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培养有主见的阅读者

  发布时间:2024-10-29 15:39 栏目:小学语文 作者: 葛霞钗 点击量:334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指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点出要培养有主见阅读者的必要性。

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主动者

(一)扫除文字障碍

这里的文字障碍,主要是指阅读中遇到陌生的字词而造成对语句内容理解困难,这是学生阅读的首道障碍,需要扫除。

1. 生字新词

教学中要从小培养学生自觉扫除阅读障碍的好习惯。如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先做上记号,可以边阅读边查工具书解决,也可以阅读全文后再查字典,并进行注音和词义批注。而当遇到一词多义,要联系上下文辨析或请教他人,不能含糊不清,需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汇和词汇运用经验。

2. 时代词语

厘清留有时代印记的词汇,在教师指导下准确理解。如《父爱之舟》中的旅店、小客栈、茶房、教员等。《少年闰土》中的项带(戴)、检(捡)贝壳、希(稀)奇等。

3. 新生词语

一是网络词汇,二是新词汇,扫除文字障碍需要教师指导和学生自觉相结合,多以学生自觉为主。

(二)利用重点语句

这里的重点语句主要指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相关的语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和首尾照应句。

1.段落中总起句

不少文章的每个自然段都有总起句,概括了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如《海底世界》第二至第五自然段都是有四句总起句,通过整合内容就很清晰了,再加上第六自然段的矿产和全文总结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整合,文章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2.段落间过渡句

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前后内容的分界线。首先,由过渡句来了解前后两部分内容,重点内容是什么。其次,借助过渡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过渡句的运用要有灵活性。如果文章只有前后两部分,那么过渡句就已经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简单调整即可。但有些过渡句包含不了全文的内容,需要整合其他内容来概括。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过渡句本身内容指向含糊,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来概括。如《母鸡》的过渡句:“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需要联系上下文厘清“改变了心思”中原心思是什么,改变后的心思又是什么。

3.总起段总结段

不少文章开头是总起段,文章结尾有总结段。这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资源,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自然段: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就可以把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又如《海底世界》结尾:“海底世界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可以直接用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概括文本内容

1. 概括能力的重要性认识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语文的概括能力。有人在阅读中不会分段,找不出段落大意,归纳不出中心思想,只能说其“读”的概括能力不行;有人有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是写不出文章来,说明其“写”的概括能力尚待提高。所以学好语文,离不开概括能力的培养。

2. 概括主要内容规范要求

概括主要内容要有规范。一是全面,就是重点内容不能落下,排除非主要内容的干扰。如《太阳》的第一自然段中后羿射日的传说就不是文章主要内容,目的是引出下文。二是简洁,就是语言要简洁,做到用最少词句说清楚、说准确。三是连贯,也就是由连接词把各部分内容自然联结起来。

3. 鼓励主要内容个性表达

新课文第一课导入后,通常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而教师对这一环节的检查重在生字词,而忽视“整体感知”的反馈。其次,《语文作业本》为概括主要内容提供了思维导图或路径目的降低难度,而从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填写相应的空格,而训练依据思维导图和路径完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很是可惜。概括主要内容需要过程推进,一是揣摩。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由意图理解内容和内容组合。二是争辩。教学过程中要腾出时间,让学生间展开主要内容的争辩,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三是表达。在取得主要内容相对一致基础上,训练学生用全面、简洁、连贯和得体语言概括。

二、读懂语言背后含义的探究者

(一)理解语言含义

1. 辩证判断含义

对语言辩证判断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思辨性阅读的重点。教学中要从判断语言背后含义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一是对语言本身判断。如《落花生》一文中的“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展开观点,“不讲体面”,只讲体面好吗?还是“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好的辩论,使学生明白“只讲体面”不好,“不讲体面”也不好的辩证思维。

2. 象征情感含义

象征是带有情感倾向的,是学生理解难点。如《少年闰土》一文,“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对这句话的理解,一是理解“我”和“他们”的身份认定,“四角的天空”象征什么。二是联系文中连续出现的词句,如有“我”“并不知道”“也不知道”“素不知道”,反复出现“我”和“他们”对孤陋寡闻生活的不满和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向往。

