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是整个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的教学目标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前提。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拿到课文,就开始思考教学环节,却忽视了教学目标的确定。甚至有年轻教师等课磨得差不多了,才根据已设定的教学环节再来制定所谓“匹配”的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拿来主义”,直接从教学参考书或者名师教案中照搬照抄,缺乏教材解析、学情了解,目标制定有失偏颇。
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想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然而,从原来的《品生》、《品社》到全新的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老教材交替之际,《课程标准》仍然是沿用2011年版的《品生》《品社》课标,客观上对教师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加大了难度。所以,教师必须深度解析教材,深入掌握学情,才能更精准地制定教学目标。
四下《买东西的学问》一课的教材内容,较老教材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有很多不同之处。本课由四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的话题是“学会看包装”,引导学生关注商品包装信息,为选择合适的商品奠定基础;第二板块的话题是“避免购物小麻烦”,引导学生探讨购物中应注意的问题,避免带来纠纷和麻烦;第三板块的话题是“购物讲文明”,从行为规范的角度引导学生爱护商品,尊重营业员,遵守社会秩序,做文明的消费者;第四板块的话题是“维权意识不能少”,引导学生在购物过程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课前调查得知,学生对购物并不陌生,但是独立购物的比例较小,如图所示,89人中,58人没有独立购物体验,23人偶尔有独立购物体验,只有8人是经常有。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消费经验,购物的欲望也很强,但是缺乏独立购物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对于商品的选择比较盲目,容易成为消费中的弱势群体。
通过对教材的深度研读,结合本校学生的真实学情,根据试教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课前购物体验,学习读取包装上的有效信息,掌握辨别“三无产品”、“过期产品”等方法,提升食品质量鉴别能力。2.通过“保存购物凭证”,了解网络购物的知识,争做“维权小卫士”,初步树立购物的维权意识。3.通过“辨一辨”、“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文明购物的好习惯。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教师备课时必须深入研读教材,了解真实学情,以学生思维发展为重要导向,才能准确定位,设计出体现学生思维发展层次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奠定基础。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