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创设活动,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

  发布时间:2023-05-29 08:36 栏目:小学品德其他资料 作者: 魏东曲 点击量:284  

蒙台梭利曾说: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意思就是,“听”不如“看”,“看”不如“做”。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这门注重活动性、体验性的课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活动氛围,设置体验场景,引导自主探究。但是在遴选活动时,必须要紧扣学习目标,能让学生愿意学、乐于学,从而真正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掌握读取包装信息的技能,老师尝试设计不同的体验活动,助推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第一次,是“模拟超市”购物环节,大动干戈地搬来了超市货架,买来各类商品摆满货柜,印好“剡娃纸币”,想让学生在现场购物过程中体会观察包装的重要性,并归纳出观察包装的方法。课堂呈现出学生乐此不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场面真叫一个“热闹非凡”,但是等到归纳交流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仿佛凝固了,课堂上鸦雀无声,举起的手寥寥无几,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

第二次,撤掉学生当堂购物的超市,让学生课前直接带一件自己喜欢的商品,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观察、讨论如何读取包装信息。显然,很多学生开始去观察包装上的信息,组员争先恐后分享自己的见解,小组讨论时有了思维的碰撞,比起前面的“模拟超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提升明显。然而,由于带的商品种类繁多,有食品、药品、文具、玩具……导致在上课过程中难以清晰地归纳不同类别商品的观察方法。

第三次,缩小观察范围,课堂交流就锁定最贴近四年级学生的食品包装,然后根据教材设计了一张学习单,看似简单的微调,却让学生静心细读包装信息,圈划关键信息,组员讨论各抒己见,然后集思广益后,完成小组学习单。全班交流时,顺势归纳出读取食品包装信息的几个关键点: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生产合格标识等。(如图所示)

 

课后,再布置学生用课堂中掌握的探究方法,自己去发现其他类别商品包装的信息读取方法,如:玩具、药品、化妆品等等。

显而易见,第三次的体验活动,是真正围绕目标,指向学生,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去深刻学习知识与技能,将其吃透、学透,并且引导学生将课堂习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的衔接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理念的具体体现。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