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优秀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05 16:13 栏目:小学道德法治 作者: 李晓红 点击量:1313  

基于思政一体化法治专册课堂教学思考

怀集县特殊教育学校 卢带弟

(本文获2024年肇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

【摘要】少年儿童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加以精心引导和栽培。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主心骨’,唱响‘主旋律’,守好‘主阵地’,建强‘主力军’”的倡议。

【关键词】思政一体化  法治专册  课堂教学

【正文】《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走向培育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是小学与初中阶段思政一体化的重要抓手。那么,如何在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前提下,既能准确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又能立足当下有效进行法治专册的教学,这是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准确定位,专册贯通,有效衔接

 

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自2017 年秋季启动以来,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它不是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有关法律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学生现有的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基础上,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其法治观念,让学生能够随时感受到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再到守法用法。

虽然到小学六年级才设置了法治专册,但六年级的法治教育并不是从零基础开始的,因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法治教育一直也没有间断过。例如:针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规则教育,低年级重在家庭、学校、交通安全、游戏活动中的规则意识培养;中年级则重在人际交往、邻里之间和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培养;高年级则在更高的层面上,如班级选举、家庭生活及公共生活中的民主、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参与等不同领域的规则意识的理解与培养。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特别关注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启蒙,目的是逐步培养其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从小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的伟大理想。

小学五、六年级阶段的法治教育,是在一至四年级段的“前法律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法治精神为主线,突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培养,与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相贯通,帮助小学生初步感受法律对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养成自觉遵守法律,遇事找法、依照法律要求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小学六年级法治专册的内容设计,突出了以宪法学习为核心的理念,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来组织素材,强调了法治教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法治专册的学习不仅能较系统地初步提升小学生的法律认知,还为后续初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法治思维基础。

二、立足现状,直面问题,理性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法律法规的关注度较高,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只有当生活中遇到了大问题时才会想到运用法律途径去解决。目前,尽管多数小学已经着手实施相关的学业测试,但令人担忧的是,学校、教师及学生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仍然远远不足,其实际教学地位几乎形同虚设,甚至经常面临课堂时间被挤占的情况。这种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忽视和敷衍态度,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六年级的学习内容本应和初中道德与法治相衔接,而小学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把握这个度;加之关于本学科的教研活动缺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差异很大。因此,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环境亟待改善,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提升其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方面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研,采取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微课研讨等多种方式进行研讨。要厘清“讲知识还是讲理念”的核心问题,不能只告诉学生是什么,怎样做,而要尽量结合鲜活的事例将法律条文生动化。要在学校、社会开展相应活动,使学生将法律、规则内化成行为习惯,进而升华为能够保持终身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进行相关法律常识的培训,以利于普及法治知识,引导教师养成守法意识,培养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践行法治理念。

三、关注课堂,探索模式,提高实效

 

新教材致力于促进从“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转变。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构建法治教育新模式,摒弃旧有的背法条、讲案例的方法,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知识、能力和观念有机统一,让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本文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 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第一课时为例。教师先提出链接生活现实的、数量适度的问题作为教学开端,通过学生的听、看、问自主合作学习,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而教师则在全程适时引导,不仅引导学生查找信息,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提升思维能力。

(一)生活导入,巧破壁垒

六年级的学生对法律虽有初步的感知,但仅停留在被动状态,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众多的法律条款,常常会不知所措。如何破局,打破学生与法律之间的壁垒,导入很关键。

教材呈现的是宪法第二章有关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条文,教师巧妙使用自我介绍时的6 个时间节点(出生、落户口、上小学、购买第一部手机、当老师、获奖等)导入,通过提问“是什么力量保证我的这些经历得以实现呢?”,引发学生思考。交流后揭晓答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样,公民的基本权利对学生来说不再是陌生的、疏远的词汇,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融入个人成长的每时每刻。

通过这6 个事件,学生了解了老师的基本权利,初步建立起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轻松打破了法律概念晦涩的壁垒,帮学生建立起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可谓一举两得。

(二)小组合作,情境再现

实践表明,唯有能够引起学生深度思考并展开对话的课堂教学,才是最具价值的。因此,教师要尽量设计层层递进、充满挑战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乐在其中、研在其中。为了深入开展“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什么”的研讨,教师创设了“寻找身边的法律”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打开眼界、细心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法律”无处不在。可以这样引导:“你和你的家人是不是也享受着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呢?昨天大家已经梳理了和家人经历的大事件。快速浏览宪法第33 条到第56 条,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找出与事件相关的权利,写在相应事件旁。”

接下来小组合作,组内分享课前和家人梳理的自己人生的大事件,对应条文记录在思维导图上。围绕“谁在什么时间的什么事件中享受了宪法赋予的什么权利”,各组进行汇报。有了老师的引导、情境的创设、个人的实践,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文字概念的叙述上,而是转化成了鲜活的生活画面。

该活动的设计意图,力求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上至国家,下至每个家庭,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教师将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法律条款有效对接,很好地为学生创设了能够使其置身其中、感同身受的情感场。

(三)以案说法,明辨是非

此环节力图使学生真正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其中“公园内宠物狗伤人事件”和“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法律责任”两个案例都具有可辨性,从当事人的角度都有各自的权利,容易引发学生思辨。教师设置有层次、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小明是否需要为宠物狗的行为承担责任?公园是否应该制定关于宠物狗的规定?如何平衡宠物爱好者的权利和他人的安全?小华是否需要为传播谣言承担法律责任?作为普通网民,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传播不实信息?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自由与法律责任应如何平衡?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深度思考。此活动除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情感,使学生在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同时,也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和正义。

(四)游戏互动,感受领悟

游戏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最能增强学生体验与感悟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恰当引入各种游戏活动,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本课为了突破“权利有界限”这个认识,设计了如下游戏:瓶中放四个小球,连着每个小球的线置于瓶外。瓶口仅能通过一个小球。让四名学生上台玩游戏,看谁能先将自己牵的小球握在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如果小球如同“权利”,这个游戏让你对权利有什么新的感悟?“如果一起用力,大家的球挤在一起,都无法出来,好比权利不是绝对的,一个人的权利有可能损害另一个人的权利。”“如果大家商量好,有序拉扯小球,先后出来,则好比通过协调,处理好权利的界限,大家的权利才能得到充分保障。”由此明确:权利有界限,法律来协调。游戏既是过渡,又让学生用形象的方式感悟权利的界限,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法律无处不在,时时影响着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

法治专册的每一页都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外显的法治意识教育素材,又要善于挖掘隐性的法治教育资源,主动与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联系,邀请法官、律师来现身说法,增强教学实效。

(五)法言法语,活化细化

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和律师、法官这些专业的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性质有所不同。法言法语不应该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日常的教学语言。因此,要静态法条动态处理,切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法律术语。

教师要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题片以及鲜活的案例资源,将静态的、生硬的法言法语变成易于学生理解和接纳的生活语言,帮助学生领会法律条款的内涵。其次,枯燥语言要活化处理。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和案例分享的方式来化解法条的枯燥性,培养学生了解法律常识、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的思维习惯。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充分研读课标、教材,深入分析学情,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创设法治教育情境,借助案例和主题教学,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培养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2):6-10.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小学道德与法治优秀论文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