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分析包身工制度的起源。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语句,体会包身工的苦难的生活,深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2.教学难点:探究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二、学习任务
(一)课前预习任务:
预习课文,查找包身工相关网络资料。
(二)课中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认识作者 了解背景
【活动一】认识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沈乃熙,字端先,夏衍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期致力于民族文化事业、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为中国戏剧、电影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夏衍十分关意中国社会中的女性问题。在他的文艺创作中,女性角色往往有着突出地位。从《赛金花》到《中秋月》再到《上海屋檐下》《狂流》《春蚕》等作品,夏衍始终在剖析导致中国女性遭遇种种不公乃至堕落失足的社会原因。他还通过翻译德国马克思主义者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撰写《秋瑾传》,传达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当夏衍了解了包身工的境遇后,便希望用文艺创作,表现她们的生活,引起社会的关注
【活动二】了解背景
1.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略、各种黑暗势力残酷压迫下日益破产。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带工”老板诱骗走,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做包身工。包身工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被当作“机器”“灌装了的劳动力”,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
2.顾正红事件: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纱厂日籍员工枪杀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十余名,激起了工人学生市民的愤怒,引发5月30日的罢工游行。英国巡警开枪打死群众十余名伤数十人,酿成了“五卅惨案。
3.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
——节选自《夏衍谈<包身工>》
【活动三】了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其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学习任务二:概其全貌 写好首段
1.初读文本,完成填空。
《包身工》是作者( )写于( )年代的一篇( )。记录了( )在( )一天内( )( )( )( )的场景。她们因为( ),来自( );她们又因为( )被( )称为( ),所以( )是她们的待遇。
2.根据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特征,尝试用一句话总评文章。
3.评论式论点概括全文内容,并明确表达观点。
学习任务三:梳理事实 展现客观
【活动一】梳理新闻事实
文章中哪些段落记叙了包身工的哪些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跳读法找出这些段落,完成表格。
段落 | 内容 | 顺序 | |
【活动二】数字对比展现新闻客观性
文章中用了诸多数字来表现新闻的真事性,请找出具体数字,并完成表格。
起居环境 | 劳动产出 | 成本付出 |
补充资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切面1斤#元,猪肉1斤#元,棉花1斤#元煤炭1担#元,煤油1斤#元,肥皂1块#元,香烟1盒#元,茶叶1斤#元,活鸡1斤#元,鲜蛋1个#元,豆油1斤#元,食盐1斤#元,白糖1斤#元,细布1尺#元。原文中的"石",应为156斤;1包面粉,约为45斤。其他城市,大抵如此。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钱。
【活动三】归纳材料背景
1.“包身工”是什么样的工人?请找到相关段落为包身工下定义。
2.梳理课文内容,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
3.总结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学习任务四:微观着手 评论文学性
微观着手:含有修辞效果的标点符号,富有文学意味词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选用(变式句、长短句、整散句等), 表现手法的运用(点面结合、细节、对比、类比)。
【活动一】点面结合露苦难
1.将芦柴棒与鲁迅先生《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个比较。祥林嫂、芦柴棒都在文中多次出现,但作者让这两个人物分别在文中多次出现的意图相同吗?
2.点面结合
【活动二】叙述视角展真实
比较《包身工》中芦柴棒的描写与卡夫卡《变形记》中对格里高尔的描写,想一想:两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活动三】细节描写震动灵魂
原文:一把扭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的听不清的嚷骂。
改句一:一把狠狠地扭住她的头发,拼命地踢,使劲地打,猛力地掷,和爆发一般的听不清的嚷骂。
改句二:一把扭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的听不清的嚷骂。
【活动四】制造戏剧冲突凸显情感
1.这是网友根据《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包身工》为张秉贵和包身工画的画像,人物很脸谱化。你能解释一下这样画的原因吗?请联系夏衍先生的剧作家身份思考一下。
2.除了通过制造戏剧冲突,刻意强化强弱对比,来凸显自己的爱恨,文中还有哪些手法也可以直白地表达情感?
