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考融合检测试卷 关联课文:《虞美人》

  发布时间:2024-11-30 21:21 栏目:高中语文其他资料 作者: 陈学 点击量:18  

image【一轮复习】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考融合检测试卷

关联课文:《虞美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前期的唐朝拥有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且秉持开放理念治理国家的统治集团。这个统治集团就是以李渊为核心的领导层。陈寅恪先生归纳为“关陇集团”。它最初是由西魏的掌权者宇文泰所创立。宇文泰为扭转与东魏抗衡中的弱势地位。他聚合关中陇右的各路豪强和朝中汉人等,团结在他周围,形成力量以壮大自身。此后的北周兼并北齐、隋唐之统一,其凝聚力量都与这个集团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它的特点就在于融合了众多的胡汉势力,集中原传统、草原游牧文化诸多要素于一身。其有强烈的兼纳和开放精神。这也是促使它在那纵横捭阖的博弈中能够展现开拓进取,引领潮流的基本动因。

唐朝兴盛局面的出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结合的成果。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若从人群组合为中心的结构上考察,大体可分作汉系和胡汉结合的两种类型,有的学者将其归结为“外侯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像制国家”和“内亚边疆帝国模式”,是吗?

唐朝之强盛,最终的促成要素是人而非物,即人群构成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说唐朝有什么区别于秦、汉、宋、明这些中原汉系主体王朝的地方,那就在于它人群多样的“异质性”组合的形态,而今日的话语表述就是多民族多族群,尤其是来自诸如粟特人等那些域外群体的参与和合入。

首先,外族人于唐廷为官者的高比率。据史料记载,贞观四年(630)唐朝征服东突厥之后,为了妥善对待他们,朝廷将其民众安置在长城沿线地区,设置羁縻州,满足其生活需求;上层贵族则落居长安,任命官职,“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

其次,粟特等西域胡人在唐朝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西域胡人朝向东方求得发展,是那个时代一个颇为耀眼的行为。他们中不乏使节、学者、宗教信徒。更多的则是从事商贸的各类人等。另据文献记载,唐后期德宗在位期间,宰相李泌出于朝廷负担过重的考虑,曾下令检括那些定居在长安城免于赋税的胡人户口,查得4000余人,唐廷下令让他们选择:要么入籍成为唐朝百姓承担相应税赋,要么返回西域老家。结果没有一个返回的。他们早已娶妻生子,置办产业,与长安社会融结一体了,倘若离开长安返回原籍后,无异于抛家弃子。

最后,胡人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沟通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渠道,丝绸之路在唐朝表现得十分突出。然而仔细分析,承担其重要角色的,更多的是粟特商人。出土文献中记载的“商胡”“兴胡”,主要指的就是他们。

史实证明,当王朝强盛繁荣之时,往往伴随着开放的内外交流和中西互动;反之,当大门紧锁、自我封闭之时,也多与萎缩衰落相伴生。前后300年的唐朝历程,我们看到的恰是这种盛世及衰相的前后嬗替。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唐朝的兴盛与域外人士的参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盛唐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的时代,性情更为平易开朗,其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诗歌风格与《国风》比较接近。

B. 盛唐时期,人民力量高涨,喜欢歌颂正面力量、追求光明理想的作品,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

C. 促成盛唐强盛的最终要素是人,多民族多族群的“人”的组合形态是唐区别于秦、汉、宋、明这些中原汉系主体王朝的地方。

D. 丝绸之路是唐朝沟通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渠道,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承担重要角色的主要是粟特商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等句子夸张地表现了愁之多、愁之长,因而是盛唐气象的突出体现。

B. 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都说愁之多、愁之长,在艺术造诣上却有着云泥之别。

C. 盛唐之时,检括定居长安城免于赋税的胡人人口达4000余人,足见当时胡人朝东谋求发展是一个颇为耀眼的行为。

D. 盛唐局面的出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融合的成果,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统治集团具有强烈的兼纳和开放精神。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D.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4. 材料一在论述“盛唐气象”时,提到楚国的屈原和南唐后主李煜,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 随着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盛唐又被推到了我们眼前,由《长安三万里》回望盛唐,世人皆想去长安。盛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喜欢歌颂正面力量、追求光明理想的作品,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且对于盛唐气象,原文说的是“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反映的是时代的整体偏好,而并非绝对的“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故选B。

