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学习情境创设的价值意义
(一)让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
真实的学习情境富有驱动性,可以比较好地激发学生这种学习的需要,从而让语言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
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学习时,学生关注最多的是倡议书的格式,因为这是传统命题的重点。但是,这样就舍本逐末,忽视了写倡议书的本意。倡议书的作用,是一种实践可行性的考量。倡议书的格式,是对于交际对象的预设。而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就会走向主动。利用日常生活创设情境:学校厕所的小门又被弄坏了,请你写一份倡议书进行倡议宣讲。
“倡议宣讲”,这个情境中的学习任务富有驱动性。要宣讲,得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倡议;要考虑倡议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贴近交际对象,让语言有说服力;要展示公开,就会关注格式的正确,书写的规范清晰等。可见,真实的学习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写倡议书的需要。
(二)让学习从零散走向结构
传统的教学,将学科知识体系分为若干学习阶段,以拼图式完成认知进阶;对于语言的学习是割裂的,是碎片化的。而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思维、情感是融为一体的;割裂出其中某一项,都会让语言学习失去生命力,无法迁移运用到具体真实的情境中。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红楼春趣》,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教师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上,也就是联系上下文等大致读懂故事。但是,作为小说,人物形象是绕不开的,这一点可以从本单元的课后题得到印证。而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古典小说最经典的手法是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来刻画的,入选本单元的四篇名著节选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本单元或者本课,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县图书馆每年暑假都会开展“好书名师导读”活动。今年,新增栏目“我读名著”,邀请您来开个微讲座。现在,请你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以《红楼春趣》为重点,讲讲古典名著中的波折。
由学习情境发起的学习任务,以素养为核心,体现学习内容的结构化。首先,“波折”这个概念的理解,关联着前三课的学习,比如《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个波折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从这些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出“波折”这个概念,同时再由抽象到具体,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从宝玉没拿到自己的风筝却并未生气这个情节,感受他的和蔼、友善等。这样就将整个单元统整为一个整体,将每课散点的信息,组织、归纳、重整为结构化的概念,实现语言运用与思维认知的同时进阶。这个过程也是审美的典型过程,从理解、到运用、到最后为开讲准备的鉴赏。在完成情境任务的整理归纳中,古典名著情节多波折的这一特有文化也就在潜移默化中了。
可见,真实的学习情境,富有整体性和关联性,可以让学习内容结构化,融合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三)让学习从能力走向素养
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改变传统的学教方式,让学习从“教中学”走向“用中学”。解决问题或任务,就是学习者调用知识思维、方法策略、情感文化的综合实践过程。
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在课后题编排了选做题,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并试着演一演。如果只是停留在改编小剧本,更多的是了解剧本的体式,训练的是文体之间的转换能力,是一种机械的抽象符号训练。如果创设情境:
学校新建的小舞台,要求每个星期,每个班轮流上台表演展示。观众就是评委,期末评出各年级的前三名。四年级1班正好学习《西门豹治邺》,大家经过讨论,决定将它搬上舞台。请你学习《西门豹治邺》后,参与撰写剧本、设计表演形式等活动。
情境中的任务富有实践性,整个学习经历“划分剧幕”“戏前说戏”“撰写剧本”“搬上舞台”。“划分剧幕”其实就是理清课文的谋篇布局,把握主要内容;“戏前说戏”则是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简要复述,锻炼了学生概括、重组等能力。“撰写剧本”既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剧本这种体式,又是课文学习后的理解呈现,关联着人物形象的把握,得设身处地地联想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搬上舞台”更是融语言交际、表演艺术、舞台布置的综合实践。
整个情境中的学习关联着多种能力,多门学科。学生完成任务,形成剧本、表演等学习成果的过程,就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交际意识综合发展的过程。
(四)让评价从割裂走向一致
学习情境往往会在课的开始就给出,也就是将学习任务前置到学习的伊始。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要达成目标的外显。因此通过情境任务前置,一是真实问题或者任务的驱动性,驱动学生展开对课文的学习;二是驱动学生运用课文,或者通过课文的学习,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三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成果,回扣前置的任务,依据目标,关注达成度,就是在评价。从而达成“教—学—评”的一致。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月是故乡明》,传统的教学,依据略读提示,会将梳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作为教学重点。但是,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散文,体会思想感情离不开文本的表达特点,以及借助意象(具体事物)这个关键。可以在上课伊始就给出情境:
季羡林的外国同学,看了《月是故乡明》后,做出一个判断:季先生故乡的月亮并不美。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你为这些外国同学进行解说。
判断,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首先得梳理文中对于故乡月与他乡月的描写,发现客观上确实他乡月更美;并进一步引发认知冲突,“为何作者觉得故乡月更美”。由此聚焦学习故乡月的描写,其一,梳理作者童年时的故乡往事,抓住“乐此不疲、天天盼望、梦里”,感受作者对童年发生在月下那些事情的念念不忘。其二,补充资料,季羡林离开故乡后,旅居德国十几年,从此再没有回到故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乡月对于作者的意义,可以说月亮就是故乡的象征。其三,拓展古诗中的月亮,感受月亮是思乡等美好情感的象征,从而固化“月”这一意象的意味。
有了一定理解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故乡月更美。说明原因的过程也就是贴近作者情感、体悟典型意象的过程。而对学生完成解说这个任务的评价,即三方面内容达成度的评价,也就是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目标达成度的考量。从而达成了从任务前置、到解决任务、到评价任务的“教—学—评”一致性。
二、语文学习情境创设的逻辑生成
(一)匹配目标是核心要义
目标是学与教的核心,如何让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与目标设计相匹配呢?
