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古文阅读中文化常识解读与专练
考点:
1.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文化常识阐释
2.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3. 《吕氏春秋》——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4. 《百战奇略》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考点研究】
一、六大古代文化常识的思维导图
姓名称谓、 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乐律、文化典籍等。
[思维导图] |
|
十大类型 |
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 |
二、八大典型陷阱
序号 | 类型 | 解析 | 示例 |
1 | 扩大官职职权范围 | 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 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
2 | 弄错官职任、免、辞 | 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 | (2016年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
3 | 混淆考试级别名第 | 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 |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
4 | 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 | 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 | (2017年全国卷Ⅰ)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
5 | 打乱典籍对应搭配 | 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 |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
6 | 混淆名字称谓常识 | 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 (2019年全国卷Ⅱ)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中的“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是错误的,这里的“武”指周武王。 |
7 | 古今地名识别不清 | 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 (2018年全国卷Ⅱ)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
8 | 增加、减少或错误解释文化常识术语 | 考查文化常识术语解释时,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解释内容,甚至故意进行错误解释,给考生增加理解上的难度。 | (2018年全国卷Ⅰ) “‘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解释中,增加了“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内容,让考生难以区分。 |
三、四大解题技巧
序号 | 类型 | 解析 | 示例 | |
1 | 调动积累直判 | 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 ||
(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 | (2019年全国卷Ⅲ) “殷纣”一词,联系古装电视剧《封神演义》,“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 |||
(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注释、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 | (2018年全国卷Ⅱ)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可联系《张衡传》中“又多豪右,共为不轨”的课文注释来判断。 | |||
2 | 剖析词语巧推断 | 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 | “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 |
3 | 结合语境深推断 |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 | (2017年全国卷Ⅰ)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结合文章“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 | |
选项须根据文中语境才能判断的提供“文中语境”;无须语境即可判断的,不再提供“文中语境”。 | ||||
4 | 遇生判对灵活断 | 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 (2018年全国卷Ⅰ)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此项表述正确。
|
四、高频关键词
序号 | 关键词 | 序号 | 关键词 | 序号 | 关键词 | 序号 | 关键词 |
1 | 帝王 | 7 | 庙堂 | 13 | 官员 | 19 | 知府 |
2 | 皇帝 | 8 | 朝廷 | 14 | 六部 | 20 | 职务 |
3 | 国君 | 9 | 国都 | 15 | 有司 | 21 | 礼仪 |
4 | 君王 | 10 | 国家 | 16 | 礼部 | 22 | 离职 |
5 | 皇位 | 11 | 太子 | 17 | 吏部 | 23 | 姻亲 |
6 | 京城 | 12 | 嫡长子 | 18 | 官吏 | 24 | 进士 |
五、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序号 | 官职称呼 | 序号 | 官职称呼 |
(1) |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 (11) |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
(2) |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 (12) |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
(3) |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 (13) | 太史:记史,管文书。 |
(4) |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 (14) |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
(5) |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 (15) |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
(6) |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 (16) |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7) | 太尉:军事首脑。 | (17) |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
(8) |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 (18) |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
(9) |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 (19) |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
(10) | 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 (20) | 主簿:秘书。 |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序号 |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 示例 | 序号 |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 示例 |
① |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 ⑨ | 除:任命,授职。 |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
② |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 ⑩ | 授:授给、给予官职。 | 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
③ |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 ⑪ |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
④ | 荐 | 韩琦镇长安,荐知(主持,掌管)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 ⑫ |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
⑤ | 拜:授予官职。 |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 ⑬ |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
⑥ |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 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 ⑭ |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
