关人物,并说明其理由,给出对应的证据;
任务4:请你给老师发一条微信语音,劝说老师同意装扮你为他挑选的古代人物;
任务5: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完成心中理想的人物出场设计,再讨论修改完成定稿,配以二维码的形式扫码播放;
这样的任务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多角度分析能力,结合文本进行比较和对比,提升阅读与写作结合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真正学习的需求与兴趣。同时,通过扮装秀成果展活动,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连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三)评价:思辨诊断,高位进阶
根据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设计作业以梳理词语词义和用法、发展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素养为重点;同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专题研讨任务,审视并分析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中华人文精神和核心理念的认识。
本专题的核心任务是探究古代散文的语言艺术和人文精神。采用“读-思-写”一体三维的学习策略,包括了解儒道两家思想,探究孔孟和庄子的人文精神;鉴赏不同史传文的语言艺术,分析语言特点和外交辞令,探究历史人物形象;校园艺术节文案策划,设计课本剧表演和辩论会,体验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民族历史文化自信心。
三、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方法
(一)优化:对标成果,二次开发
本单元选文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道家思想特征的认识,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是有挑战的学习,基于此,作业设计既要照顾到学生对文言的学习,又要引导学生由浅到深地领会儒家、道家的思想内涵。阅读梳理,第一次设计作业如下:
借助课下注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的文意,梳理文本的主要观点及主张,把握儒家、道家思想的不同特征。(格式见表2)
表2 文本观点梳理
篇目
主张及观点
思想特征
《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笔者筛选和提炼教材中相关注释,结合初中学习的篇目和高一学习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诸子的背景、生平和基本思想有了一定了解。然而,这样的阅读梳理似乎还不够明晰,学生的思维流于空洞。基于这个反思,笔者对作业进行了二次开发,优化并聚焦作业设计如下:
深度阅读三篇选文,梳理文本在观点、思想与说理方式上的差异,简述先秦诸子说理方式的多样性。(格式见表3)
表3 文本说理方式梳理
篇目
观点
观点的内涵
说理的方式
思想的内核
《侍坐》


态度明确,表达含蓄

《齐桓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



《庖丁解牛》



通过搭建支架,思维进阶,以表格细化形式具体呈现《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和《庖丁解牛》的观点。学生通读文本后更容易抓住《侍坐》中的以礼治国、以礼乐教化构建大同社会的观点;《齐桓晋文之事》推行“仁政”,保民而王,以制民之产来富民乐民,并通过礼仪教化和谐人心;《庖丁解牛》以寓言形式表达依乎天理得道养生的理念,达到自在无碍、自由驰骋的理想境界。
本作业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文本观点。通过真实情境创设,突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明确古代散文特点,并帮助学生整合思维。
(二)迭代:升级工具,潜能激发
阅读史传作品后要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记载,本单元选的两篇史传中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对于史传文学习,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辩证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史书真实性,比如:烛之武成功是否仅仅是外交辞令巧妙?是否存在其他深层次原因?烛之武拥有高超演说技巧,为何最终没有得到成功?项羽不杀刘邦是否只因年轻气盛自我夸耀“为人不忍”?司马迁未在现场,为何对鸿门宴中项伯的经历与对话细节了解如此清楚?这是否“不合常理”?
同时,《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不击秦师时强调的“礼”与“仁”是否矛盾?《鸿门宴》中司马迁是否在记录史实时有褒贬之意?《史记》作为信史,其如此记载史实是否客观?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如何?基于以上考虑,结合单元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已学知识基础上自主质疑,并记录、梳理文本质疑内容及探究方法。设计作业如下:
借助课下注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分组讨论,深入思考、探讨,并记录探究的方法,记录时每篇课文选取1-2个疑点即可。(格式见表4)
表4 探究记录表
篇目
质疑内容
探究方法
探究结论
《烛之武退秦师》



《鸿门宴》



此表格法将思维组块从点扩展到线,推动思辨和思维的提升,同时采用分层指导。单元整合的作业设计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以实现教--评一致性。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语文作业将发挥不同的功能,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例如,在第一课段,主要任务是研究儒家和道家的人文精神;在第二课段,主要任务是探究语言特点,理解人物个性,并将思维定位从“识记”提升到“探究”。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经过必修上的训练,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文体素养,这项作业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史传文学,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三)动态:立体多元,全面发展
本单元中,孔子、孟子和庄子的理念与思想展现了独特的智慧,在中华文明中闪耀着光芒。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多元作业:
选择正方或反方,以“传统是现代的向导还是阻力”为辩题,撰写一篇辩论稿。组织班级辩论赛,评选最佳辩手,并梳理使用的说理方式。
该题旨在引导学生领悟诸子思想的人文精神,把握儒家和道家的不同思想特点,在辩论稿的写作和辩论活动的组织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在辩论过程中,可以阐释历史人物的形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评选最佳辩手并分享辩论心得,梳理所使用的说理方法,体现多样性和丰富性。
概言之,在“教--评”一致视域下的单元作业设计是教学改进的重要途径。设计的要素应具有可理解性、整体性和情境性,同时要注意分层进阶和可供选择。作业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提供深度的学习反馈,使其成为知识与技能巩固、学力提升和核心素养发展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金碧鑫.立足课程视域,设计单元作业[J].语文学习,2022(7):63,67.
[2]吴凯路.“教、学、评”一致:初中语文单元整合作业设计[J].中学语文,2022(11):87.
[3]吴林俊,张秋玲.人文精神与语言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2019(3):28.
[4]范飚,郑桂华,程元.统编版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指南:必修.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7:17.[5]闫存林.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原理、方法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9:45.
    [本文系浙江省教科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指向‘学思辩达’的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评价探索”(课题编号:2023SB085);浙江省教科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新课标指引下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探索”(课题编号:SB2021077);北师大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2022年度课题“指向学业质量的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评价探索”(BNU-NZ202256)阶段性成果]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