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云: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内容的基本认识

  发布时间:2024-09-13 16:37 栏目:小学语文 作者: 卞明明 点击量:306  
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内容的基本认识
——兼谈第四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例推荐及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注意的问题

陈先云图片
2022年人教社小学语文室将继续开展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例推荐及教学观摩展示活动。2019年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各地教研员、老师们的欢迎,所以人教社计划每年围绕一个话题开展活动,我们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不断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今年是第四届,活动的主题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的通知已经下发到各省教育部门,活动提出了若干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不要拔高学习要求,不搞显性化的说教,图文影像等资料的利用不能泛化,要能够紧密结合教材和教学内容,这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统编教科书使用以来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第四届教学观摩活动设定这样的主题,就是要找准问题,及时解决教学中的这些问题。

下面结合自己对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谈谈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内容的认识,供各地在组织推荐课例时参考。今天主要讲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语文课程革命文化内涵。第二,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内容选编特点。第三,革命文化内容教学提示。首先来说明一下下面要讲的内容。教科书用教材表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别用课程方案、语文课程标准跟老师们交流。




一、语文课程革命文化内涵


先讲第一个方面,语文课程革命文化内涵,就是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在各种方案中做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我个人的学习认识体会,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图片

一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内容。第二要加强价值观引领,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第三个方面是积极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体现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我想这些理念、这些精神,应该是16个学科共同遵守的,落实的。不仅仅是语文课程这一门学科,16个学科都应该共同遵守的落实的。主题、项目、任务三个词语,几乎是每位专家在解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时都要讲到的。
图片

“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方案做了一个明确的规定,要以此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形式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统编语文教材来说,统编教材与人文主题、选文、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与策略为主要内容,通过设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实践活动等栏目,将课程内容有效的转化为统编教材内容和学习活动,创新了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落实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理念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选文、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与策略为主要内容。其实讲的课程核心理念的实际上讲的就是项目。
图片

教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选择素材:“项目”包括由选文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构成;单元语文要素是“任务”的主要呈现形式。老师们现在对统编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就是说每个单元有明确的语文要素,实际上它是完成这个单元所需要完成的就开展单元语文教学活动所需要完成的那些语文学习的任务或者说学习的目标。
单元中的课文、思考练习题、相关栏目设置等是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载体,或者说是为单元目标服务的。统编教材的亮点之一,就是教材依托语文要素全面有序地对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以及每个项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学习什么,怎么学,做了具体的课程规划和内容系统的安排,让统编教材变得精要有用。好教易学这种感受是很多老师和教研员都有的深刻的体会,就统编教材现在好用了,学生喜欢学了。
例如教材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以任务导向的写作单元的编排,实现了教材体系结构和组织呈现方式上历史性的突破,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份材料,教材调研组今年4月份就统编教材的使用情况,在11个省市区的城乡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涵盖了东西南北中不同的区域,有一定的代表性。
图片

这11个省市区市,天津、辽宁、河南、内蒙古、江苏、山东、湖南、四川、陕西、广西、海南。这11个省的城乡的部分学校进行了统编教材的问卷调查,从教师的17660分有效问卷来看,对教材总体评价(总体评价包括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平均为93.08%,也就是说一到六年级93.08%的老师认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评价教材的体系结构评价(就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平均为93.72%,这两个都基本上是持平的。从学生的18万有效问卷来看,对统编教材总体评价(这评价是很喜欢和比较喜欢)平均为91.75%。
我们看看一年级学生对教材的总体评价,很喜欢、比较喜欢的占到了94.19%,不太喜欢的仅为0.38%,这个比例是非常小。
图片

图片

那么再看一看六年级老师对教材总体评价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为93.86%,不太满意的仅占了0.6%,对教材体系结构的评价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了95.38%,不太合理的仅为0.54%,这是我们4月份教材调研组所做了一个问卷的调查。今天借这个机会想向参与问卷的11个省市区的教研员、校长和师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啊。问卷调查结果是原汁原味的,是广大师生对统编教材真实的评价。
有些时候我们在谈论课程时,容易将课程、教材、教学混在一起谈论。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三者有着自身的规律。
记得之前的教材培训会上,我与老师们交流过三个概念的内涵,今天就不再展开说了,但是语文老师们心里要清楚,每天语文课堂上手里拿什么来进行教学,我们不必纠结于一些不太好理解的概念,在教训上要坚持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要坚持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要坚持基于学情、知晓学情、以学施教,这些都是我们老师要始终坚持的,不要轻易丢掉。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了核心素养4个方面。哪4个方面?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图片