首先,改变目标指向。传统的教学目标指向的是“学校情境”,学习指向应试的知识,是无法迁移到具体真实情境的惰性知识。“语文学习任务”理念下的目标指向“真实情境”,学习指向具体真实情境的语言文字运用,这里的真实体现为与现实世界,与学生切身相关。
其次,增量目标的维度。传统的教学目标更多指向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以真实学习情境显性化的目标指向更加多维,包括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最好还要关涉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第三,发挥目标的作用。其一,预期学习结果,学生在任务结束之后,预期应该掌握的知识或者技能;其二,依据目标,设计情境任务,形成的学习成果就是实证目标达成的评估证据,可以细化为指标、等级等评估标准,从这个角度看目标即评价;其三,目标即任务。情境任务就是目标的显性化呈现,直接作为课堂上的语文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目标更多倾向第一点作用。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鹭》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白鹭》是如何借助事物抒发感情呢?由此创设两个情境:
情境一:播放湖南常德白鹭之乡的视频片段(没有解说词),请你给湖南常德白鹭之乡宣传视频配解说词。
情境二:播放湖南常德白鹭之乡的视频片段(没有解说词),现在,常德市政府要征集白鹭宣传片的解说词,请你为本文写一段参加征集的推荐词。
显然,情境一与目标并不匹配,学生只要依据宣传片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段落,朗读一遍就可以。由情境引发的学习只达到理解的层面,不能达成目标。而情境二,有预期的学习成果:写一段推荐词。学生要写好推荐词,就得思考判断,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语言是否优美并适合解说,是否表现出白鹭的特点、美的形象,还得结合具体的视频,才能比较好地完成任务。这个过程就是运用语文学习来解决问题,实践的过程并不只是单维的知识理解,还包括判断、鉴赏、创造等审美过程。
(二)适切场景是前提条件
细读新课标中每一个板块提到的“情境”,与之关联一起的有“真实”“语言运用”“生活”。“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的本体要求,“生活”是“真实”的一个方面。可见,场景首先要求“真实”。
这里的“真实”,与现实世界相关,但并非必须真实。相反,“拟真”的场景更具有易调控、成本低、风险小与可塑性大的优点。关键是能激发学习的需求,撬动思维的过程,锻炼、调用关键的能力。语文学习情境的场景可以来自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等。
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
情境一: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请你学着课文来写一写。
情境二:在毛主席逝世后,警卫员整理他的房间时,在衣柜的角落发现有一个纸盒子。警卫员打开盒子,里边放着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还有一双鞋子。这些衣物是谁的呢?毛主席为什么要把它们珍藏在这个纸盒里呢?是什么时候珍藏的呢?请你学完《青山处处埋忠骨》后,学着课文来写一写。
情境一够不上一个情境,只有一个脱离了场景的问题,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提问无异;学生的学习源自于教师。情境二有真实场景的支撑,能驱动学生展开课文的学习,主动探究原因。同时隐含着学习的资源,比如装着衣物的纸盒,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能促进“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这一核心知识的迁移。再关联本单元的习作,学生的学习经历从理解、到巩固、到运用的实践路径。
(三)明晰成果是关键要素
“任务”最常见的载体是“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称为驱动性问题。“任务”是驱动学习发生的内生动力源,好的“任务”可以撬动认知过程、贯穿学习过程,调动知识、思维、情感等多维参与。
以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
情境一: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小组内梳理分类,并试着解决。
情境二:恐龙研究会将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学术院长徐星发表演说,演说的题目——飞向蓝天的恐龙。如果你是记者,你想知道什么?准备问哪些问题?如果你是徐星,为了回答记者的问题,还会做哪些准备?