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而是盛唐气象突出体现”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说的是“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文中不是因果关系。B.“在艺术造诣上却有着云泥之别”曲解文意。材料一原文说的是“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强调的是形象区别,而非艺术造诣。C.“足见当时胡人朝东谋求发展是一个颇为耀眼的行为”以偏概全。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宰相李泌出于朝廷负担过重的考虑,曾下令检括那些定居在长安城免于赋税的胡人户口,查得4000余人”,因此可知,“检括定居长安城免于赋税的胡人人口达4000余人”只是朝廷减轻赋税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行为,不能得出“当时胡人朝东谋求发展是一个颇为耀眼的行为”。原文中“西域胡人朝向东方求得发展,是那个时代一个颇为耀眼的行为”。故选D。

3.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D.出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表现的是对友人的相思之愁,李商隐是晚唐诗人,没有盛唐诗歌朝气蓬勃的特点。故选D。

4. ①文章以屈原的《离骚》为例,论证有思想性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②文章将李煜的《虞美人》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体现两者在描写愁怨及形象上的差异,突出盛唐气象饱满蓬勃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材料一论述屈原的语句主要是“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可见,文章以屈原的《离骚》为例,论证有思想性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②原文中,“李白的《将进酒》……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李煜的《虞美人》……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文章将李煜的《虞美人》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体现两者在描写愁怨及形象上的差异,突出盛唐气象饱满蓬勃的特点。

5. ①盛唐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人民力量日益高涨,人民的情感饱满充沛,人民性情平易开朗。②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③盛唐具有强烈的兼纳和开放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引领潮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可以看出,盛唐人民力量日益高涨,人民的情感饱满充沛,人民性情平易开朗。从材料一“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中可知,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从材料二“它的特点就在于融合了众多的胡汉势力,集中原传统、草原游牧文化诸多要素于一身。其有强烈的兼纳和开放精神。这也是促使它在那纵横捭阖的博弈中能够展现开拓进取,引领潮流的基本动因”可见,盛唐具有强烈的兼纳和开放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引领潮流。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月夜怀故人

【宋】寇准

清夜月初满,藓庭①吟更幽。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②情何极,空江思欲流。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藓庭:郊野。②旧国:故乡。

1.下列对上面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夜怀故人》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颈联在前两联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点题抒怀;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写作者独处“凝愁”。

B.“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结合听觉、嗅觉,描写“梧桐疏影”和耳边不时传来的蟋蟀乱鸣声,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

C.《虞美人》中“朱颜改”可指故国宫殿颜色已旧,也可理解为旧时宫女容貌衰老,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变色。

D.寇准和李煜均用简练自然的语言,表达在月夜的思念之情。相比寇准对“旧国”的思念之情,李煜更在思“故国”的同时内心燃起亡国之痛。

2.以上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愁绪,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则各有异同。请结合内容,赏析主要的异同点。

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结合听觉、嗅觉”错误。“蟋蟀乱声秋”为从听觉写景,应为“听觉、视觉”。故选B。

2.同:①借景抒情,两首作品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出孤独压抑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②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两首诗词把“思”“愁”形象化,写愁绪如江水般流动,写出了愁思之多。异:①寇诗末句“危坐独凝愁”直抒胸臆,思乡之情没有尽头,不见故人便独自凝愁,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李词结尾一问一答,以景结情。②寇诗选取悲凄之景,“梧桐疏影”“蟋蟀声”,以哀景写哀情;李词则用“春花”“秋月”“东风”等乐景,反衬作者的孤独愁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同:两诗中“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描写了清秋萧条景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描写了春天景色,以乐衬哀。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手法,营造出孤独压抑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愁比喻成江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故国之思比喻成“一江春水”。两首诗都运用比喻修辞,化抽象为具体,两首诗词把“思”“愁”形象化,写愁绪如江水般流动,写出了愁思之多。异:从抒情方法角度看,寇诗末句“危坐独凝愁”描写自己端正的坐着,凝望中满眼都是乡愁,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愁;李词结尾一问一答,以景结情,含蓄生动的表现亡国之痛绵延不绝。从意象选择来看,寇诗选取悲凄之景,“梧桐疏影”“蟋蟀声”,融情于景,以哀景写哀情,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愁;李词则以乐景衬哀情,选用“春花”“秋月”“东风”等春天的美好景物,反衬作者亡国后的孤独愁绪。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溪沙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①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①无赖:无聊,无意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漠漠”既写出了空间的广漠,又写出了词人感受到的无情的冷漠。