⑦ | 仕:做官。 |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 ⑮ | 仕进:进身为官。 | 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
⑧ | 仕宦:做官,任官职。 |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序号 |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 示例 | 序号 |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 示例 |
① | 罢:免去,解除官职。 |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 ③ | 免:罢免。 | 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
② | 绌、黜:废掉官职。 |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 ④ | 夺:削除。 |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序号 |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 示例 | 序号 |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 示例 |
① | 升:升官。 | 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 ⑤ | 陟:进用。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
② | 擢:在原官上提拔。 | 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 ⑥ |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 成语“加官进爵” |
③ |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 ⑦ |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
④ | 迁:一般指提升。 |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 ⑧ |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序号 | 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 示例 | 序号 | 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 示例 |
① |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 ⑤ |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
② |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 ⑥ |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 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
③ |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 ⑦ | 贬:A.降职。 | 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
④ | 窜:放逐,贬官。 | 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 ⑧ | 贬:B.降职并外放。 | 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序号 | 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 示例 | 序号 | 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 示例 |
① |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 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 ⑤ | 补:补充空缺官职。 |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
② |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 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 ⑥ | 改:改任官职。 | 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
③ | 调:变换官职。 | 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 ⑦ | 出:京官外调。 | 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
④ | 转、调、徙:调动官职。 | 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序号 | 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 示例 | 序号 | 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 示例 |
① | 兼:兼任。 |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 ⑥ | 判:高位兼低职。 | 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
② |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 ⑦ | 假:临时的,代理的。 | 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
③ | 行:代理官职。 | 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⑧ | 摄:暂代官职。 | 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
④ | 署:代理、暂任。 | 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 ⑨ | 守:代理官职。 |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
⑤ | 权:暂代官职。 |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
(7)表辞官
序号 | 表辞官 | 示例 | 序号 | 表辞官 | 示例 |
① | 告老:官员年老。 | 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 ⑤ |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 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
② | 解官:辞去官职。 |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 ⑥ |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 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
③ |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 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 ⑦ |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 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
④ |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
【考题对接】
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文化常识阐释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图,古代印度文字梵语的音译,意为佛、佛塔等,文中指佛教徒,即和尚。
B.阳,古代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阳。
C.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经传,经指经书,如“六艺”,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
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答案】
1.B【解析】B.“古代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阳”错误,应为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
故选B。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特。有个懈忽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大概我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尚且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旁边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二、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 |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译为您,常用于书信、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B.“外不殊俗”的“殊”是不同之意,与“趣舍万殊”的“殊”意思相同。
C.“短”是轻视,诋毁的意思,与“短屈原于顷襄王”的“短”意思相同。
D.“母兄见骄”的“见”,是被的意思,与“慈父见背”中的“见”意思不同。
