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探究,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极为常见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更加全面地构建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深度学习。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并未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探究效果浮于表面。所有看似“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学习,都不会是真正的深度学习。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一言堂”现象,小组中较为能干的一到两人为发言焦点,另外的学生或羞于表达或没有思考,从头到尾只是一个“听众”,甚至还是一位游离于课堂的“听众”。而教师也往往会因为过度关注教学设计而忽视学生的交流质量。所以,教师首先要会“倾听”,然后成为一个“助学者”,在交流前,精巧搭建一些交流支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中适时进行点拨,提升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最终能够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愿景。
1.精建倾听支架。
“学会倾听”是深度交流的先决条件,没有倾听,学生的表达就会缺少意义和价值,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会倾听,才能更好地将同伴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结合,引发二次思考,进而将思维推向更深层次。于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3条倾听规则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1)同伴发言时,不插嘴、不打断,听到最后;(2)边听边思考:同伴想法与我意见是否一致,相似的考虑是否补充?不同的考虑是否赞同,并阐明理由;(3)手势表达意见:有补充用拳头示意,有疑问用弯手指示意(如图所示)。
2.巧搭交流支架。
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最为常见的交流组合。为了让交流更深入更有效,老师可以和学生达成共识:(1)组员间按编号逐一发表看法,一个也不落下;(2)每个人讲完之后要给予掌声或者手动点赞;(3)学会句式:“我赞同XXX的看法,我还有补充……”“XXX同学说得很清晰,但是我有不同看法……”“XXX同学,你刚才那句话中,我有个疑问……”通过这样具化的交流支架,促使每个学生动脑、动嘴。如在本课执教过程中,小组合作鉴别自带的食品是否为“三无产品”的过程中,就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小组成员观察过商品信息后已经轮流发言完毕,记录员也已经在学习单上记录下了两条大家的观点,由于大家都没有新的想法,暂时出现了卡顿,交流陷入僵局,但交流时间还很充足。老师观察后,弯腰对学生说:“要不你们再拿出手中的食品包装观察观察,看看有没有新发现?”停顿片刻,小赵同学兴奋地说:“我有新发现,我的牛奶是德国产的,没有小俞说的QS标志,那我的牛奶是不是就是‘三无产品’呢?”这下小伙伴们都把头攒集在一起观察、讨论。不论讨论结果如何,老师给出的适时交流支架,助燃了学生更深入的思维火花。课堂中,教师看似无意的一个引导、追问,其实就是学生合作交流的支架,它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它能提升学生在互动对话中进行综合分析、联系运用等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与讨论中内化知识的同时,让深度交流真正发生。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