将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素养首要的位置,突出语文学科以文化人,体现国家意志和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图片

在“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部分,将“革命文化”作为课程重要的组成内容。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对这个题材以及选篇的比例,课程标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图片

语文课程标准将革命文化主题全面融入课程内容,对义务教育阶段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载体形式等进行顶层设计,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语文学科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在语文课程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坚定理想信念,懂得责任担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上就是回答了为什么要在语文学科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也回答了三科教材为什么要统一编写,统一使用,这是今天讲的第一部分,语文课程革命文化内涵。




二、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内容选编特点


今天要讲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内容选编特点。
图片

语文教材是培根铸魂的核心课程,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承载着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传递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以及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它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互融互通,与课程内容、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刚才说到统编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课程内容、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下面从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内容的选编载体与呈现方式等方面,我们来看看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标准之间,它有哪些方面的契合点和连接点?




1.选编概况


图片

首先讲一讲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内容的选编情况,统编教材革命文化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领域:国家、政党、榜样和民族精神。国家,如国旗、国歌、国土等;政党,包含革命领袖,如毛泽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榜样包含英雄、模范,如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张思德、雷锋等;这些英雄模范统编语文教材都有体现,都反映了他们的一些革命的一些事迹,革命的故事、民族精神,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我们讲延安精神,比如说我们讲的是南泥湾的自力更生精神,开拓进取精神,这些精神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的选篇,有将近40篇的课文,而这40篇还不包括拼音单元中的儿歌,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综合性学习单元和鲁迅单元的选篇,光选篇占了将近的40篇,这是选编的一个基本的概况,就我们老师们经常提到的英雄人物,我们在统计语文教材中都能够体现。




2.载体与呈现方式


图片

第二个方面讲载体与呈现方式。主要载体为选择反映革命领袖、革命家、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等人物事迹、故事;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奋斗历程和重要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反映不同历史时期革命传统的文学作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经典诗歌。一至六年级统编教材已经使用,在这里时间关系,提到的一些载体和主要形式,就不再一一举具体的篇目和活动内容了。老师们可以对照着教材来学习领会,也可以写一写这方面的文章发表。
图片

下面讲一讲呈现方式,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它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至三年级教材以选编单篇课文为主要形式,二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选遍了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在编排上仍然以单篇课文学习为主,四年级到五年级上册在前三个年级呈现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革命文化选篇在单元课文中的分量;从五年级下次开始,以革命文化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呈现单元内容,增强了单元内容的整体性、关联性。编排了“初识鲁迅单元”,安排了“奋斗的历程”革命文化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在“阅读链接”和“快乐读书吧”等栏目中,推荐红色经典作品的阅读,这是革命文化内容主题的呈现方式。



3.主要特点


图片

第三个方面的要讲的是主要特点,革命文化内容的四个领域在各个年段,政党所占比都最高,占了所有革命文化题材选篇的近一半。统编教材革命文化内容,随着年级升高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加。这也表明,到了高年段,教材所选课文重点放在“人与社会”这一主题上,旨在将学生的视角从小我扩展到大我,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国家意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基本认识


图片

那第四个方面就讲一讲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内容的一个基本认识。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还要体现育人过程。教材编者意图、课文传达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思想都在影响、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准确把握语文教育教学目标,把理想信念,品德修养,渗透到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全过程,需要教师理解与执行教材编排意图,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图片

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寻求教材在语言文字、价值与教学取向之间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以及体现国家意志、学科自身规律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力求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以便更加充分地体现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规律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以上主要从教材的选编概括、载体与呈现方式、主要特点、基本认识4个方面,与老师们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把握、执行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






三、革命文化内容教学提示



今天讲的第三个方面是革命文化内容教学提示,也是今天所讲的三个方面内容的一个重点。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结合第四届课例推荐与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主题,来与老师们一起交流自己的看法,主要结合了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人民服务综合性学习活动“奋斗的历程”,与老师们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1.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