B.上阕由楼外之景写到楼内的画屏,营造了凄清、孤寂的深秋的氛围。

C.尾句从词脉上说可以作为下阕首句,但修改后就缺少原词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

D.全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表达了词人幽微的感受,描写了词人感觉中的世界。

2.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此词“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请从比喻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不同。

【答案】

1B

【解析】“深秋”错误,诗中有“似穷秋”,则不是深秋景象,结合“轻寒”“飞花”“思雨”可推知应是早春时节。

2①李词将“愁”比作“一江春水”,化抽象为具体,强调数量之多,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愁”的连绵不绝。②秦词将“无边丝雨”比作“愁”,化具体为抽象,强调形状之细,既表现了雨的细密不断,又将景与情融为一体,表达作者的愁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李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为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是以具体事物一江东流的春水来比喻抽象事物“愁”,用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来喻愁,极言愁之重、愁之多、愁之广,源源不断。秦词“无边丝雨细如愁”意为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是以抽象事物“愁”来比喻具体事物“思雨”,诗句不说愁如丝雨,而说细雨如丝如愁,迷迷蒙蒙,迷漫无际,其实是呈现一种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淡淡的哀愁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寄袁守廖献卿

黄庭坚

公移猥甚丛生笋,讼牒纷如蜜分窠。

少得曲肱成梦蝶,不堪衙吏报鸣鼍②.

已荒里社田园了,可奈春风桃李何。

想见宜春贤太守,无书来问病维摩③。

【注】①廖子孟,字献卿,以屯田郎中知袁州。②鸣鼍(tuó):鼍鼓,一种打击乐器。③维摩,佛教徒。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丛生笋”和“蜜分窠”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被繁杂事务缠身的情形。

B. 颔联写诗人才入梦就被衙门内的鼍鼓声惊醒,难得片刻歇息,与首联形成呼应。

C. 中间两联采用黄庭坚擅长的流水对形式,一意分成两句,语气连贯,明快畅达。

D. 尾联中的“病维摩”指友人,诗人忙于公事没空写信问候友人,暗含愧疚之意。

2. 本诗中的“春风桃李”与李煜《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都是美景,寄寓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D

解析“尾联中的‘病维摩’指友人,,诗人忙于公事没空写信问候友人”错误。尾联是说可以设想宜春这位贤能的太守,为什么没有书信来问候我这生病的维摩居士了。“病维摩”指诗人自己,“无书来问”说的是友人没有书信来问候自己。

2. ①黄诗借“春风桃李”,表达了对官府事务繁杂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因做官在外,故里田园荒芜。春风吹拂,桃李盛开,怎奈忙于公事,白白辜负了美景。②李诗借“春花秋月”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春花秋月”这样的美好景致,反而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的无限追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诗写“已荒里社田园了,可奈春风桃李何”,里社的田园早已荒芜了,即使到了春风吹拂、桃李盛开的时候,又无人打理,一片荒芜。是啊,春风吹拂之下,桃李旁若无人的盛开着,好一派勃勃生机,怎奈主人公忙于公事,白白辜负了美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之情。李煜《虞美人》中说“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是如此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面对“春花秋月”这良辰美景,引起无限往事的回忆:“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作者借“春花秋月”表达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春花秋月”这样的美好景致,反而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的无限追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喜迁莺

李煜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月西沉、宿云渐起,在如此深夜,词人却辗转难眠、无人倾诉,情景交融之间更显愁绪之浓。

B.“雁声稀”与《声声慢》中“雁过也”,一“稀”一“过”虽有不同,但皆含对所怀之人的思念之情。

C.下片前两句用词微妙,富有新意。“散”字明写啼莺,实写春之离去;“乱”字明写落花,实写心绪之纷杂。

D.听凭片红飘落满地而不去打扫,只想留着等待舞人的归来。词人以动作描写作结,表达了对舞人的思盼之情。

2.“寂寞画堂深院”与《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两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手法上:“寂寞画堂深院”借景抒情,将自己的主观感情附着于画堂深院之中,借此抒发寂寞之情;“雕栏玉砌应犹在”使用借代的修辞、想象的手法,用“雕栏玉砌”代指故国,想象故国的宫殿应该还在。②情感上:“寂寞画堂深院”主要抒发对所怀之人的思念之情;“雕栏玉砌应犹在”主要抒发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朝中措

