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链设计“家乡人物志”写作学习活动
发布时间:2024-10-03 21:10
栏目:高中语文
作者:
陈学
点击量:189
中学语文教学
【摘 要】家乡人物志是家乡人专题记述和介绍家乡重要或者特殊人物的一种纪实类文体。记其人、颂其功、传其情是家乡人物志写作的学习元素。聚焦学生写作中的主要问题,有助于以问题链设计结构化的写作学习活动。具体策略: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系列学习活动,增强写作内容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以“问题链”为纽带开展写作活动,让学生的写作学习有规律可循;以“具体问题情境”为抓手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在写作内容中自然传递人物情感。
【关键词】问题链 家乡人物志 写作学习活动 结构化
◆聚焦◆
学生写家乡人物志,既是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写作,又是在写作活动中传承家国情怀。对家乡人物,学生或从小耳闻目染,或有着深刻印象,写作前常常信心满满,可写出来的文章却不尽如人意。从指导学生实地参观调查,到整理素材激发情感,再到进行写作,学习活动丰富且复杂。如何使这些活动具有整体性,是指导学生写好家乡人物志的关键和难点。刘会兰老师的《“家乡人物志”写作指导》实验课例采用问题链开展写作教学活动,对教师设计结构化写作学习活动具有启示作用。
◆实验◆
《“家乡人物志”写作指导》教学实录
刘会兰
一、追根溯源,因人系事
师:同学们通过采访专家、参观纪念馆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较为深入地了解了被誉为“船王”的卢作孚先生,并且以家乡人的身份完成了卢作孚人物志写作的初稿。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或问题吗?生:我准备了很多材料,但不知道如何写,感觉写得很平淡。我把它展示出来。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合川区)。幼年时期,他家境贫寒,辍学后刻苦自学;青年时期,他在家乡从事文化教育和乡村建设;抗战时期,他指挥的宜昌大撤退,用近40天时间抢运大量物资和人员,保存了中国经济文化命脉和革命力量,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在重庆去世。卢作孚是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他是重庆人的骄傲。师:同学们帮他分析一下。生:他虽然总述了人物生平,但对卢作孚的事迹和贡献写得太笼统。生:同样是家乡人写家乡人,杨振宁先生的《邓稼先》,不仅简述了邓稼先的履历,还用多个具体事迹突出了邓稼先的鲜明个性,读起来极具感染力。可以仿照杨振宁先生的写法,对习作中笼统的内容进行扩写。师:这个建议很好,我们将家乡人物志写作分两个阶段构思,先从复杂的资料中简述人物生平进行“缩写”,然后将人物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进行“扩写”。“志”是记述,记述的目的是使读者理解和铭记所写的家乡人物。而要理解这个人就要颂扬他的功绩,要铭记这个人就要传递他的思想情感。因此人物志写作,需要记其人、颂其功、传其情。请同学们结合这三个方面,谈谈《邓稼先》一文是如何体现的。生:文中用艰难困苦的工作环境反衬邓稼先的坚强意志,用在危险面前“我不能走”的细节描写表现他的担当精神,这是记其人。生:以中国历史转变的宏大背景烘托邓稼先的巨大功绩,以“两弹元勋”称号的来历表现了他的巨大贡献,这是颂其功。生:用与奥本海默的对比衬托中国文化对邓稼先的深刻影响,用邓稼先回信的细节表现邓稼先深厚的爱国情怀,这是传其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可以用《邓稼先》中使用的背景烘托、对比衬托、正侧结合、以小见大等方法仿写《卢作孚》,从而达到凸显人物个性、事件功绩和思想情感的效果。想一想,人物志就是分别写这三个方面吗?生:不是的,这三个方面既独立又紧密相连,卢作孚的巨大贡献和事件细节源于他的个性品质,他的个性品质又源于他的思想情感。生:家乡文化是孕育家乡人的肥沃土壤,孕育了人物的个性品质、主要功绩和思想情感。师:大家从人物的事件功绩、个性品质、思想情感、家乡文化等方面层层深入,追根溯源,抓住了家乡人物志写作的关键。事件功绩表现人物个性,人物个性体现思想情感,最终实现人、事、情三者互融互映,引发读者共鸣和共情,提升了文章感染力。这是人物志的传统写作方法,也是我们扩写的基本方法——“因人系事”。
二、拆分主干,还原细节
师:根据我们写前的调查了解,你认为卢作孚最鲜明的个性品质是什么?他的个性品质集中体现在哪些事件中?生:重义轻利、勇于担当,集中体现在主要事件功绩—— 指挥宜昌大撤退。师:宜昌大撤退事件本身也非常复杂,包括一系列具体事件,涉及方方面面的细节。想一想,宜昌大撤退“大”在什么地方?生:纪念馆有一张宜昌大撤退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对比表,表中从任务、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说明宜昌大撤退任务大、困难大、影响大的特点。师:请具体说说。生:任务大表现为需要运送的人员和物资不仅数量多而且很重要,困难大表现为航运时间短、航道多激流险滩、途中敌机狂轰滥炸,影响大表现为抢运的人员物资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师:同学们觉得他分析得如何?