这次活动,我们提出了几点教学的要求和建议。第一点就是希望这一次的课例推荐能够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观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拔高要求,不搞形式化说教。
图片

也许有的老师要问语文教学怎么开展价值观教育?在这里我们先来看一段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的一段话。
图片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不这样是不对的,可是办法必须是领着学生好好的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组织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字、词、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从而丰富他的语言技能,不这样是不行的,可是办法必须是这个指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明了文章所讲的知识或道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一种字、词、句、篇的运用。”
在这里引用张志公先生的观点,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都读懂,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因为我曾经说过提出了长文短教、难文浅教,其实这两者并没有矛盾,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指的是教学目标要精准定位,讲文本中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的一种教学策略。
今天所讲的主题重点是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关系的实践探索。张志公先生的这段话阐述的是文道统一关系,意思是说离开文抽象笼统的讲大道理,或者离开道,孤立的讲字词句篇都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体现出张志公先生倡导的带领着学生在文章中走过来回的主张。张志公先生一个经典的一段话,就是带学生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
首先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然后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学习理解文章是怎么运用语言表达内容和思想的。去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张志公先生的这一段话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意思,怎样处理好文道统一的关系,怎样学习语言,还要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图片

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读课文,现在很少能够看到有老师舍得花时间领着学生一起好好读读课文。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没有走进学校,朗朗的读书声就远远的从校园里传出来了。张志公先生这段话非常通俗地把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道理说得非常透彻:“办法必须是领着学生好好的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组织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统编教材的选文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可以让学生多读多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获得意义和启发,潜移默化,用不着老师去讲一番大道理。
大家好好想一想,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有没有按照志公先生所讲的办法来开展教学,来体现文道统一的,这是讲的第一个方面的建议。




2.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图片

那本次的课例推荐,第二点建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善于抓住学生在表达和交流时的价值取向进行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认识能够及时加以指正和引导。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教师有意无意地产生价值取向偏差,偏离了对文本内容和价值取向的基本理解,有意或无意的引导学生发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有老师认为小猴子具有敢于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这就是一个价值取向理解上的偏差。讲三年级上册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成“美丽”,这些认识明显不恰当,存在价值取向的偏差。
《小猴子下山》给学生的启示是做事情目标明确、始终如一,《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成“美丽”,不知道是不是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一句话“她曾经看到过许多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有关系。这个小女孩看到的美丽的东西是她的一种幻想,幻想中的美丽,而不是现实中的美丽。现实的生活它是悲惨的,它是凄凉的,它并不是美丽的。
这就需要老师们在解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时候,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不断提高语文功底和文学素养。因为统编教材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注意文学素养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如果这是学生的认识,如果学生存在着比如说小猴子下山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的偏差的时候,需要老师给予引导,这是讲的第一种情况。
图片

还有一种价值导向的情况长期存在,就是一课时结束或一篇课文结尾时,总是想要在情感抒发、文本主旨提升等方面,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主人公发表感想或转变角色说感言。教学目标的价值导向不明确,缺少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学生容易说假话,说空话。
这是第二种价值导向的一个情况的长期存在,但是一些老师喜欢这么做,特别是一些老师在上公开课、展示课的时候,好像没有一个情感的抒发,没有一个让学生发表感言的这样一个环节,总是感觉到这篇课文还没有上完,一节课还没有上结束。
比如说有位老师在教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老师就要求学生:请对这样环境中工作的母亲说句话吧。那么下面就是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预设:
图片

“我非常心疼、震惊、愧疚、感动……;妈妈,我知道咱家很穷,知道您日复一日辛苦地工作。没想到,您竟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这是老师的预设。现在的小学生非常聪明,非常了解老师的心思,知道我们语文老师想要什么就会说什么。对文章中的主人公发表这样的感言,属于典型的脱离学生实际,说空话、说套话。从这位老师的教学预设来看,追求的价值是课堂气氛好看,容易煽情。
这次观摩活动的主题,本来是想从价值导向这个角度切入的,就是想解决一下教学中价值导向的问题,又担心互动的主题不太明确,后来调整为现在的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实践这个主题,但是价值导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加强研究,也希望通过这一次的课例推荐展示交流活动,能在这个方面有所改变。
这就要求老师们在理解把握教材、实施教学时,要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前面讲到课程方案的时候,也提了出来。要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的具体要求和步骤,增强教学方法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图片