显然,情境二中的任务即预期达成的成果非常明晰,而且情境中的驱动性问题能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可以将任务分解为:熟读课文解决字词,选择身份自主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老师颁发记者证,模拟记者招待会。情境任务从动机维度促进内容维度的学习,在深度学习中促进高阶认知的发展。
三、语文学习情境创设的实践路径
(一)关联学生经验,让学习符合认知水平
新认知总是建构在旧认知的基础上,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与实践要融合学习动机与学习内容,更要兼顾学生带入到新任务中的原有知识,只有以先备的认知为学教的起点,才能驱动学生主动有意愿地去解决问题。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跳水》的两个情境:
情境一:探究《跳水》这篇小说获奖的原因。
情境二:这艘帆船返航靠岸后,船长逼孩子跳水的事,一时间传遍了大街小巷。记者们来采访这位船长,孩子陷入险境谁应该负最大责任?当时,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办法?你的孩子学过跳水吗?
情境一远离五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小说的学习单元在六年级,获奖的标准更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情境二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与课文内容,同时又有一些挑战,需梳理孩子陷入险境的过程,再迁移前一课抓住细节还原人物内心的方法,关注每一个细节,重新整合有用信息,还原船长内心,判断比较。最后还得依据情境组织语言表达。原有的认知结构、经验内容得以重组和进阶,意味着学习真实地、可见地发生。
情境的创设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经验,在学习过程中也得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情境二中,在梳理清楚孩子陷入险境的过程后,要讲清楚水手、猴子、孩子三者之间的关联,以及水手的“笑”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回顾前一课如何利用三角关系图厘清人物与情节,并迁移到本课来讲情节、分责任。以此帮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在解决问题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建构。
(二)变革学习方式,让实践活动互相关联
新课标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实践性,旨在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设计学习任务,则要求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核心问题、综合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结构化的语文实践平台。
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创设情境:
这是叶永烈先生发表演讲的现场,如果他要加一个例子,你认为可以用哪个例子?
A. 爱迪生做了2200多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B.1752年,富兰克林用风筝做实验,证明了空中的闪电与地面上的电是同一回事,并发明了避雷针。
C.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反复实验与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要完成情境中的任务,得经历“发现观点—梳理观点与事例—初步甄别—发现事例结构—判断选择”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遵循“理解、比较、分析、评判”的认知过程,从低阶到高阶。同时能引发多种学习方式:自主发现观点,共同交流完善;再自主梳理事例,合作比较发现事例结构。这个探究的过程,除了促成问题的解决,锻炼了提炼观点、梳理概括的语文能力,还促进了比较、判断等高阶思维的发展。
围绕核心问题的学习情境更接近真实的生活,也意味着实践的结构化,从而引发多样态的学习。学习实践的结构化,除了一个课时的学习结构化,还应该着眼整个单元的结构化,以及多个学科的结构化。发挥情境综合性,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优化解决问题的路径。
(三)回扣情境任务,让评价促进学习迭代
从应用层面看,情境设计以后,往往没有一以贯之,尤其是最后没有回扣情境任务,进行细化评价。评价的目的除了依据目标考量达成度,更关键的是通过评价,反思学教的过程,不断反省认知过程,有利于接下来学习,或者二次学教的优化。
首先,评价公开成果,是对语文学习本身的评估。比如,在学习《白鹭》之后,得回扣情境,让学生撰写一段参与征集的推荐词,并将目标具体化为评价表。
依据推荐词这一学习成果,从认知结构层次评价达成度。来自目标的评价标准犹如一把尺子,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在反馈中,提醒师生查漏补缺,在闭环的学习路径中得到进一步的进阶。
其次,学习情境的实践性,决定了在重视完成真实任务的同时,评价更要与过程中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能力紧密结合。因此,能力的过程性评价不可或缺。比如,在完成《西门豹治邺》的舞台剧表演之后,得回扣情境,厘清实践活动,展开评价。
聚焦评价任务,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让情境中的语言运用、高阶思维、审美鉴赏、文化情感等关键能力与品格有据可查。还要重视评价的多元主体,除了增强学生在情境学习中的真实体验感,更关键的是在多方面,多层次的互相评价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关注完成任务的质量,并在不断审视自我中谋求迭代改进。
文章附件:语文学习情境创设:价值意义、逻辑生成与实践路径.doc
value 文件格式:doc文件大小:403456
下载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