3. 含蓄幽默文化

幽默是一种智慧。含蓄与幽默是高端追求。比如《灰雀》一文,当列宁发现一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时,与小男孩第一次对话就猜测出是被孩子藏起来了,但他并没有点破,而是采用灰雀不见会被冻死,再也飞不回来的惋惜的语气迫使孩子委婉的承认,并通过“会飞回来?”这样疑问的语气来坚信孩子的承诺。当灰雀飞回来后,又用“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提醒孩子不能再犯错。含蓄、幽默的语言展现了伟人的智慧。

(二)还原创作背景

1.还原作者历程

如在教学《示儿》一诗时需要还原作者的历程。诗人陆游生于两宋之交,少年时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他终身坚持抗金而仕途不畅,屡遭主和派排斥和打压,壮志未酬。还原作者经历才是领悟诗句“悲”的深义,“悲”是九州未能统一的悲痛,山河破碎的悲伤,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悯,以及对统治阶级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悲愤。“示儿”不仅示儿,还示君、示民……全诗融悲、盼、爱为一体。

2.还原文章角色

理解文章内容需要站在文章主人公的角度展开思维过程。如《蜘蛛开店》是一篇认知思维的课文,教学中需要站在蜘蛛的角度,思考整个思维过程而展开。蜘蛛为什么要开店?它先后开了哪几种店?整个过程是怎样想的?结果怎样?它的想法有哪些不足?从整个开店过程看你觉得它是怎样的一只蜘蛛(善良、诚信、尽职)?

3.还原创作时代

还原文章创作时代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中华不振”一词的时代还原。课文描述和借助资料、视频等还原。通过时代还原,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体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和民族大义。

(三)阅读系列作品

阅读作者的系列作品也很必要。新课标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与阅读作者系列作品不谋而合。学生阅读要努力促成学生由单篇向整本,由单学科向多学科跨越的阅读,落实好大阅读,阅读量、阅读面和阅读品。

三、揭示语言形式秘密的创新者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种秘密”,解密是培养有主见阅读者的关键。

(一)联系上下文读懂隐藏精妙

多数读者关注的是文章内容、故事情节和精彩的画面,而忽视隐藏在形式中的秘密。

1.内容隐藏

如《景阳冈》中的武松有人认为他是一个酒量过人,固执而有胆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莽夫。其实这是谬误。若你能够留心武松随身携带的梢棒的多次描写,就足以改变对武松的认知。如武松进酒店“入到里面坐下,把梢棒倚了”……出酒店门“手提梢棒便走”……读了印信榜文,酒涌上来后“将梢棒绾在肋下”……准备睡觉“把那梢棒倚在一边”,当老虎出现“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打虎时“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老虎打死后怕它不死“寻那打折的棒橛”“把棒橛又打了一回”。十几次的梢棒描写,打虎前,打虎时,打虎后,梢棒从不离身,说明其警觉性极高、行思缜密,这才是武松的正面形象。

2.用词隐藏

《草船借箭》一文,整体布局“诸葛亮与周瑜立军令状”“请鲁肃帮忙”“向曹操借箭”浑然一体。从细节上“立军令状周瑜窃喜”“请鲁肃帮忙不露痕迹”“向曹操借箭胸有成竹”看,诸葛亮确实是一位知天气、懂地理、识人心的“神机妙算神人”。其实不然,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文章 11 处写到“诸葛亮说”,其中前10 次都是“诸葛亮说”,只有草船借箭成功返回中,才有“诸葛亮笑着说”。可见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也是冒很大风险,内心是波澜起伏的。

3.省略隐藏

省略是文章中常见手法,有明省略和暗省略两种。如《穷人》一文用了多处省略号是明省略。而《刷子李》省去了曹小三的思考过程是暗省略。阅读中,一是联系上文想象,填补省略部分,还原情景,在原始语境中理解。如《刷子李》可以采用填空式:联系课文内容,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曹小三心理活动内容。