生:他将“大”字拆分为三个方面,再将每个方面拆分成若干方面,这样越来越具体,而且他的拆分既符合事理逻辑,又有材料依据。生:人物贡献不是靠作者通过议论直接讲明,而是通过对细节进行清晰而具体的叙述来表现,让人感受他的功绩。师:对,颂其功目的是让读者感受到。(板书:颂其功)大事件包含那么多具体事件,我们如何选择呢?生:纪念馆用图片、实物、文字等材料,记录了“船王”的丰功伟绩。我们参观时不能走马观花,要在印象最深刻的材料前驻足观察,找出集中体现人物贡献和个性品质的具体事件。师:这些具体事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物志写作内容笼统的问题。请找出一些真实材料完善一下情节,注意要突出人物重义轻利、勇于担当的品格。生:我记得有一张图片的说明是这样描述的:1938年秋,宜昌码头,卢作孚斩钉截铁地向众人宣告“40天就可以”,无数陷入绝望的人流下了激动的热泪。生:“40天就可以”,这个细节表现了卢作孚坚决果断的个性品质,但我们看不出他宣告安排的全过程。写作时应该展现完整过程。生:“40天就可以”是一句承诺,表现了卢作孚的勇于担当。我认为可以把完整过程细化为三个关键情节:做出承诺,信守承诺,践行承诺。生:同意。围绕这个承诺,可以按照时间、空间或事理逻辑的顺序对事件进行拆分,抓住几个关键点。如前一天、前一天当晚、第二天是关键时间,承诺处、船舶处、办公室和船码头是关键地点。因为这些时间和地点都见证了卢作孚的巨大付出和牺牲,也表现了他虽身为商人,但重义轻利的个性品质。师:很好,他抓住从同一维度生发出的不同关键节点,使细节与细节之间形成清晰的情节脉络,情节得到还原,人物的个性品质就凸显出来了。(板书:记其人)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讨论,将事件拆分进行扩写。(学生扩写后,分享。)
三、添加枝叶,藏情于事
师: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习作,哪位同学点评一下?PPT:1938年秋,宜昌各界人士和重要物资危在旦夕。当时,离枯水期只有40来天,正常运输至少需要一年多时间。卢作孚深知这次抢运的重要性,从安全的大后方“逆行”而至战火前沿宜昌,他一到宜昌就郑重承诺第二天会向大家宣布安排。当天,卢作孚多次亲赴公司船舶处视察,还连夜召集人员在办公室多次讨论,在冥思苦想和周密测算之后制定了抢运方案。第二天清晨,他来到码头,斩钉截铁地宣布:“40天就可以。”听了他的话,陷入绝望的人们流下了激动的热泪。生:他写的虽然事件清晰具体了,人物个性也突出了,但人物内心情感没有充分表达出来,看不出家乡文化土壤对卢作孚个性和功绩的孕育和滋养。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借助材料还原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生:推断图片中人物情感变化。卢作孚宣告“40天就可以”之前,他深感重任在肩。当他承诺第二天公布撤退方案时,他的内心一定会忐忑不安。做出承诺后,他一定有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和焦虑。卢作孚宣布安排时,众人或是怀疑,或是感动赞美,或是期待,而卢作孚此时却自信满满。生:缝补图片之间的情感细节。当我们把卢作孚信心满满宣布决定时的照片和印有“梦寐勿忘国家大难”的床单照片联系起来,就会明白:他心中时刻有家国,前一晚他很可能通宵难眠,反复思考撤退方案。生:还原图片事件的情感氛围。当卢作孚宣布撤退方案时,全场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绝望的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混乱局面瞬间得以改变,此刻卢作孚心头的石头也落了地。师:同学们不仅需要借助真实材料走进人物情感世界,还需要添加具体细节表现人物情感。人物志既要“因人系事”,也要“藏情于事”。要让读者了解到真实的卢作孚,还需要有意隐藏起人物的情感来等待读者去体会和发现,这就是“传其情”。(板书:传其情)想一想,该如何藏情于事呢?生:可以将人物的情感隐藏在对其言行等的具体描写中。生:还可以通过他人、他事、他物侧面衬托,间接表现卢作孚的思想情感。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方法进行改写。(学生改写后,展示一位学生的习作。)PPT:1938年秋,从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匆忙撤出的各界人士和重要物质滞留在宜昌,危在旦夕。正如卢作孚所言“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重任在肩的卢作孚一到宜昌就郑重承诺第二天会向大家宣布安排,人们将信将疑又充满期待。当天,卢作孚亲赴船舶处检查轮船性能,连夜召集人员在办公室反复研讨,他巧妙结合家乡漕运“转搬法”,创造性地发明了“三段航行法”。印有他亲书“梦寐勿忘国家大难”的床单见证了他反复思考方案时的通宵奋战。第二天清晨他在宜昌码头斩钉截铁地向众人宣布:“40天就可以。”绝望的人们终于等来了希望,混乱的人群瞬间变得井然有序。40天后,150余万人和100余万吨物质全部转运到大后方,经济和文化的命脉得以延续和兴起。在当时,能解决如此复杂问题,需要广博的专业知识、杰出的组织才能、崇高的航运威望、坚韧的民族意志和伟大的爱国精神,只有卢作孚能集其一身。他不愧为“船王”,值得我们每一个重庆人学习和铭记。师:大家觉得他“藏”得怎样?