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中队列队形训练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抓好队列队形教学,学生的行为习惯就会有明显改观,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有较好提升。
01
创设情境与角色,队列队形学练生活化
1.利用生活场景,为枯燥练习增趣
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现实生活,建构蕴含生动化、趣味化、生活化等意味的学习环境,围绕生活链接、问题探究、体验感受等展开实施,带领学生把枯燥重复的队列队形动作练习带入“趣味盎然”的生活氛围之中,以降低练习难度,提升练习趣味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队列队形基本动作。如,在二年级教学中,教师利用组织开展“农场趣味定向跑”的机会,融入队列队形动作练习。在农场这一特定的真实场地上设置了组队打卡趣味定向跑的情境。教师课前勘察场地,充分掌握农场场地特点,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了队列队形的基本动作。在激趣热身阶段,利用农场的田埂、小树林、池塘的特有地形进行原地踏步、齐步走等练习,依据地形进行走跑交替等。在游戏分组时(红、黄、蓝、绿、橙共5组),将“集合、解散”这一队列动作运用其中,让学生迅速熟悉自己组内成员与自身位置的同时,在运用中加强“集合、解散”动作要领的理解和应用。
2.通过角色扮演,有效达成练习要求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设置多样的情境与场景,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在过程中不对动作提出严苛的要求,但要求学生做出符合角色特点的动作,打破原有的学练束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巩固所学的队列队形基本动作。如,在一年级“我是小小快递员”的游戏中,学生模仿“快递员”从“车上”搬下“货物”(瑜伽砖),反复练习蹲下、起立这一队列动作;通过将“货物”送到客户“家中”,反复练习跑步变便步的队列动作;通过“到家”的场景,练习稍息、立正的队列动作(图1)。
在这样的情境设置和角色扮演中,降低对队形动作要领的严格限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场反应力和完成动作的积极性,有效达到队列队形练习要求。
02
创设“闯关式”游戏,队列队形分层提升
通过队形整齐的集体闯关游戏,将对队形的要求细化于闯关任务之中,利用游戏比赛的竞争性,发挥小团体骨干学生的领导力,促使4~6人的小组的队形整齐化。如,“团结大闯关”团队比赛。每组1张闯关卡(图2),闯关卡正面是各个关卡的名称及玩法:第一关“转转转”,即根据不同方向集合、解散的口令完成相应动作;第二关“梅花桩”,即1路纵队在梅花桩间左右转弯行进,需经过每一个梅花桩;第三关“独木桥”,即学生依次通过独木桥,不从桥上掉落(图3);第四关“走图形”,即按照地面的圆形行走,保持队形。
03
分解优化动作,队列队形降低学习难度
难度在体育教学中,动作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组织队列队形教学时,我们可以适当分解动作降低动作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学习向右转时,常规教学做法是,听到向右———转的动令后,一是两脚同时动,左脚以脚前掌为轴,右脚以脚后跟为轴向右转90度,二是左脚靠右脚。但在练习时会经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同学左右不分,二是左右脚不知道怎么转。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会分解动作以降低难度。在练习时,两步分解成三步:1.右脚跟为轴右转90度。2.左脚前掌为轴右转90度。3.左脚靠右脚,保持立正。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04
突出强化作用,队列队形需要帮助记忆
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协调性较差,许多孩子对左右很难分辨, 因此在一些动作练习上困难重重,缩手缩脚。为了不让学生手忙脚乱, 在他们没有熟练掌握动作之前都会只突出一个方向和一个动作练习。如在转法练习中,在学生学习阶段,尽量不将向左转和向右转穿插进行,而是先让学生确定下右脚和要转的右方,然后体验右脚脚后跟与左脚脚前掌的配合旋转。
这样反复练习向右转,多次强化之后,学生都会较好地掌握动作。熟练之后,我在其他课节再开始练习向左转。最后再将两个动作穿插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一段自由时间“消化”动作,自己喊口令自己做动作。这种练习方式学生积极性高涨,也强化了学习效果。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不管开始多么不协调,动作多么笨拙,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会有进步的一天。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也要学会耐得住性子,了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耐心引导代替简单粗暴,用爱心点亮教育智慧,呵护我们遇见的每一个孩子,让体育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