1.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心想            ,这回非要亲眼瞧瞧。2. 完了,师傅露馅儿了,曹小三心想:            ,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3. 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是扫一眼,心想           。二是作者在创作时,为什么不把省略部分写上去呢?原因是联系上下文大家都能联想到的,写出来就啰唆了,就会缩小读者想象空间,这也是省略艺术的体现。

(二)联系上下文读懂细节出彩

培养有主见的阅读者,关注细节,揣摩细节,鉴赏细节至关重要。

1.语境揣测

语境揣摩,主要是联系上下文,从已经写明的揣摩出没有写明的,从而使内容或故事更完整,推理更合理。如《田忌赛马》“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没有写明的是“脚力”指什么(马奔跑的速度)?脚力差不多,谁的马脚力好一点(齐威王)?指谁与谁比差不多(同等级的马差不多)?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有哪些没有写明确的,而联系上下文能明白的(田忌,不仅赏识孙膑,还很信任他;齐威王讲信用,守规矩;赛马,都是三局两胜制;齐威王出马顺序都是上、中、下等级依次;最先想到的是调换出马的顺序)?思辨性阅读不仅读懂原文,还要学会揣摩,读出文章中没有写明内容的韵味。

2.身份分析

人物身份很重要,尤其是小说,对不同身份人物的语言、行为等能揣摩出没有写明的用意。如《红楼春趣》第一自然段就“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而展开的对话。写了“众丫鬟笑道”“宝玉笑道”“紫鹃笑道”“探春笑道”“黛玉笑道”,全是笑。可见大观园内丫鬟与主人间和谐关系;从紫鹃的“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紫鹃的身份是丫鬟,竟敢反驳主人二爷,并不听其使唤。说明宝玉是宠着丫鬟们所致,不分身份高低、平等对待,这体现出宝玉的反叛与善良。从黛玉的话中可以看出她在维护宝玉,并巧妙结束这场不必要的争论。

3.不断重复

在文章中经常会遇到某一词语或句式反复出现的情况,到底有何用意呢?如《松鼠》是一篇文学性说明文,在该文中“它们”一词出现了十几次,重复出现的目的,首先,通过“它们”把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有条理的一个一个方面交代清楚,其次,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松鼠的无比喜爱。无独有偶,《猫》一文,有“它”和“它们”开头的句子出现了十几次也是如此。

(三)联系上下文读懂布局创新

文章布局决定着文章的品质,好文章往往是布局的创新,读懂文章布局的创新思维,就是一种阅读主见。

1.结构的颠覆性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从题目看文章的重点是写圆明园怎样毁灭的。而文章适得其反,重点却写圆明园的布局、建筑和文物,毁灭仅仅是文章最后一个小自然段。一反常态,用意何在?《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悲剧文,它相当于“圆明园”的悼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重点自然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组合的创新性

组合是布局的重要成分。如《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榕树与鸟的活动融为一体的。但作者把树的形态和鸟的活动分开来写。这样写的好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分开,使各自描写特点更加彰显;两者分开描写更充分,阅读中的自然融合“鸟的天堂”更是清晰、亲切。

3.修辞的灵动性

修辞手法的巧用是表达艺术的体现。丰子恺《手指》一文,采用漫画家的观察想象和笔触。描述五个手指不同样貌和作用。举例贯彻全文,但每次使用都不同。大拇指采用了拟人、排比手法,排比是一项一项举例,气势宏伟,凸显肯吃苦特点。食指,采用排比举例,如刀伤、烫伤、轧伤、咬伤,突出其作用的复杂性。中指,从养尊处优、不劳而获两方面举例,刻意贬低。无名指和小指,从作用渺小,但也有重用的时候,正反两方面举例。该文举例布局灵动、多变,各有特色,同时用了拟人、对比、比喻、排比等多重修辞手法,使五个手指的样貌与作用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培养有主见的阅读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阅读中培养,更要在阅读中展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小学)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