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6月上旬刊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积极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将教、学、评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能够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1]。此外,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师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有利于转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处于单向传授状态。
而教学评一体化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学习空间,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转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合理定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备课时能够对学情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此外,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还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部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制订不够清晰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订不够清晰,对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也没有明确区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难以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也无法准确地判断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评一体化无法深入推进。
(二)评价过程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评价。但部分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容易忽略评价标准,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方法的评价。
此外,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部分教师很难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果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不能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课堂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单一地按照教材知识点进行讲授。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这样的教学设计不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无法为教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有效支持。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进行设计,比如翻转课堂就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而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把“教、学、评”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3]。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
(二)结合实际,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要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制订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般而言,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改变教学方式,设计有意思的课堂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很快沉浸在学习之中,并不断地去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4]。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好玩的玩具,如多边形的积木,去抓住学生的视线。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积木的形状,然后再根据教材的内容来解释。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示,让他们把各种形状的积木拼在一起,并询问能把哪些积木拼成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教学方式,强化思维训练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学能力,改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记忆数学方程式,再根据公式的理论依据向学生提问,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知识系统,利用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相接近的数学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逆向推理,寻求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以及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改变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够学会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先要解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了解,培养学生绘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空间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与了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考逻辑能力。
(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教学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其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逻辑梳理,并构建自己的数学思维架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引导他们去思考,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他们学会理清自己的数学思维逻辑,这样才能让小学数学知识具有特殊的学习意义。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传授相关数学理论知识时,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多维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对分数的概念进行初步了解,加深其对分数的认识。然后,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以学生生活常见的商场促销活动为例,促销商品的折扣价一般是将原价与折扣数相乘,就能得到最后的购买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折扣数,掌握分数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作出相应的计算。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引入生活中的常识问题,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学会总结数学知识的原理。
(五)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确立了科学的教学目标后,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把评价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评价观念,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制订合适的评价内容,保证评价内容的简明、有效和恰当。
因此,教师应将评价的内容与教学相结合,采取过程性评价,追踪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更好地实现阶段性的教学目的,让教学与评价更为紧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可扩展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首先,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开展自主评价与同学互评。
其次,教师的教学评价应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作出反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表扬优秀的学生,也不吝啬对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鼓励,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有意义的评价。
最后,在评价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体系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推动数学教学的深入发展。
教学评一体化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手段,它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构建系统的学习体系,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把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升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作者系福建省龙岩市莲东小学教师)
文章附件: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docx
value 文件格式:docx文件大小:20025
下载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