教学中,不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暗示,口里说的、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样;要尽可能减少那种讲读课文之后就“受到什么教育、受到什么启发”等生硬、空洞的教学模式;摈弃在讲课结束时让学生讲几句口号式的形式主义的教学。
刚才讲的《慈母情深》,让学生转换角色发表感言,就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空洞的、让孩子说假话的一种煽情式的教学。




3.图文、音像等资料的选择与利用


图片

第三点教学经验是图文印象等资料的选择与利用,要紧密结合教材和教学内容,聚焦语言学习,有利于引领学生体验感悟、主动发现和思考,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下面结合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与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体会。《为人民服务》是著名的老三篇之一,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知道老三篇指的是什么,其他两篇我们每个人在中学时代应该都学习过的,也就是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加上《为人民服务》,这就是著名的老三篇。这三篇文章在统编语文教材中仍然选用了。《为人民服务》是小学阶段语文教材选编的不可多得的议论文。作者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论点,从5个方面用论据进行论证,逻辑紧密,句子之间连贯,一气呵成,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这篇文章很好背,虽然只要求背诵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但是值得让学生把全文背诵下来。
下面从两个方面继续说说《为人民服务》的教学。第一是吃透文本内容,二是注重联系实际。
图片

先讲讲吃透文本内容。读懂、吃透文本内容,准确把握作者思路,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前提。用张志公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我们老师在思想教育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从语言文字出发,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来进行思想教育。我们在研读课文、读懂读透课文内容这方面,重视得不够,功夫下得还不够到位。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道统一之切实做到,我以为首要是教师之透彻理解课文。”透彻理解课文就是读透课文内容,不仅是思想内容,还有一个语言的中心,语言的特色,语言的表达的方法。为人民服务,谁为人民服务?准确把握作者思路,要不要跟学生讲论点、论据、论证等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这些问题都要引起老师们来思考。
图片

这篇文章一共五个自然段,中心思想是:我们这个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第1自然段明确“我们党及其领导的这个队伍”的宗旨。宗旨是什么,也就是全文所要表达的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2自然段论述了“死”的两种不同意义:肯定了张思德死的意义,他的死的价值。第3自然段论述了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就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对待批评。第4自然段论述了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解放全民族,这是这篇议论文的重点。为了人民服务的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解放全民族。第5自然段论述了开追悼会的意义。就是如何对待我们的队伍里死去的同志。
图片

这5个自然段有一对词语,是什么?就是“我们”和“人民”,这两者有着紧密的内在的联系,“人民”不言而喻,“我们”是谁?“我们这个队伍”是谁?那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找去发现。文章的第一句就明确指出是“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这是全文的出发点。“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表明了“我们队伍”的性质,性质是什么——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一个课题,就是为人民服务,指出“我们”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刚才说了“我们”是谁,“我们这个队伍”是谁,“我们”与“人民”之间这是全文展开论述的根基。
这篇文章实际上讲的是人活着为了什么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极好的材料。要在掌握文本中心思想之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去读,把课文读懂了,读透了,加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能明确作者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图片

小学阶段一般不讲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其他文体的知识也不一一去讲。要有文体意识,我们讲的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童话,我们要有这个意识,每一个文体它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我们要不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讲文体基础上,但是对课文的表达思路还是需要有基本的了解。我们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讲解的时候,一定要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作者的思路也就是作者怎么想的来讲内容,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这是叶圣陶先生讲的,就是我们的讲解的时候,一定要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也是跟张志公先生的他们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从文章中走一个来回。
图片

那么第二个方面就要注重联系思想实际,这个思想实际应该是学生的思想实际,要接触学生的真实思想,找到他们同作者的思想感情相通之处,能产生共鸣。
十几年前,浙江衢州教研室对人教版课标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六年级学生对《为人民服务》课文的喜欢率,居该册第四位,就是六年级下册20多篇课文,学生喜欢的《为人民服务》是第四位,那么引发学生喜欢,引发学生产生共鸣,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学生说我很喜欢毛主席,我也特别喜欢读这篇富有鼓动性、富有人格魅力的文章;二是有名言名句;三是有感召力;四是明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
就六年级学生对《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理解,因为他们要喜欢,为什么要喜欢?他从4个方面从调查问卷看都出来了,那么实际上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往往喜欢的程度要比一般的一些课文还要高。比如说我们前面刚刚谈到,我们前面4月份在11个省市区做调查问卷,一年级学生喜欢《吃水不忘挖井人》达到了81.38%,占据了一年级下册所有课文的首位。所有的学生喜欢《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占到了首位。
那么二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叫《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它的喜欢率达到了70.9%,所以我们老师们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时候我们老师的认识和学生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
图片

