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词法句法现象;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
3.鼓励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重点、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
2.难点: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在质疑中对苏轼观点进行评价,培养质疑精神。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清代方苞说它是苏轼“诸记中特出者”,刘大櫆也认为它是“坡公第一首记文”,它就是苏轼的《石钟山记》。
二、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背景解读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四、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这座山包括两部分,县城南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县城北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其势相向。《石钟山志》将两山合称为“双钟山”,又叫“双石”。在地质构造上,双钟山属石质小山。两山外貌上尖下圆,状如伏钟。两山相比,下钟山比较奇峭,又临大江,号称“江湖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石钟山处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历来成为旅游胜地,自古以来不少文人游客写过游记石钟山的诗文。
五、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分为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本文属于游记。
六、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一)1.自行结合课文注释和学习资料,疏通课文内容,并在课文上圈画重点,做好标注。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知识点的梳理与归纳,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补充、教师点评。梳理内容如下:
(1)重点的实词与虚词。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重点文言句式(参考: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二)思路:
解决了字词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石钟山记》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的回答请学生点评)
(请将文中重要的语句划下来。)
——苏轼对前人命名石钟山的缘由提出疑问,后来恰好有机会顺路实地勘察。苏轼在探得自以为正确的原因后,发表议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观点是: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一: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的依据是什么?他写的声音和前两位有什么不一样?
说法 | 得名由来 | 作者态度 | 作者依据 |
郦:水石相搏发声说 |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 人常疑之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李:石头发音说 |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 余尤疑之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思考:两个“疑”是否相同?(“人常疑之”、“余尤疑之”是否可以互换?)
——“人常疑之”,“我”不一定怀疑,或者是疑信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说明自己怀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怀疑的程度更加深。
第一段在提问中质疑。苏轼是一个善于质疑的人,他对前人命名石钟山充满疑问——一疑郦道元的观点,“人常疑之”,预期说是别人常怀疑,不如说是苏轼在怀疑。二疑李渤观点,“余尤疑之”,苏轼是更加怀疑,迫切期待能解开其中奥秘。质疑的同时,苏轼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说得有理有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做学问、写文章,有“疑”非常重要。苏轼从“疑”开始,思考石钟山如何得名这一问题。这个问题既是苏轼的问题,也是读者的问题。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板书:在提问中质疑;善于质疑】
2: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何作用?
【相关内容】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鹤也。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手法】①比喻摹状——如猛兽奇鬼;比喻摹声——若老人咳且笑,如钟鼓不绝
②直接摹声——磔磔、噌吰、窾坎镗鞳;③动静结合——大石侧立,栖鹘惊起;④高低结合——山上栖鹘,山谷鹳鹤;⑤侧面烘托——心动、大恐
【作用】描绘出一幅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有高有低,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学习任务二:
3.文章中作者有三次“笑”,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作者为什么“笑”?
提示: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③“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
在勘察中释疑,表现出苏轼不畏艰险、一丝不苟,这种探究精神正是我们在求知路上所要学习的。苏轼是一个注重探索的人,更是一个强调亲身实践的人【板书:注重探索;亲身实践】。
4.苏轼指出石钟山得名之“疑”之所以没被揭开主要有哪些原因?
——一是因为郦道元说得太简单,没有将“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原理解释清楚,二是因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三是因为渔工水师虽知却不能说得清楚,四是因为陋者(李渤、寺僧、小童)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质疑。
三、研&展&评: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
提示:
观点一 苏轼强调耳闻目见、勇于探索和实践,这是正确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无论是郦道元还是李渤,哪一个没有“目见耳闻”呢?可是在苏轼看来,他们都没有揭开石钟山命名的真相。目见耳闻有时也是有局限性。人们只有不断探索,反复思考,才能接近真理。再说,如果凡事都要依靠目见耳闻来判断其有无,那也是不现实的。
观点二 不轻信前人的说法。苏轼的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
观点三 实践出真知。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勇于实践。
四、教师总结
通过课文,我们认识了苏轼的另一面: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究,在探究中更强调亲自实践。这是苏轼的一贯主张。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大自然和人世间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