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在古诗里的劳动之歌——《芣苢》《插秧歌》公开课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读出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描绘情景,还原诗歌中的劳动场面,体会劳动者的情感,思考劳动精神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比较古今劳动内涵,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果实。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学工具:车前草(芣苢);秧苗(可用杂草代替);课件。
师:屏幕上的几首诗描绘的都是什么场景?
生:劳动的场景。
师:劳动是最美的。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硕果,比如今天值日生们辛勤的劳动换来我们教室的整洁、干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芣苢》《插秧歌》,去看一看古人是如何劳动的,品味回响在古诗里的劳动之歌。
师:《芣苢》这首诗出自哪里?
生:《诗经》。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经的文学常识。然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插秧歌》的作者杨万里。
师:下面我请女生来给我们齐读《芣苢》这首诗。男生觉得女生读的怎么样?
男生:好!
师:好吗?好在哪里?
生:字音无误,节奏准确。
师:的确是,但是我觉得没有读出这首诗应有的情感。那么这首诗歌传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探究一:《芣苢》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来展现劳动过程,可以改变顺序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
师:为了把这个劳动的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我请第一排的女生来给我们演示一下。采摘《芣苢》的过程。女生准备好以后,根据我的提示。然后来操作。好,首先是“采”,开始是一叶一叶的掐取,把掐取的叶子放在你的左手,之后你就占有了它。然后是“掇”,采摘的叶子有的掉到了地上,然后你要把它拾起来。再然后是“捋”,这时候你发现呢,采摘芣苢的人很多,而自己呢,这样采,采的慢而且少,那么你想要加快速度怎么办呢?“捋”就是整把薅起来。好,这时候你发现越采越多,然后手里拿不下了,怎么办?“袺”,左手提起左边的衣襟,兜装。左边的衣襟已经装满了,怎么办呢?“襭”把左边的衣襟掖在裤腰带里面,左手提起右边的衣襟继续采摘。
感谢第一排女生的劳动,让我们直接看到了书上的劳动场景。
生:掌声……
师:探究二:明明6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
某生: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了劳动的场面……
师:这首诗符合《诗经》的语言特点: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而且使用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这就是诗歌节奏美和音乐美的来源。同时,诗歌符合劳动的节奏,在反复吟唱中表现出劳动的欢快、喜悦。
师:诗歌内容小结。
师:下面有请女生再次齐读一遍,这次要读出欢快喜悦之情。这遍我觉得女生就读的很好,读出了情感。而且呢,我发现女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呢,都是面带微笑,都在享受劳动的乐趣。师:然而,劳动并不总是欢快的,更多情况下是繁重而又艰辛的。不信大家看这首《插秧歌》。首先,我请男生来齐读一下插秧歌。男生读的怎么样呢?不好也没关系,男生一会演的指定比读的好。我们先来理解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师:首联一家四口(夫、妇、小二、大二)齐上阵,抛接拔插,连续的动作描写,描绘出了繁忙的插秧工作。然后我们看颔联:
探究一: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某生:我认为没有游离诗外,写的仍然是插秧工作。
师:“笠是兜鍪蓑是甲”,有盔甲,难道不是在写打仗吗?
生:不是,这句运用了比喻,把插秧的繁忙景象比喻成打仗。
师:这种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某生: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描写出了他们雨天里抢种的急切心情。
师:好,请坐!你分析地非常到位,从内容上把握的很准确,但是除了内容上与诗歌紧密相关,结构上有没有关联呢?
某生:我觉得有,“笠”和“蓑”引出下句的雨,大雨淋湿了他们的头和肩。
师:很好,其实这句也承接上联继续描写插秧工作。所以结构上是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过渡)。
师:综上所述,这一句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没有游离诗外,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师:颈联家里有人来送饭,让他们吃个早饭歇一会儿。然而他们却低头折腰,继续忙碌,都顾不上答应一声。这句和前面的“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是细节描写,表现出劳动者专注于劳动的精神。他们为抢农时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师: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这两句为什么加双引号?
某生:我觉得可能是他们谁说的话。
师:一家四口,你觉得可能是谁?
某生:农夫或者农妇。
师:为什么?
某生:从内容上看,这不是两个儿子能想到的。
师:对于刚才“低头折腰只不答”,你觉得这句是不是回答了?
某生:我觉得解释了他们无暇吃早饭和歇息的原因。因为担心大儿子插秧不牢,还要检查一遍,还有秧苗没有插完。所以无暇顾及歇息和吃早饭。此外,还担心鸭鹅乱跑啄食秧苗,故而叮嘱看管好它们。
师:好,下面我请几位男生来给我们表演一下插秧歌。
(一生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五位学生分角色表演,根据诗句做出相应的动作)
师:感谢这六位同学为我们直观地展现出诗中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探究二: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上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生:忙。
师:为什么呢?
某生: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观看从播种到收获的劳动视频。)
师:学完这首诗以后,我们也能更深刻地了解“粒粒皆辛苦”的原因。《芣苢》和《插秧歌》都为我们描写了劳动的场景,但是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下面我们从“具体劳动场景”“艺术手法”和“思想主旨”这三个角度来对比两首诗歌的不同。
作业:假如你是一位古时劳动的亲历者,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个人物形象,为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