【活动五】多样修辞增强可读性
修辞手法 | 例句 | 表达效果 |
比喻 |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 像鸽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4.“罐装了的劳动力”。 5.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6.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
| |
排比 |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 |
类比 |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 |
反语 |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
四、拓展延伸
1.包身工的现实性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2.包身工的局限性:缺少反抗精神
“鲜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这好像真是一个榜样。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这一晚,整屋子除了快要断气的呻吟一般的呼喊之外,再没有别的声音。屏着气,睁着眼,百千个奴隶在黑夜中叹息她们的命运。”
五、作业布置
作为学生代表的你将要就《包身工》重回语文课本这一话题在座谈会上发表感想,请你围绕新闻性或文学性中某一点预先写好800字左右的演讲稿。
参考答案:
学习任务二:概其全貌 写好首段
1.初读文本,完成填空。
明确:夏衍 20世纪30年代 报告文学 包身工 东洋纱厂 起床 吃早饭 上工 放工 贫穷 农村 廉价 资本家 机器 挨打
2.根据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特征,尝试用一句话总评文章。
3.评论式论点概括全文内容,并明确表达观点。
示例:《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文章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 上海外国纱厂的少女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遭遇 (新闻事实),并穿插交代了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发展和剥削的严重(背景材料),作者愤怒地表达了对剥削制度的控诉和诅咒(主观评价)。本 文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学习任务三:梳理事实 展现客观
【活动一】梳理新闻事实
文章中哪些段落记叙了包身工的哪些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跳读法找出这些段落,完成表格。
段落 | 内容 | 顺序 | |
1—7段 | (四点一刻)起床 | 恶劣的住宿条件:七尺阔,十二尺深,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 | 时间 |
12—14段 | (四点半后)早餐 | 恶劣的饮食条件:两粥一饭,早晚吃粥,没有粥菜,中午干饭 | |
23—33段 | (五点)上工 | 恶劣的劳动条件:在“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下工作 | |
35—47段 | (十七点)放工 | 被榨干最后一滴血汗:没有自由,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
【活动二】数字对比展现新闻客观性
文章中用了诸多数字来表现新闻的真事性,请找出具体数字,并完成表格。
起居环境 | 劳动产出 | 成本付出 |
七尺阔 十二尺深 (#²)
十六七个(人均居住面积#²) | 一人两年后产出239块,三年359块 | 包身费20 元 |
日本大财阀三井系在30 年中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6 个纱厂、5 个布厂、25 万个锭子、3000张布机、8000 个工人、1200 万元资本 | 包身三年住食 | |
先付大洋 10 元 | ||
一天工资三角八分 |
【活动三】归纳材料背景
1.“包身工”是什么样的工人?请找到相关段落为包身工下定义。
原文: 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示例:包身工是一群年龄十五六岁,因生活贫穷困苦,受包工头的诱骗,由父母签署“包身契”并收三年包身费,由代工者供给住食并全权操控,生死疾病一听天命的无偿女性劳动者。
2.梳理课文内容,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
明确: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出来,而且她们大半都是老板娘的乡邻,这一点,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工价的低廉。
3.总结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明确:(1)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2)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3)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得自由)
(4)主观原因:家庭困境
——根源: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压榨剥削的背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学习任务四:微观着手 评论文学性
微观着手:含有修辞效果的标点符号,富有文学意味词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选用(变式句、长短句、整散句等), 表现手法的运用(点面结合、细节、对比、类比)。
【活动一】点面结合露苦难
1.将芦柴棒与鲁迅先生《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个比较。祥林嫂、芦柴棒都在文中多次出现,但作者让这两个人物分别在文中多次出现的意图相同吗?
明确:不同。祥林嫂这个形象,是将甲乙丙丁等很多人物性格特点加以概括形成的,是鲁迅先生塑造出来的典型,更像一个精神符号。作者塑造这个典型,是为了揭示超越个人命运的普遍的哲理。而芦柴棒是本来就存在的,只是夏衍先生选择出来的典型。不同于小说通过塑造典型来表现超越生活的真实,报告文学是选取典型作为例子来展现一类人生活的真实。
2.点面结合
面——群体:起床、吃粥、上工的场景描写(对某个事物的重点描写)
点——“芦柴棒”挨打、小福子挨罚、无名女工遭毒打指(对某个事物的重点描写)
作者选取的这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与前面对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的描写,形成了“点”与“面”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两者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活动二】叙述视角展真实
比较《包身工》中芦柴棒的描写与卡夫卡《变形记》中对格里高尔的描写,想一想:两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明确:叙述视角不同。《变形记》中,卡夫卡使用的是“格里高尔”视角,能直接描摹心理,所以格里高尔有整段的内心独白;但对《包身工》中作者使用了局外人限知视角,故而芦柴棒的描摹明显缺少心理描写。用限知视角来营造在场感凸显了报告文学中叙事的真实性。
【活动三】细节描写震动灵魂
明确:改句一“狠狠地”“拼命地”“使劲地”“猛力地”四个修饰性词语,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评价。而原句中,作者好似冷眼旁观,施打者是充满了“兽性”的残酷,包身工是“物性”的存在,而作者只是在客观地叙述。
改句二把逗号改成顿号,停顿非常短暂,而原句中施打的每一个动作,“踢”“打”“掷”是持续了一定的时间,是完整的进行到底的打,更见包身工生存境遇的悲惨。
【活动四】制造戏剧冲突凸显情感
1.这是网友根据《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包身工》为张秉贵和包身工画的画像,人物很脸谱化。你能解释一下这样画的原因吗?请联系夏衍先生的剧作家身份思考一下。
明确:人物很脸谱化,更有戏剧感,使对比更强烈,以此突出剥削者的卑鄙与残
忍,表达对包身工的同情与怜悯。
2.除了通过制造戏剧冲突,刻意强化强弱对比,来凸显自己的爱恨,文中还有哪些手法也可以直白地表达情感?
明确:人称转换。文章前半部分使用第三人称,感情表达较为隐晦;最后一段用了第一人称,如“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正面警告肆无忌惮的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必将灭亡。
【活动五】多样修辞增强可读性
修辞手法 | 例句 | 表达效果 |
比喻 |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 像鸽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4.“罐装了的劳动力”。 5.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6.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
| 把日本纱厂比作“怪物”“张着嘴巴”既生动地写出了它大门洞开,等待着廉价劳动力的情形,又形象地表现了资本家吃人的本质。对于封锁严密,又有重重关卡的纺纱厂来说,弱小的乡下小姑娘便是“滋养物”,她们用自己血汗让纺纱厂变得庞大。 |
排比 |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 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
类比 |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 形象地阐说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过。
|
反语 |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 运用反语,表现包身工饮食条件差,控诉了老板的无情。 |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