·朱敦儒

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朱雀桥边晚市②,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个③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南渡一段时间之后登临建康(今南京,即词中“故国”),回顾此地当年繁华,感慨今昔所作。“扬州”是抗金前线重镇。“朱雀桥”是昔日建康城繁华之所。“石头城”即建康。②晚市,傍晚的集市。③个,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设问并统领全文,“自”突出登临的孤独感,“忧”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B.“朱雀桥边”化用《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巧妙地暗示建康的昔盛今衰。

C.“晚市”热闹,“新秋”畅好,眼前繁盛之景给心绪复杂的词人带来短暂的安慰。

D.“昔人”指昔日往来如织的游人,“寂寞潮头”把物拟人化,表达物是人非之悲。

2.“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与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抒发了愁情,它们是怎样抒发的?有何异同?请加以比较并具体说明。 

【答案】

1.C

解析“眼前繁盛之景”错误。晚市、新秋不是眼前之景,是作者对往昔繁盛的追怀,而今物是人非,这种追怀带来的只能是无尽愁苦,而不是安慰。

2.相同点:①两首诗都借用比喻来抒情,将美好往事或绵绵愁绪写得具体可感;②均将愁怨融入流水意象,化无形为有形,体现了愁情的浓郁、绵长。不同点:①朱词先回首往事,并将往事比作一场春梦,流露出醒后无限的怅惘失落;然后回到现实,眼前的江河正如衰颓的国事,进而引发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担忧,体现忧国忧民情怀。②李词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强调愁绪之深,再用虚设的满江春水作比,自然流畅地表达出国破家亡的愁恨。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干,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词写的是词人在夜间外出散步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感慨,淡雅疏朗,含蓄悠远。

B. 上片首句写出了词人的闲逸悠适,月夜无眠,在亭边信步游走,一个“闲”字也奠定了全词闲适的基调。

C. 下片首句中“桃李依依”本是明媚春光,但春却已溜走,正仿佛人生中岁月流逝总是无可挽回,一个“暗”字,依恋之情俱在。

D.“笑里低低语”,将他人的欢声笑语与主人公的“千万绪”形成对比,借以表现主人公此时的心情。

2. 明人沈际飞评“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二句,认为“片时佳景,两语留之”,请结合全词对这两句加以赏析。

【答案】

1.B

【解析】“上片首句写出了词人的闲逸悠适”错,看似闲适,实则心中烦闷、长夜难眠、独自伤怀,愁绪无以自解,一个“闲”字也奠定了全词闲适中带着愁绪的基调。

2.①视听结合,从听觉的角度写了剧刚飘落的雨滴之声被风声遮住,又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月亮与云朵的流动变化。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将“伤春情怀”融入风雨、云月之中,淡雅有致而又曲意缩延。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①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②。

白石冈③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乌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注]①这首词为辛弃疾在建康(今南京)所作;蒋山,指钟山。②出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③白石冈:地名,在建康城朱雀门外,为二人常游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茫”“日暮天寒”写出了环境的特点,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词人写景是为了抒情。

B“归去来兮”出自《归去来兮辞并序》,表达了这首词的主旨,与陶渊明表达的主旨相似。

C.词人回忆曾与友人踏雪寻梅的经历;还引用《诗经》的诗句,写友人走后独游钟山的心境。

D.“多情山鸟不须啼”强化了词人的思念之情,词人说他对友人的思念不须山鸟来表达。

2.这首词的“一片闲愁,芳草萋萋”与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写了“愁”,二者分别是如何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解析】词人表达的意思是日暮天寒不得不归去,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陶渊明表达的主旨不同。

2.①“一片闲愁,芳草萋萋”移情于景,词人将自己的离愁别恨寄托在白石冈长满的萋萋芳草身上,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愁”之多。②“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和夸张,把“愁”比作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亡国“愁”之多、之深和绵绵不绝。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南宋爱国词人,力主抗金。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中“斜日”点明了时间,“西风”突出了季节,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在秋日把酒临风时的所见所感。

B.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两句描写荷花如同被胭脂染过一般红艳,可谓以乐景衬哀情,突出词人愁思之深。

C. “尚想三径菊花丛”一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意,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 “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写词人想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老翁,直抒胸臆,进一步表达词人的归隐之情。

2.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三句与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D

【解析】“直抒胸臆”说法有误,这两句是用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退隐之意。

2. 同:二者都化虚为实。本词将抽象的愁绪写得可用斛装载,李煜词则将抽象的愁绪比作浩荡的春水,都通过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异:杨词中“无处落征鸿”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离愁之多,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李词中还运用设问的手法,点明了抽象的本体“愁”,表达词人内心无尽的悲伤之情。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