生:这位同学用卢作孚的所言、所行,体现他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和浓烈的家乡情;卢作孚亲书的诗句阐明了他奉献一生的原因,体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生:以“各界人员和重要物资危在旦夕”表明卢作孚所面临的压力,用人们情感态度的变化衬托卢作孚非凡的才智,以“经济和文化命脉得以延续和兴起”的结果,体现卢作孚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些表述都间接表现了卢作孚的卓越才干、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师:这位同学把卢作孚的品质、精神和情怀隐藏于卢作孚或者其他人的具体事件或细节之中,将读者自然地带入深入思考和体验之中,从而使人物志写作三要素记其人、颂其功、传其情融为一体,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课后请同学们根据课上讨论,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下课。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400013)
◆策略◆
语文教材中的“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家乡人物、写一篇《家乡人物志》,这是落实高中语文课标“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重要体现。家乡人物志写作教学中,学生写出来的家乡人物缺乏真情实感,教师或认为不需要教,或不知道教什么,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对核心学习内容的确定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设计。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系列的写作学习活动,不仅能解决写作学习缺乏核心内容问题,而且还能指导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有效提升写作能力。问题或问题链之所以具有活动结构化的作用,是因为问题与活动构成了一种双向建构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一方面,问题为活动提供了目标、内容上的依据和动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活动又为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提供了平台。”[1]要解决学生写作的具体问题,需要发挥问题在写作内容上的导向作用、问题链在写作方法上的纽带作用、具体问题情境在深化学生情感上的抓手作用。实验课例中,刘老师根据家乡人物志的写作任务,课前带领学生参观、调查、访谈,课上带领学生体悟所观实物、历史情境和人物情感,并指导学生仿写、扩写和改写。整个学习活动中,问题链和活动链相辅相成,刘老师不仅指导学生提炼出记其人、颂其功、传其情等写作元素,而且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结构化活动中学习和运用写作元素。刘老师的实验课例,带给我们如下三个方面的启发。
一、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系列学习活动,增强写作内容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学习元素(教学内容)来源于两个方面的重合:(1)完成写作任务的核心能力要素。(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主要问题或困难。”[2]分析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能力和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提炼学习元素,借助问题推进写作活动能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和较多的讨论机会,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一个问题的解决必然给学生带来新的问题或困惑。学生可以把新问题纳入问题链,或者调整问题链以更好地接纳新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内容问题化和学习问题活动化两个步骤。学习内容问题化是教师将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成系列的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活动向前发展。家乡人物志的写作目的是让更多人铭记家乡人物,而记住什么样的人是写作人物志的原点问题,由这个原点问题可以链接多个问题。比如可以分析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则会形成为什么记录他、记录他什么、如何记录他等三个因果逻辑顺序的问题。也可以将“记其人”分成三个并列的问题,如铭记卢作孚在教育、实业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哪些贡献。还可以分为若干层层递进的问题,如铭记卢作孚在家庭、企业、家乡、国家等由低到高的各层社会形态中承担的哪些责任。课例中,刘老师指导学生采用追溯因果的方法,由表及里,追溯出层层深入的三个问题:记何人、颂何功、传何情,这三个问题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家乡人物志写作的元素。