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叙事性作品复述教学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24-09-13 16:41 栏目:小学语文 作者: 沈佳伟 点击量:18  

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叙事性作品复述教学策略探究

 

复述是积累语言、发展口语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编排时复述练习数量明显增多,其中有复述要求的课文占比15.6%;不同学段目标设定呈现明显的递升关系;而且复述形式也从简单趋于丰富,从中年级的基于原文的复述慢慢提升至高年级的创造性复述,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有着明显的进阶;同时,教材在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还安排了具体的复述练习支架,形成有效完整的助学系统。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语文复述教学依然存在明显问题。为改变上述现状,笔者遵循教材编排特点及目标设定序列,立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语言学习规律,力求精准定位复述目标,丰富多形式的支持系统,以实践行动为基础探究第二、三学段叙事性作品复述教学的策略,以期真正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梳理教材,重拾复述层级关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教学内容编排中,直接对接复述教学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有趣的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历史传说故事”,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除以单元形式集中安排外,不少叙事性作品的课后问题中也有安排复述的要求。综合来看,教材正是以“单元专题+分散训练”的方式来建构学生复述的能力培养,并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中达成能力的进阶。

当然,从专项单元和年级编排的内容看,不难发现,教材本身序列编排的复述策略教学是由“详细复述”到“简单复述”再到“创造性复述”三种方式。这样的内容编排和目标设定,复述要求从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由低阶逐步转向高阶,这是符合年级递增、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的。作为执教者,我们除在发现这样的层级关系之余,更需要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渗透层级目标的递进意识,让学生的能力提升有可视化的增量。

二、搭建多样支架,落实复述层级目标

复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功效显而易见,因此,将复述落到实处迫在眉睫。依据三种复述各自的语言训练特质,可以搭建合理的支架,降低复述的难度,激发复述的乐趣,为复述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引领点。

1.详在实处,扎实语言整合力

详细复述是忠实于原文的复述,要对课文进行详尽的叙述,一般按课文原有的顺序进行复述,尤其不能遗漏重要情节,因此搭建的支架也应完整而充实。

(1)找准“经纬线”,梳理表格填补复述。

一般课文记叙故事的时候往往不是单一线索行进,而是由多重线索交织在一起齐头并进,找到关键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学生很快能从文中找到对应信息,然后借助表格进行复述,总能保证与课文相近的语言复述。例如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后习题出示的表格,以时间为经线,以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两个人物的举动为纬线,将整篇课文的“骨架”都显露出来了,复述时就不会再遗漏重要信息了。

(2)提取“关键点”,借助图示回忆复述。

课文的关键点有很多,有关于时间变化、地点转化的提示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性词句,将这些重要信息用图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便可以顺理成章。

如《漏》的课后习题就是用图演示地点的变化,用文字提示关键信息,图文并茂,直观明了。

(3)设置“问题链”,依据提问串联复述。

问题是驱动学生思考并引导走向的一个重要手段,依据课文关键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发现行文的思路,可谓一举两得。

如三年级下册《枣核》是篇略读课文,没有复述策略的引导提示,笔者编写问题引导学生复述:

“枣核”这个孩子怎么来的?

“枣核”有哪些本领?

当官府来村子里捉人时,“枣核”怎么做?

“枣核”最终怎么样?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串联起来,便成了整篇课文的复述。

2.简至精处,提升语言概括力

教学之难,难在转化。转化是一个学习者的关键能力,简单复述就要实现由具体到简洁的转化。

(1)情节“摘主删次”

叙事性文本一般由多个情节组成,情节梳理是复述的重要前提;情节有重要与次要之分,重要的、关键性的情节要保留,次要的、解释性、描述性的部分就要删去。

(2)细节“长话短说”

复述中最难处理的环节就是如何把细节描写进行适当缩减,这就要考验学生的语言敏感性与概括能力。这一能力的训练,在四、五年级对应的复述单元语文园地中都有涉及,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长话短说。

将“细节俗语”转化成“成语”:

例: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学生抓住键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句子复述成:官绅们跪地求饶。

将“美文美境”浓缩成“大白话”:

例: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拉萨。

学生抓住“跨”“翻”“走”“一条条”“一座座”“一程程”这些关键信息,最终用“千辛万苦”“历经万水千山”来复述。

(3)要素“淡妆浓抹”

