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发布时间:2023-05-25 15:53 栏目:中小学心理健康 作者: 周惠芳 点击量:1974  


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句台词让很多人印象深刻: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爱安逸。

胡兰成写在与张爱玲婚书上的一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在动荡年代,许你安稳,再没有更能抚慰爱情的话了。

当下社会,也有一句流行了很久的梗叫做: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带几分调侃,但更是向往。绝大多数国人对“求安稳”的渴望,是一份刻在骨子里的执念。不管赚多少钱,图的就是你有个体制内的工作,安安稳稳地上着班有保障,不用担心有上顿没下顿,这是很多父母对子女的人生期待。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体制内就是最好的工作?除了现实上的考量,求编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让焦虑有安放之处

我们人从一出生开始,就面临各种各样的焦虑,对于脱离了母体的婴儿来说,如何生存下来就是头等大事。婴儿先天对外界的这些被害恐惧,将在照料者的安抚和保护下,逐渐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同时,对环境的危险警觉作为一种焦虑的体验,会终生保留在我们的内部,比如常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愿孩子考上个好大学,摆脱底层”等等。人们每天的生活,无意当中都在规避未知的风险,寻求安全和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

有位农村老大爷的女儿,上了大学,又考上一线城市的公务员。大爷说,那么热的大夏天,她在办公室里舒服地吹吹空调就拿到了钱,这种旱涝保收的事情做梦都不敢想。

我曾经在一家国企做员工访谈的时候,有位女性告诉我,当初父母动用了大量的人际关系把她塞到这里来,就是为了有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以后找个地位更高的伴侣结婚。

稳定能够压倒一切

经历了三年疫情,病毒的凶猛以及收入下降、失业等问题,由内而外再次挑动着我们的焦虑神经,在心理上,相当于袭击了每个人的精神安全基地,从原来“我是安全的,外界是基本可控的”转变为所有一切都即将失控。当危机事件发生,人们的自然反应就是寻求庇护。

这时,工资不减、待遇不变的体制内人员,成为大家集体羡慕的对象,年轻人想进体制的热情更加高涨起来,考公上岸几乎成为信仰了。

恐惧野心

从更加普遍的心理防御角度来说,求安稳是潜意识中对自身攻击性的防御。每个人都是由出生以后那个小小的“野蛮人”开始,带着父母对我们的照顾和爱,逐渐成长为社会化的人,在遵循规则的过程中,努力拿到自己想要的成果。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合理地释放攻击性,或者攻击性的升华。

有些人说不喜欢有野心的人,本质上是害怕自己成为有野心的人,也就是害怕自己的攻击性。正是因为害怕,野心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贬义词来使用,尤其是有些人见不得女性有野心。

在象征层面上,有些人让自己不断更换工作、失业啃老,其实是一种原始的破坏的攻击性在作祟。而另外一些人不断去创造出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他们是将攻击性进行了升华,是一种被推崇认可的“野心”。

人为什么害怕自己的攻击性,不敢充分地活出自己?这里只给一个容易理解的解释,就是不敢背叛父母。比如有的家庭当中,父母两个人一辈子都是老老实实上班的人,当他们的孩子提出毕业后想创业做生意的时候,家里就炸锅了。父母百般阻挠,苦口婆心:“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没有干这个的,怎么就你是那块料了?万一把本钱赔光了怎么办?你最好不要不切实际,赶紧考个公务员,好让我和你妈少操心!”作为子女心里都很清楚,背叛父母的固执,代价很大。因此,在攻击性的原始与升华之间,一大批人选择待在稳定的安全地带;再加上内卷、兼顾工作和休息以及照顾父母的整体现实考虑,考公无疑是不二的选择。当然,这里讨论的是大家求稳定的心理动力,真正进入到体制内工作后,具体情况千差万别。

权力的荣耀

有句成语叫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公务员实质上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但由于多种原因,人们会不自觉把拥有一份体制内工作等同于权力的象征。不少人考公是迫于家庭的压力和父母的要求。因为父母认为,家里有人端国家的饭碗,当属一份无上的荣耀,甚至某些隐形的特权。体制内的工资不高但稳定,五险一金,福利待遇好,退休有保障,请假不扣工资,生孩子不担心被顶岗,生病住院报销比例高于体制外。像我父母的那一代人,如果属于公务员退休,最终还有一笔丧葬费,说句不太中听的,国家真的是管你到死。这些非常现实的实惠,对应在心理上怎么理解呢?

实际这是我们自体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理想化需求。在人格发展中,每个人最基本的有两个方向的需求:一是需要在别人的眼光和反馈中,确认自己是好的。这种需求如果在生命早期被满足的越好,就会内化为自信,成年后就越不容易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

第二个方向的需求,跟理想化有关。就是我们需要在重要的客体身上,体验到一些权力和力量。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有权力和力量的,他们有能力赚到钱,决定家庭如何运转,最重要的是,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他们爱着和保护着的。在家庭以外,这种理想化的需求将通过寻找可靠的组织来实现,这时体制内的工作就在象征层面上成为了我们理想化的父母,在这样稳定的环境中,价值感也油然而生。

体制内外,最终拼的是人心稳定

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人生越往后面走,越能体会到早年稳定的养育关系,对一个人日后的发展起到多么关键的作用。如果宇宙的尽头是考编,那么人生的起始就是得到过父母真正的爱。我们追求外在的稳定,投射的是内在对于稳定关系的渴望。有人说,体制就跟婚姻一样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走进去,而城内的人却想冲出来。

分享两个网友的真实故事

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女孩,完全凭努力用8年的时间在做到了副科的位置,最后还是选择了辞职。当初凭借一颗维稳之心拼进体制,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让她迷失了自我。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开始重新树立了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很渺小,人生短暂,应该尊重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做真正想做的事,顺便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另外一个女孩则很享受体制内的工作,对她来说,踏实的感觉非常重要。当她挨家挨户走访纳税人的时候;当为纳税人答疑解惑的时候;当为了继续提升准备考试,在深夜弄清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当自己的努力看到成果的时候。这些时刻,都让她感觉到是贴着地面,走在坚实土地上的踏实感。这个女孩的讲述最平凡,但最能打动我。因为我深深知道,在自己焦虑不安的时候,做让自己确定的事情,最能增强稳定感。

我还遇到过一些人,他们人已中年,哪怕是基层,也准备在体制内一直工作下去。怎么可能没有困惑彷徨的时刻,但他们以另一种心态诠释了稳定,比如通过学习心理学改善沟通方式,充实岗位的价值感。

归根结底,进体制工作,同样摆脱不了内在的恐慌与不安;于体制外,也可以朝着想要的方向大步前进。终极的解决之道,还在人心。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