《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讲说的是一个大道理,教学时尽可能联系学生实际,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比如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可以联系学生学过的课文中的英雄人物,比如说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雷锋,他们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领袖英雄人物形象是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象征,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课文中的领袖、榜样力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图片

有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比较喜欢运用图文、音像等资料而不在吃透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表达思路上下功夫,也不在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上下功夫。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我们要选择与利用图文、音像等课程资源时,一定要清楚为什么要用这个资源。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仅仅说我们学《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其他的课文也一样,如果不用这个资源行不行?如果不用也行,我觉得还是不用比较好,因为课堂上只有很宝贵的40分钟,我们不要浪费每一分钟。
我个人认为教学《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就没有必要,前面张志公先生也提了,要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叶老也说了,我们读懂读透文章是我们老师的基础,要了解语言的特点和表达的思路,而在这上面下功夫。
第四届观摩活动可以推荐,媒体运用的有效性、合理性,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我们在开展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的时候,我们用到的媒体是不是进行语言学习的特点,是不是为语言服务的,是不是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这是它的有效性、合理性,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我们在推荐课例的时候,要关注到、认识到这个问题。
下面举一个老师的教学片段,这是上一次第三届观摩活动,一位老师在教《为人民服务》的一个课例。
图片

首先出示电视剧《潜伏》视频资料,感受死的意义带给革命者精神鼓舞和力量。这是老师出的一个教学的设计的环节。出示电视剧潜伏的视频资料。第二个出示的是一段话:“在那个战火纷飞,流血牺牲的年代,无数的革命者他们失去过战友,失去过朋友,甚至是失去过爱人,他的爱人左蓝同志牺牲了,但是他潜伏在敌人内部,所以连悲伤都不能表现出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安慰和鼓励自己。”这是老师屏幕出示的一段话,文字不仅有温度,更有无穷的力量,齐读这段话,这是教学要求。
我们老师再思考一下这样的一段话和教学要求。电视剧《潜伏》是文学作品。作家创造出来的,虽然说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主人公它是虚构的。它不是纪实的作品。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安慰和鼓励自己。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写的是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就是张思德,把这个两者联系起来,我个人认为实在是太牵强了。老师这么说,学生会怎么想?学生还真以为是用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鼓励他的,鼓励自己的,很容易造成学生认知的偏差。语言的温度,语言的力量是抽象的,只有读懂了并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他能感受到。我想老是出示这么一段话,跟课文比起来谁有温度?谁有高度?谁有力量?我想毛主席的语言,毛主席的文字的温度和力量,应该比这位老师提供的这段话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我们前面也谈到这篇文章《为人民服务》很值得去我们背诵,我们应该把时间把精力用在引导学生好好的读读《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读老师自己编写的这一段话。
不重视读课文。前面也谈到不重视在课文的阅读上理解上,下功夫不到位,不重视读课文,不重视课本资源能力。
其实很多老师说统编教材真是图文并茂,老师、学生拿到统编教材爱不释手,但是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并不重视课本资源的运用,喜欢把课文内容转换成PPT,学生不拿着课本朗读课文,看着视频朗读,有时候视频中的文字有很多错误,因为老师把课文内容转化成PPT以后,他没有好好地校对,这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这个问题也比较普遍,所以老师也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和教学的负担。那么学生读课文读某一段话,直接拿起来多好。我们在看看这位老师又怎么拓展延伸:
图片