二、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答案】
1.D【解析】B.正确。“殊”,都是不同的意思。句意:外表上跟一般世俗的人没有两样/各有各的爱好。
C.正确。“短”都是轻视,诋毁的意思。句意:我哪里敢轻视议论他们呢/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
D.“意思不同”错。“见”,都是人称代词,我。句意:母亲和哥哥对我很娇宠/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故选D。
【参考译文】
嵇康谨启:过去您曾在山嵚面前称说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说这是知己的话。但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对我还不是非常熟悉,不知是从哪里得知我的志趣的?前年我从河东回来,显宗和阿都对我说,您曾经打算要我来接替您的职务,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实现,但由此知道您以往并不了解我。您遇事善于应变,对人称赞多而批评少;我性格直爽,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忍受,只是偶然跟您交上朋友罢了。近来听说您升官了,我感到十分忧虑,恐怕您不好意思独自做官,要拉我充当助手,正像厨师羞于一个人做菜,要拉祭师来帮忙一样,这等于使我手执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气味,所以向您陈说一下可不可以这样做的道理。
我从前读书的时候,听说有一种既能兼济天下又是耿介孤直的人,总认为是不可能的,现在才真正相信了。性格决定有的人对某些事情不能忍受,真不必勉强。现在大家都说有一种对任何事情都能忍受的通达的人,他们外表上跟一般世俗的人没有两样,而内心却仍能保持正道,能够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没有悔恨的心情,但这只是一种空话罢了。老子和庄周都是我要向他们学习的人,他们的职位都很低下;柳下惠和东方朔都是通达的人,他们都安于贱职,我哪里敢轻视议论他们呢!又如孔子主张博爱无私,为了追求道义,即使去执鞭赶车他也不会感到羞愧。子文没有当卿相的愿望,而三次登上令尹的高位,这就是君子想救世济民的心意。这也是前人所说的在显达的时候能够兼善天下而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失意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而内心不觉得苦闷。从以上所讲的道理来看,尧、舜做皇帝,许由隐居山林,张良辅助汉王朝,接舆唱着歌劝孔子归隐,彼此的处世之道是一致的。看看上面这些人,可以说都是能够实现他们自己志向的了。所以君子表现的行为、所走的道路虽然各不相同,但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顺着各自的本性去做,都可以得到心灵的归宿。所以就有朝廷做官的人为了禄位,因此入而不出,隐居山林的人为了名声,因此往而不返的说法。延陵况且推崇子臧的高尚情操,司马相如爱慕蔺相如的气节,志向所寄托的事情,这是没有办法可以勉强改变的。每当我读尚子平和台孝威传的时候,对他们十分赞叹和钦慕,经常想到他们这种高尚的情操。再加上我年轻时就失去了父亲,身体也比较瘦弱,母亲和哥哥对我很娇宠,不去读那些修身致仕的经书。我的性情又比较懒惰散漫,筋骨迟钝,肌肉松弛,头发和脸经常一月或半月不洗,如不感到特别发闷发痒,我是不愿意洗的。小便常常忍到使膀胱发胀得几乎要转动,才起身去便。又因为放纵过久,性情变得孤傲散漫,行为简慢,与礼法相违背,懒散与傲慢却相辅相成,而这些都受到朋辈的宽容,从不加以责备。又读了《庄子》和《老子》之后,我的行为更加放任。因此,追求仕进荣华的热情日益减弱,而放任率真的本性则日益加强。这像麋鹿一样,如果从小就捕捉来加以驯服养育,那就会服从主人的管教约束;如果长大以后再加以束缚,那就一定会疯狂地乱蹦乱跳,企图挣脱羁绊它的绳索,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顾;虽然给它带上金的笼头,喂它最精美的饲料,但它还是强烈思念着生活惯了的茂密树林和丰美的百草。
我刚失去母亲和哥哥的欢爱,时常感到悲伤。女儿才十三岁,男孩才八岁,还没有成人,而且经常生病。想到这些就十分悲恨,真不知从何说起!山野里的人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献给君主,虽有赤诚之心,但却太不切实际了。希望您不要像他们那样。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嵇康谨启。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
三、《吕氏春秋》——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今有羿、逢蒙①、繁弱②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郼、薄矣,武王尝穷于毕、裎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而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在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于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 |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约,指约定,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的“约”字意思相同。
B.伊尹,被商汤封为尹(相当于宰相),曾被庖人收养,乐尧舜之道。
C.“岂遽必哉”的“遽”与《促织》中“遽扑之”的“遽”意思不同。
D.轩冕,分别指卿大夫乘坐的的车和冕服,文中以此比喻官位爵禄。
三、《吕氏春秋》【答案】
1. A【解析】“汤尝约于郼、薄矣”中的“约”指穷困。
【参考译文】
即使有羿、逢蒙这样的善射之人和繁弱这样的良弓,却没有弓弦,那么必定不能射中目标。射中目标不仅仅依靠弓弦,可弓弦是射中的条件。建立功名也要有条件,不具备条件,即使贤德超过了汤、武王,那也会劳而无功。汤曾经在郭、薄遭受贫困,武王曾经在毕、裎遭受困窘,伊尹曾经在厨房里当仆隶,太公望曾经隐居钓鱼。他们的贤德并不是衰微了,他们的才智并不是愚蠢了,都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所以凡是建立功名,即使贤德,也必定要具备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宓子贱去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君主听信谗人的坏话,从而使自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将要辞行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君主宠信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前往,到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个官吏做记录。官吏刚要书写,宓子贱从旁边不时地摇动他们的胳膊肘,官吏写得很不好,宓子贱就为此而发怒。官吏对此很害怕,就告辞请求回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太差劲了,赶快回去吧!”两个官吏回去以后向鲁国君主禀报说:“不可以给宓子贱这个人当书记。”鲁国君主说:“为什么?”官吏回答说:“宓子让我们做记录,却不时地摇动我们的胳膊肘,写得不好又大发脾气,亶父的官吏都因宓子这样做而发笑。这就是我们所以要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国君主长叹道:“宓子是用这种方式对我的缺点进行劝谏啊。我扰乱宓子,使宓子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假如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于是就派所喜欢的人让他去亶父,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所有,归你所有。有对亶父有利的事情,你自己决断去做吧。五年以后报告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这才得以在亶父实行自己的主张。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和破旧的皮衣,到亶父去观察施行教化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捕到鱼却扔回水里。巫马旗问他说:“捕鱼是为了得到鱼,现在你得到鱼却把它扔回水里,这是为什么?”那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取小鱼。我扔回水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以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人们私下里做事,就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敢为非作歹)。请问宓子用什么办法达到这种境地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过:‘自己内心赤诚,你的主张就能在外实行。’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宓子得以实行这个主张,是因为鲁国君主后来领悟到这一点。鲁国君主之所以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了准备。事先有了准备,难道就一定能让君主领悟到吗?这就是鲁国君主的贤明之处啊。
三个月的婴儿,轩冕在前边不知道羡慕,斧钺在后边不知道厌恶,对慈母的爱却能懂得,这是因为婴儿的心赤诚啊。所以诚而又诚才合乎真情,精而又精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所以凡是劝说别人治理政事,要做的事没有比赤诚更重要的了。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劝说别人与治理政事不赤诚,那就不能感化人心。
四、《百战奇略》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四、《百战奇略》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答案】
#【解析】A.正确。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