问题链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同一问题不同维度疑问所形成的关系链条展开,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的状态。学习问题活动化是教师将学生系列的学习问题转化为学生系列的学习活动,从而使学习活动多样化和序列化。要完成上述写作要素的学习任务,需要教师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客观认识事物、激发真情实感、表达真情实感等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刘老师设计了一系列写作学习活动,如课前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或历史遗迹、观察实物、阅读文献、调查访谈专业人士或相关人士等活动,使得学生的写作内容不是来源于道听途说或援用某种结论,而是有客观依据。课堂上,刘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景物、事物和人物的情感体验活动,使得学生对家乡人的情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写作中的仿写、扩写和改写等活动表明学生不是想当然地选择写作活动,而是源于师生对具体写作问题的准确判断。需要指出的是,家乡人物志作为学生不常见的一种写作文体,刘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但课文《邓稼先》的写作主要不是为了弘扬家乡文化,杨振宁先生也不是仅站在家乡人角度写邓稼先。如果刘老师能够在课堂上指出这点不同,会有助于学生开展理解性仿写活动。这些学习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理解了写作学习元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同时也明确了家乡人物志的写作内容。
二、以“问题链”为纽带开展写作活动,让学生的写作学习有规律可循
“问题”是突破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差距的障碍,“活动”是解决障碍的实际行动。被动的问题解决者只见问题表面,如同蹩脚医生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动的问题解决者会积极寻找问题之间的关系链条,以问题链带动活动链,以“组合拳”式的写作学习活动,系统地解决写作问题或困难。指导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问题解决者,使其用逻辑、意义和情感等关系链条将问题整合成问题链来带动如下学习活动。
1.借助逻辑链条删除枝蔓引导学生借助逻辑链条删除那些不能很好地展现人物生平、人物个性的事件和细节,以解决因篇幅所限而不能全方位写完人物一生的问题。“在繁杂事件中找到可以串联起一生大概、隐伏在命运的起承转合之中的线索,则关系到传记书写能否完整而精彩。”[3]学生写作片段虽然过于简洁和笼统,但值得教师肯定的是,学生能够用缩写的方法简述人物一生命运的起承转合:年幼胸怀天下,青年奉献家乡,中年辉煌壮举,晚年终老家乡。人物的一生被浓缩成以“实现志向”为核心的逻辑过程,其他不能进入逻辑链条的内容可作为枝蔓在写作内容中删除,从而较为直观地为读者展现出志存高远的生命自觉者形象。人物个性品质和具体事件很多,这需要在写作中选取人物典型的个性和事件,删掉非典型写作内容。缩写是扩写的基础,刘老师指导学生采用的因人系事手法,既有缩写,又有扩写。缩写表现在只抓典型个性和典型事迹,扩写表现为重点写典型个性和典型事迹,如勇于担当体现在卢作孚顶住巨大压力做出40天就能完成撤退任务的承诺,重义轻利体现在他作为商人却不谋私利、甘于奉献。
2.借助意义链条拆分主干“如果故事不被安置在某种意义框架或问题线索内,本身并无意义。历史的意义在于思想,不是信息登记簿。”[4]意义是事件的链接方式,历史事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即事件对人的教育价值,让人理解大事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是写作者的责任。因此,写作者不仅要讲清楚历史人物的杰出贡献,还要讲清楚人物在具体历史背景下如何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如眼前与长远、小我与大我、自我与他人等,以此来说明他取得贡献的原因和过程,以先贤精神催人奋进,以先贤智慧增人才干,以先贤美德教人为善。刘老师指导学生把承诺的过程拆分为做出承诺、坚守承诺、履行承诺三个部分,三部分之间的联系印证了卢作孚勇于担当和重义轻利的人物个性。事实证明,卢作孚的安排科学且全面,他的庄重承诺是他知识、能力、品德的集中体现,能让人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启发。