出示3:“郭永怀:去北京汇报工作,在路上,飞机失事,在生命最后一刻,与随行人员把绝密的公文包紧紧抱在胸前。出示这么样一个视频。然后老师说了:1000多年前南宋文天祥宁死不屈……董存瑞毅然举起炸药包,迸发出这样的愿望……这位老师出了一大串的省略号,列举了这一串的事例。
我在准备讲稿的时候,特意请了辽宁省教研员崔凤歧老师帮助做了一个调研。在这里就这个机会先感谢辽宁省参与调研的各地市的教研员和老师们。辽宁省有14个地市,每个地市选了三所小学,一共调查了31所小学六年级学生有没有观看电视剧《潜伏》,结果有13所小学5%以下的学生看过,只有5%以下。31所小学,有13所学校,5%以下的学生看过《潜伏》,还有一所学校,100多位学生没有一个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
我们来想一想,这位老师用大多数学生陌生的电视剧《潜伏》视频资料,费了很多的力气。到底能不能起到什么样的、怎样的教育效果?教学中用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事例,他们缺少真实的体验,无法转换角色进行情感上的联系与沟通。他没有这种生活的感受。如果课堂上真的想用视频资料,可以用主人公张思德的视频资料,也比电视剧《潜伏》的教学效果要好。因为很多的媒体都有关于张思德的视频资料,网上也有许多,可以找得到的。
图片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注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重视实效性和可接受性,超越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是收不到教育效果的。在如何对待生死、对待批评、对待同志、对待困难等问题上,可以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中,找出一些学生能够理解、能感受到的事例,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所讲述的道理。《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的道理不要拓展得深,太多,道理大致懂了就可以。
因为前面讲的它是一个人生观教育的极好的、对待生死教观教育的很好的材料,我们不要拓展的太深太多。这位老师值得肯定的是能联系武汉疫情爆发医护人员临危受命的例子,这个例子学生有亲身的感受,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例举武汉的例子,远不如联系学生身边抗击新冠疫情的好人好事。因为每个学生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以来,他们有亲身的感受,去年底就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我想对您说》,我在一些省市做过一次调研,发现五年级学生对身边的好人好事是有深切体会的,特别是全民抗击新冠疫情这件事,每个人都有很深刻的体会。
图片

我们一直倡导语文老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的已知出发,从兴趣出发,从生活入手。归根结底还是教学观念的问题。
关于为对《为人民服务》文本理解与教学提示,仅供老师们参考,不当之处也敬请老师们批评。
下面谈谈为什么在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编排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之前,我请教研员和老师写一写对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的理解与教学体会,想发表在小学语文杂志上,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参考,但是看了稿之后感觉不是太理想,没有刊用,原因是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编排意图把握的不太准确。感觉语文课与道德与法治课好像没有区分开的,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分享一下教材为什么编排这次综合性学习,编排意图是什么。
图片

这次综合性学习编排,旨在全面落实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培养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同时强调要“推进综合学习。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就是知识学习怎么跟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它的育人价值。这个前面也谈到了,此次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刚才也谈到课程方案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整合,一个是融合。之前我在统编教材培训会上也谈到过统编教材的课程观叫融合课程观。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跟老师们分享教材为什么要编排“奋斗的历程”综合性学习活动。
图片

一是考虑到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六年的语文学习生活,获得了语文关键能力,具备了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基础。因为我们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二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依托具体的情境任务,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全面提升“语言运用”核心素养。三是进一步强化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课程方案也提出了“注重对价值体认与践行、知识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表现的考查。”
图片

这次综合性学习是对小学阶段学生语文学业水平的一次检测,促进语文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推动语文评价方法的创新。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的“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
前面也反复强调统编语文教材与课程方案,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理念精神是相融相通的,我们编排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一个创新评价方式方法,这是其中的一种。另外还是一个小学阶段学习水平的一些检测。我们除了前面三个方面考虑以外,综合性学习要求制作小诗集,就是在落实课程方案提出的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因为课程方案强调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要创新评价方式方法,交流阅读感受、交流诗词感受和体会,落实课程方案提出的口头报告,这样一种综合运用的方式,是对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表现方式的考察。
老师们可以想一想,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阅读材料,能不能用做检测小学阶段阅读方法和能力综合运用的阅读短文材料,有没有这样做过,就做一个检测的材料。就是我们出阅读理解测试题时,经常要用一些阅读的短文,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成这样,我觉得完全可以。它体现的是评价方法的改革,这也是我今天多次强调的统编教材与课程方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实际上是吻合的。
此外还有一种考虑,就是加强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做好平稳过渡。课程方案也强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图片

