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要求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发挥作业育人的功能。跨学科作业是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其转变传统的“知识本位”,倡导“素养本位”,在“做中学”“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参与实践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打破学科壁垒,多层次整合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应以整合的概念,链接教材和生活实践,在大单元主题下融合固有的自然单元,贯通不同的学段,打通学科的界限。
1.前后融合自然单元
跨学科作业设计必须有单元主题意识,作业内容的范围应告别单一性,不能是单点式知识的考察与训练,而应该基于单元整合的视角,形成主题性的作业。单元整体视角下的作业设计应围绕单元主题,将自然单元前后关联,把学习材料进行整合与重组。甚至要突破自然单元的限制,基于主题或学科能力点,将散乱无章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形成有设计感的,凸显实践性、综合性、情境性的语文作业。
2.上下勾连不同学段
跨学科作业设计不仅要有单元整体意识,还应加强学段衔接。依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在认知、情感、能力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的作业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在设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阅读与交流及表达等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时都要时刻关注学段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学科能力基础上,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适合相应学段儿童的语文作业。
3.左右打通多个学科
语文跨学科作业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点的机械叠加,而是多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围绕某个有意义的话题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业设计充分关注学习资源的拓展,有意识地融合美术、音乐、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增强作业设计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作业主题与内容。
二、亲历实践活动,多举措实现学科育人
1.拓宽场域
跨学科作业不是课堂的总结,也不是只能在固定空间完成的写写画画的作业。跨学科作业的设计要依托学生不同维度的生活,包括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去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在实践中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从知识学习向问题解决过渡,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重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校园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位学生每天生活在真实可感的校园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各类活动,并将校园生活延伸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界限,在多元的生活场景中完成跨学科作业。
2.设计任务
跨学科作业要打破场域局限进行分阶段的任务设计。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本课的阅读任务为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学生学完以后会产生“制作指南怎么写”“怎么和别人分享传统玩具的乐趣”等驱动性问题。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学校生活中的闪光点,结合劳技、美术等相关学科,设计以“传统玩具达人秀”为主题的跨学科作业,在班级中选拔“传统玩具达人”。此次作业周期为期三周,分为三个板块。
(1)设计竹节人制作指南并制作竹节人。这一作业为期一周,学生在语文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出竹节人的做法和玩法,并利用美术相关技能设计制作出一张图文并茂的竹节人制作指南,再利用劳技、科学相关技能制作出竹节人。
(2)分小组完成表演“竹节人小剧场”。学生分小组选择喜爱的剧本,根据剧本的需要对竹节人进行美化,小组成员围绕“竹节人小剧场”的演出进行分工完成剧本、道具、配乐等工作,综合运用美术、音乐、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完成小剧场表演。
(3)开展“我为传统玩具代言”活动。在家庭中开展“传统玩具小调查”,问一问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其他长辈,设计并完成访谈记录表,他们小时候最喜欢玩的传统玩具是什么?是怎么制作的?怎么玩的?有趣在何处?在访谈的基础上,完成传统玩具的制作指南,并制作该种玩具,在班级中开展传统玩具介绍会,其他同学进行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最佳玩具代言人。
3.提升素养
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目标旨在通过作业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是在语文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上述六年级“传统玩具达人秀”的跨学科主题的设计中,积极举办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制作分享传统玩具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作审美能力,体验父母童年时代的玩具,感知父母童年时代的乐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素养立意出发,发挥学科实践的育人功能,是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根本目标。设计可从育人目标出发,基于语文单元主题设计跨学科作业。比如统编教材多个学段都有爱国主题单元,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为革命岁月,为我们塑造了若干伟大的英雄形象,第八单元为走近鲁迅的专题单元,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单元特点设计“走近家乡名人”跨学科项目化作业。
太湖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千年文化长河中,太湖流域名人辈出影响深远,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依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名人及家国情怀单元,设计“走近家乡名人,赓续太湖文化”跨学科项目化作业。以实践性作业激发孩子探索家乡名人的热情,了解家乡名人的故事,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
通过设计“走近家乡名人”跨学科主题作业,将作业场域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再拓展到社会,使学生从校园身份转向社会身份。通过寻访家乡名人,让学生对家乡的名人有全方位、多视角的了解,也加深学生对教材中名人英雄的学习感受。利用书信提升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利用宣讲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在综合实践中,学生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收集、运用、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其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传承名人精神的过程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学科实践中充分发挥跨学科作业的育人价值。
三、转化评价形式,多元化反馈作业效果
评价是学生学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其目的不是为了判定学习成绩而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作业是学科评价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科素养水平的重要表现。目前,小学语文作业评价呈现重结果、轻过程,重定量、轻表现,重教师评价,轻学生评价的问题。要发挥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育人功能,就要立足该类作业的特质丰富评价主体、拓宽评价场域、改变评价方法。
1.注重实践的过程性评价
基于实践育人的跨学科作业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在语文跨学科实践中的过程性表现,作业的评价要轻终结性评价,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建立互信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发展进行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与学生共同设计一张跨学科作业评价量表,记录发展轨迹,评价发展进步,可通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价学生跨学科作业的阶段性成果。
2.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过往语文作业评价的主体依然是教师,而学生、家长群体等参与不多甚至几乎没有参与。跨学科实践类作业打破学生写、老师批的传统作业模式,拓宽了作业的实践场域,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小组合作,家校合作,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因此,作业的评价主体更应该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互相评价,鼓励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家长参与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学校、家长协同参与作业评价,多主体、多角度进行作业评价反馈,充分发掘学生自身潜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3.强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
跨学科的语文作业设计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在作业的真实情境中体验语文学科实践,在实践中完成一个个主题任务,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主动学习并形成核心素养。在表现性评价的任务设计中,让学生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比如在设计《竹节人》一课的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竹节人的制作、讲解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表现自身的综合能力,将语言的运用立体化、可视化,从而实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2年度重点课题“指向实践育人的小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研究”阶段成果(立项批准号:B/2022/03/59)】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江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