3.借助情感链条添枝加叶情感是家乡人物志写作的内在线索,而情感从具体的细节里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写作者在拆分主干的基础上添加细节。事件的具体细节已经消亡在历史的硝烟之中,要添加细节则需要借助已有事实或材料去推断、感受人物的情感。课例中,刘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了推断图片中人物情感变化、缝补图片之间的情感细节、还原图片事件的情感氛围等活动。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体验,建立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弥补事物之间所缺失的关联细节,丰富了写作内容。逻辑链条是事物本身的道理关系,意义链条是读者阅读的价值关系,情感链条是作者表达的情感关系。这些关系链条是问题和活动的基本维度,任何一个学习活动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关系链条展开。指导学生利用关系链条开展结构化的写作活动,能帮助学生掌握人物志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三、以“具体问题情境”为抓手深化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写作活动情感传递更真实自然
具体问题是问题链中的某个具体节点问题或者阶段性问题,这些问题既和其他问题环环相扣,又具有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价值。家乡人物志写作是“人物→读者→作者”的情感传递活动,活动包括写作者如何理解人物情感、如何认识自我情感、如何向读者传递人物情感等三个具体问题。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只有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写作者才能真实而自然地体会、认识和表现情感,具体包括如下方法。
1.依据人物身份体会人物情感不同身份的人,在具体情境中往往扮演不同角色。感受人物的情感,需要理解特定身份人物面临问题的具体心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效果,还需要具体分析人物行动或者特征是否符合其身份。课例中,刘老师指导学生体会卢作孚指挥宜昌大撤退时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作为指挥者勇于担当、作为商人重义轻利的思想品质,从而感受卢作孚的内在情感和独特个性。
2.反观作者立场节制自我情感写作者对家乡人物可能从小耳濡目染,容易产生过高的评价或脱离事实的情感。而家乡人物志作为一种纪实性文体,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反观作者的立场,对情感有所节制,对人物不能过于拔高,以求写作情感符合人物客观实际。课例中刘老师指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让学生体会到即使杰出人物在巨大压力下也会有普通人的焦虑或紧张。否则,学生理解人物情感容易符号化、片面化。
3.立足读者体验表现人物情感表现人物情感时,应站在读者的立场思考如何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人物情感,而不是让读者仅仅知晓人物的某种情感状态。写作者可以让读者从具体事件中直接感受到人物情感,也可以让读者从他人、他事或者作者的语言表达中间接感受到。这种藏情艺术是人物志写作的重要方法。课例中,刘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藏情艺术描写现场人们听到卢作孚宣告撤退时间后的欢呼声和采取的默契行动,人们的表现体现了他们对卢作孚的信任、支持和理解。这些细节描写反衬出卢作孚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也让读者间接感受到了卢作孚赤诚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热情。指导学生将问题整合成问题链,以问题的结构化带动学习活动的结构化,帮助学生建立写作学习活动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学生探索和学习写作元素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写作的认知负荷,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写作学习的意义感。结构化的写作学习活动还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设置悬疑,不断帮助学生解释写作任务中的疑惑或困难,引导学生成为善于学习、思考和行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松林.回归课堂原点的深度教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6 :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S].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01.
[3]刘书刚.“士尚志”与《史记》士人传记的书写[J].唐都学刊,2023(5).
[4]赵汀阳.历史之道:意义链和问题链[J].哲学研究,2019(1).
[本文系内江师范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整合性写作教学研究”(编号:JJHZ2301)的研究成果]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641100;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610068)
(《中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