我们讲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初中和高中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低龄段的衔接。衔接这个词在课程方案里面多次出现。
这以上从4个方面介绍了统编教材编排之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意图。不知道老师是不是有这样的理解,用4个方面。那么在教学“奋斗的历程”之前,有两项工作需要老师们来完成。我们开展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哪两项工作?
图片

研究《道德与法治》五年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内容安排、呈现方式与学习目标要求。目的是了解学情,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对“奋斗的历程”中的相关内容已了解多少;道法课的老师做了什么,明确语文学科该做些什么。第二,研究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单元的编排体例,了解以任务驱动设计实践活动的特点,增强小学、初中教材衔接的意识。
也就是说我们老师在学习安排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之前,这两项工作一定要做好。其实我在统编教材培训会上也反复强调,我们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熟悉全套的小学语文教材,还要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主要内容和呈现方式。我们老师可以看一看初中的语文教材,那么从编排体例、呈现方式和学习目标要求和阅读材料来说,我们六年级下册“奋斗的历程”和初中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是非常相似的。
图片

那么我们想问一问,我们在座的老师在教学开展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有没有人认真研究过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那么前面我们谈到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的时候,提出了三个关键的词语,哪三个关键词语?主题、项目、任务。那么这一次革命文化的主题和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一致的,道德的法治的主题是“百年追梦,复兴中华”。
老师们可以看一看,也建议老师们,在没有教这个单元的时候,或者是明天我们就拿着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看一看,他们的教材的内容的安排,在目标要呈现方式上我们有什么可以学习的。
图片

这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从第九课开始,就像中国有了共产党,教材安排党领导下的革命世界,建立新中国一直到新时代的内容啊,语文教材以不同文体,比如小说、散文、诗歌等选篇,开展的是语文实践活动,前面谈到语文教材的项目的时候,语文教材的项目有两大组成,一个是选文或者讲选篇,一个就是听说读写活动。我们语文开展的听说读写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语文学科,该做的是对小学阶段获得的阅读与表达方法的交流总结,语文关键能力的迁移运用。
图片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语文教学有“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习作的训练。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落实课程方案提出的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还要落实课程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关键能力的迁移运用。教材创始了三个活动情境,阅读交流情境、合作编诗集情境、表达情境,安排了三个语文学习任务。
下面谈谈任务,这个任务就是语文学科该做的事。
图片

任务,指的是语文学习的目标指向。那么我们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学习的目标指向哪些方面?一个是掌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第二,制作小诗集,第三,用记叙、写信、写日记、创作诗歌等不同方式表达心愿;第四,综合运用与分享小学阶段获得的语文关键能力。关键的问题是分享什么?我们就要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要想清楚,我们语文学科分享的是什么。我们分享的就是阅读的方法,分享的是利用这些方法获得的情感体验,两者缺一不可。
很多老师把关注点都放在分享获得的情感体验,而我们要求分享阅读方法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情感体验,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来看,与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的学习任务是有机联系的,是统一的,就是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后面的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任务是有机联系的,是统一的。比如说体会人物的品质,查阅相关资料,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心愿,这都是单元语文要素提出的学习任务。而这些任务在后面的综合性学习里面,它是一个综合运用。开展此次活动,语文老师地要牢牢的抓住阅读习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语言学习中的问题,这三个方面要牢牢地抓住。
选择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正是全面落实此次课程方案提出的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也就是开始提到的此次课程修订指导思想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也是今天我讲的时候反复强调的一个指导思想。
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的方式与途径,需要运用的知识、方法与能力等,都是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过已经掌握的,比如说小组开展活动的要求,如组建互动小组、讨论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具体开展活动计划等等。我们在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都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查找收集资料、制作诗歌集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
图片

三年级下册制订一个简单的活动计划,五年级下册要求堂握活动计划的具体步骤和要求。有关查找、搜集资料的要求,从三年级下册开始安排,贯穿在之后每一册教材中,并将学习收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明了资料对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情感的作用等,作为单元语文要素,突出其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堂握了制作诗集的基本要求,如收集诗歌的途径、如何分类整理,合作编诗集时如何组织分工等。要求教师将调控指导的重点放在丰富摘抄类型,进行分类整理上。
图片