一般叙事性文体都有六要素,先将这些要素分开来提取,然后再有机整合。

如四年级下册《故事两则》中,两则小故事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次要素时间、地点均可省略,其中《扁鹊治病》中必然要素:起因——扁鹊发现蔡桓公病症,劝他赶快治疗;经过——蔡桓公几次不听;结果——蔡桓公病死。每个要素都要叙述,其中经过部分可以紧紧抓住几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及病情变化的关键词句,有条理叙述。这样,既不会遗漏重要信息,也能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提纲“添油加醋”。

有些叙述性文体可以清晰地找到文脉,整理出提纲挈领的关键信息,借助提纲再扩大,也是简单复述的重要途径。

如《故事两则》中《纪昌学射》可以整理出提纲:

图片

看着提纲复述,学生就可以抛弃书本中原有的词句,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3.创在妙处,发散语言个性化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为了彰显学生创新性、个性化,复述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想象与创新。

(1)“颠三倒四”,改变结构复述。

叙述性文体的顺序在复述时可以发生改变,可以将顺叙改为倒叙,先讲结局,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或者反过来由倒叙改为顺叙,当然也可以在复述过程中有插叙,推进故事情节顺利发展。

如:《猎人海力布》原文是以顺叙记叙的,在学生复述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结尾前置:

在我国北方某个地区,有一块人形石头,它有一个名字,叫“海力布”,听说这块石头还有一个特别的来历呢!相传从前有个猎人也叫海力布……

据说“海力布”原来并不是一块石头的名字,而是一位叫海力布的猎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回到从前吧

(2)“改头换面”,更换角色复述。

很多叙事性文体多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人物的口吻讲述。再如《猎人海力布》,可以让学生以海力布的口吻来讲述,会让人更亲切,让人更深入地走进海力布的内心——

海力布劝说村民搬家时:怎么办?怎么办?没人相信我啊!难道我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乡亲们被洪水淹死吗?……

村民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之际:眼看着海力布的身体慢慢僵硬,变成石头,他的眼角流出了一行泪水,我们心如刀绞,早知道我们就不逼他了,他平时对我们那么好,我们怎么没人相信他呢,都是我们害了他啊…

(3)“舞刀弄枪”,全身演绎复述。

在创造性复述中,不仅可以用文字细致描绘人物形象,也可以模仿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配合着来复述,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牛郎织女》(二)中,织女被王母抓走的情景学生这样复述:

织女努力想要挣脱天兵天将的大手(甩手、摇头晃脑),大声疾呼着:“放开我,放开我……”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她被拽着渐渐飞上天了(满脸愤怒,身子前倾,想要往地上冲),欲哭无泪,只好对着孩子大喊(手成喇叭状,放在嘴边):“快去找爹爹!”

(4)“浮想联翩”,续编空白复述。

一般叙事性文本根据实际需要,对情节会有详略安排,在训练学生创造性复述时,可以对一些空白处或简略处加以追问和想象,补足空缺或者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如《牛郎织女》(一)中提到牛郎常常会和牛分享自己看见的、听见的,有时候还与牛商量事情,让学生想象复述:哥嫂赶他走时,他会怎么与牛交流?

牛郎摸着老牛,愁眉苦脸地说:“牛哥啊,我哥哥嫂嫂这样的态度,我看这家我们是待不下去了,咱们还是找个环境好点的地方自力更生吧!”老牛“哞哞”地低声回应着,好像在说:“是的,你不用担心,我会一直陪着你的!”于是牛郎和牛肩并肩,慢慢往深山里走去……

创造性复述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去体验讲述故事的乐趣,从无到有,从普通到创新,能激起学生复述兴趣与创作成就感。

三、探究特质,发掘复述的语用功效

复述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是学生对文本信息由获取、存储、筛选、整合到语言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层次地感受故事的精彩,理解包含的情感,还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每一类的复述都恰到好处地作用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1.详述架构整合力

详细复述是在对原文内容的记忆与积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熟悉一般的句子结构,形成初步的语感;同时,详细复述一般按照原文的顺序进行复述,帮助学生将已知内容整合为有结构的系统。

2.简述提升概括力

简单复述培养学生基于理解的筛选、概括能力,并组织成合适的语言简要表达出来。通过情节删减和长话短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能用简洁明了的词汇或语句去表述相同意思;通过要素和提纲的拓展,让学生在原先骨架上补充合理的“血肉”,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规律有效完成交际活动。

3.创述发展个性力

创造性复述是在学生个性化理解基础上、调动多种感官,通过再现、想象,进一步丰满文章内容,丰富故事情节,鲜活人物形象。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依据一定的语言情境拓展表达,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萧山区劲松小学)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