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的应然模样

  发布时间:2025-01-27 10:20 栏目:高中语文 作者: 陈学 点击量:65  

朗读教学的应然模样

李雅俊


第八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山东淄博举行。初中赛场的11节展示课给我的真切感受是,语文教学回归本质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这种回归得到现场评课专家的充分肯定,也给听课老师以有益的启迪。

广东龙阳胜老师《白杨礼赞》一课的探索,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这节课通过“读准‘我’的感情基调”和“读出向‘你’礼赞的语气”两个学习任务落实“品味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体会作者情思,把握作者抒情策略”这一教学目标。

印象深刻主要体现在朗读教学上:1.朗读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选择;2.高度聚焦的朗读内容选择。整节课的两个教学任务,聚合在两组语句的朗读上。第一个教学任务中,龙老师带领学生梳理出四个直接抒情句,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赞美白杨树”到“高声赞美白杨树”的情感变化;读出“那就是白杨树”和“这就是白杨树”中远望和近观视角下白杨树的形象特点。似乎是为了突出朗读的感悟效果,营造朗读感悟的场域,龙老师回避了常规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脉络梳理,也回避了环境烘托、形象对比、抑扬有致的写法传授。第二个教学任务中,通过反复朗读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一组排比句,体会“我”向“你”礼赞白杨的语气和表达效果,探究人称变化带来的强烈抒情效果,解密作者的抒情策略。或许是为了呵护学生朗读中的自我感受,龙老师回避了象征手法的解说和象征意义的点拨。

这种由关键言语形式的朗读辐射到全篇的感知和品味,这种教师尊重学生的朗读体验专注于调控学生朗读中的情感表达,都对执教者提出了很大挑战,但是龙老师推进得有条不紊,彰显了其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转化能力,也彰显了其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教学理念。

这节比较“纯粹”的朗读课,也带给我关于朗读教学的一些思考:究竟怎样的朗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

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一种教学形式选择,更是撬动教学内容、推进课堂进程、点拨学生品味和思考的手段。教学实践中,虽然朗读教学已被普遍认同,以至于朗读成为每节语文课的标配。但是,浮光掠影的朗读屡见不鲜。有的泛化朗读——“把这一段(或这几句)读一读,体会作者情感”,粗浅要求里不见深度阅读导向和课堂走向,只完成了一个朗读环节;有的囿于技巧指导——“这里拉长一点,那里拖慢一点”,这种外在的语调是否真的决定了文章的情感调性姑且不谈,至少朗读指导走进文本的深度不够;有的止于局部,一个“点”上的朗读指导比较到位,但是这一“点”和整个教学内容的“面”脱节,不能关联到其他教学环节,也不能观照到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

1.朗读不满足于浅层感知,应有真实的内容传递性。就《白杨礼赞》而言,作为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不仅要读出抒情句子直接表达的情思,也要读出“物”的描写里蕴含的情思;不仅要读出情思,也要读懂表现情思的手法,如烘托、对比、象征;不仅让学生在整句朗读中体会情思,还要引导学生体会那些关键的词语,如抒情句中的“实在”“决”“极”“然而”等副词、连词,这些词语自带分量、自带节奏,满载着作者浓厚的情绪,品读这些词语里的情味,比告诉学生“这一句要读缓慢一点,那一句声音要扬起来”更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借朗读负载,让语言品味、知识学习、情感体悟真实而深刻地发生,避免“有朗读,无内容”的形式朗读,这样,朗读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2.朗读不拘泥于品味语言,应有足够的课堂成长性。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朗读能引领学生走向言语的深度品味,而高明的朗读活动并不止于言语品味,还能带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比如《白杨礼赞》可以和同样托物言志的《紫藤萝瀑布》《爱莲说》《未选择的路》整合,通过归类朗读,读出这一类文章“物”的描写里掩藏不住的“情”的传递,发现托物言志文章“物”和“情志”的关系,体会“草木本无心,人情相与之”的抒情方法;可以根据不同语体的朗读基调,演绎朗读《背影》和《白杨礼赞》相关段落,体会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可以根据本文对白杨树的描绘创写“白杨树”词条,再和课文描写内容对比朗读,体会文学文本和实用性文体的语气语调特点,并在朗读中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切换。在朗读活动的巧妙调控下,语言品味、思维发展、审美创造之间生成链接,自如流转。让朗读在课堂“纵横驰骋”,借朗读活动将教学内容输出到课堂的各个节点,输出到听说读写的不同驿站,推进学生品赏和思维的进阶,让朗读教学不但有内容,更有“活性内容”,这才是朗读教学的应然状态。

综上所述,龙老师的《白杨礼赞》虽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在朗读的内容传递和课堂的活性、厚度方面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