建议老师们开展本次综合性活动,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梳理、交流已知的活动情境。也就是说我们先让学生梳理一下小学阶段掌握了哪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获得了哪些的语文的能力,有这么一个情境让学生去交流回顾梳理。目前这项内容的教学,比较重视材料的搜集,关注思想情感的交流,忽略了这种思想情感是怎么产生的。有了这样情感,要想学生想你怎样获得这种情感,而不是情感是什么?他的获得情感的过程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应该是作为我们这一次活动的一个重点。
下面看一看一位老师在开展这次活动的一个教学实际,我们想一想语文课与道法课教学的区别在哪里?
图片

这是老师的预设:学生1:阅读《毛主席在花山》这篇文章,我深切感受到主席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主席与群众心连心,也让我读懂了“为人民服务”就是主席的心愿,也是所有共产党人的心愿。老师说: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像一根红线贯穿我们党的历史,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这位老师的教学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只关注交流思想情感是什么,把思想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最后得到的结论上,而不重视带领学生经历获得深切感受的过程,其实也是反复强调这种感受是怎么获得的。
又让我想起了张志公先生前面说的话,就是说怎么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怎么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情感体验应该是结合文章具体的词句、情节或者事例获得的,可以多问问学生这种感受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事实上这位老师预设的师生对话都是客套话,学生一口一声主席,不像是小学生的口头语言,学生这样的语言是不真实的,我们讲六年级学生在跟老师对话的时候一口一声主席。那么看看教材内容是怎么组织呈现的,我们老师们可以看一看这个单元的教材内容。比如说第二项学习任务——制作小诗集,就是在落实课程方案提出的注重对知识运用、问题解决等表现的考察。
图片

我们这一次制作小诗集跟四年级下册不一样的目标是我们注重的是知识综合运用,是运用四年级我们获得的一些知识、获得的一些能力来解决问题一种考察,它是一种解释性的。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掌握了制作诗集的基本要点,那么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怎么制作实际不需要老师再讲再教了,老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考察学生的小诗集做得怎么样,他们做的细节什么是符合要求。
那么前面也谈到开展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让他为学生创下一个梳理交流已知的活动情境。我想这种一个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每一项内容的安排都是在落实语文学习的目标,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统编教材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到的几种阅读方法,只是结合了阅读材料,它是一种举例性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5次提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在阅读方面掌握的关键能力,比如说复述能力,分清文章的主次,把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需要获取信息等等,都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到阅读材料或其他材料的阅读实践中,我们不限于我们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到的几种阅读方法,而这几种阅读方法只是根据阅读材料这样一种举例性质,那么我们老师可以看一看教材每一个泡泡里面都有一些方法引导。
老师们从今天所讲的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统编教材与课程方案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目标要求等方面,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只是一些概念的提法上有所区别。
图片

教材遵循、继承了叶圣陶、张志公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关于听、说、读、写等基本事实、概念,语文老师比较习惯于大众语言,我们老师比较习惯大众语言——“听说读写”这样的说法,好懂,容易理解。现代教育体系下的语文课堂,教材是教与学重要的载体与凭借。认真研究统编教材,用好统编教材,仍然是当前我们需要认真做的工作。
图片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统编语文教材由教育部审定,确保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和时代性。语文教材内容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在统编教材没有修订之前,建议老师们不要轻易改变教材的体系结构,随意调整教材选文顺序,打乱教材的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等,否则将会影响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削弱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
图片

历史上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论争总是比其他学科多,语文教学也最容易受到某种教育思潮的影响。正如吕叔湘先生在20世纪六十年代所说:“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至少已经闹了三十多年了。闹了三十多年还没有很好解决,可见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因素很多,需要好好地调查研究一番。"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稳中求进”,这个问题值得语文界同仁好好研究研究。建议大家多读读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袁微子等语文界前辈的文章、著作,认真学习研究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准确理解、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不断增强“一课一得”的教学观。
图片

最后用叶圣陶先生的四个“不要”结束今天的讲座,语文教学“不要教成政治课者,不要从课文中抽出其政治道理而空讲之也。不要教成文学课者,不要从课文中概括若干文学概念文学术语而空讲之也。”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