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的语言(二)
原初精神创造性
01原初精神创造性定义
原初精神创造性是温尼科特独创的概念。原初精神创造性是一种遗传性倾向,是每个个体都携带着的创造性潜能。母亲在理论性首先喂养的过程中,婴儿逐渐开始了全能幻象——体验需求,创造出满足他的需求的主观性客体。这是一种自发性的姿态,是通过母亲对婴儿的精神喂养被激活的。
02首先理论性喂养的过程
在经典精神分析中,婴儿的生物学需要,比如食欲的满足,是寻求客体的满足。在温尼科特看来,在婴儿的生物学需求(本能需求)被满足之前,首先需要得到照护,照护的是自我关联性需求。
婴儿在出生后首先需要的不是吃东西,而是和乳房、乳头、母亲的皮肤建立关系,接触并沟通上,建立个性化的关系,是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阶段的精神需求与生物学的需求是无法分辨的。这是首先理论性喂养的过程,四个月之内的喂养需要在理论性首先喂养的模式下进行。
理论性喂养指的是婴儿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要与乳房接触和沟通的需求,也就是婴儿要发现并创造乳房,这就是原初精神创造性,也是一种精神喂养,是一种个性化的照护。
03 原初攻击性
温尼科特修改了经典精神分析的本能理论和攻击理论。温尼科特认为婴儿早年的攻击性,实际上是不带意图的、不是蓄意的行为。是婴儿的体验、感受和联结,是活力的象征,这种活力对母亲来说可能是一种消耗。
克莱因认为攻击性是婴儿对母亲的嫉羡,但在克莱因的文本中很难体会到“羡慕”的部分,她的重心更多地是放在了摧毁、破坏、榨干好乳房的客体上,而非嫉羡客体。克莱因认为嫉羡本身是死本能的运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部分,或多或少和死亡冲动的先天秉性有关。
温尼科特曾经问克莱因,一个婴儿为什么会嫉羡乳房呢?如果婴儿对乳房产生嫉羡,只能说明这个乳房没有满足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没能和婴儿产生关联。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接触是对个体的消耗,所以应该是使用的结果,而不是带有攻击和恨的意图。
在婴儿和乳房相接触后,会产生无情性的攻击,这种攻击不是有意而为的,是生命活力的体现,母亲要有在婴儿的攻击下幸存的能力。因为婴儿的本能张力会给母亲制造很多麻烦,也会给母亲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有些母亲在表面上接受了婴儿的攻击,但这种接受是靠母亲压制住自己无意识的恨、无法撤离产生的结果,母亲需要活在自己“好妈妈”的人设中,这是一种不坦诚的接受,虽然此刻妈妈依旧在养育着自己的孩子,但和孩子之间的联结已经切断了。
母亲要有能力觉察到自己的恨,而非压抑愤怒、忍气吞声,要能容受愤怒,在不报复孩子的基础上,把养育这件事坚持下去。因为个体是要通过攻击和摧毁与母亲产生联结的。当母亲幸存下来时,婴儿就会发现,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小牛进家门——牛到家了的,只有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才值得他去爱,才能接下来继续整合,从无情状态往同情状态发展。
04原初精神创造性与自由
母亲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和需求喂养婴儿,要理解、揣摩、识别、认识婴儿的需求,满足婴儿原初创造性的需求。母亲要帮助婴儿发现和创造乳房,实际上是帮助婴儿建立关联。在温尼科特看来纯粹生物学需求的满足不仅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灾难。被如此养育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有社会成就,但他无法感受到自己,无法得到精神上的自由,更无法做到真正的忠诚。
原初精神创造性是在全能幻象体验中所感受到的,如果母亲能满足婴儿的全能幻象体验,婴儿就会变成无所不能的神,这是信任感、安全感以及自信心等情绪能力的基础。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出生后首先是要满足快乐原则,温尼科特认为,婴儿出生后首先要被满足的是照护需求,要得到的是母亲帮助他创造出、且允许他创造的环境。而对于生物学的需求来说,婴儿在刚出生时,从母亲体内得到的营养和能量至少可以维持2-3个小时,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让母亲满足孩子的自我关联性需求,以及为其提供允许创造的环境。如抚摸婴儿,将乳头靠近婴儿的嘴边,令其能寻找的乳头,含住乳头等等。只有在其生命早期,养育者按照婴儿自己的节律照护,婴儿才会有创造性,一旦养育者的需求和规则侵入了养育过程,婴儿就要去适应母亲,自身的节律和自由就消失了。这也是以后进入社会人际关系和处理问题的基础,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要面对某些问题,最大的规矩就是个体自身的原生规律,而不是外界强加给他的规则。
精神病人恰恰是非常不自由的,他是在用冲动表达他的需求,这是失去自由后的一种紊乱和混乱状态,最严重的是那些连挣扎都不会的人,逆来顺受,无论外界信息对错与否,只管频频点头,连连称是的人。病理性假自体的人是非常自律的人,但这些人的自律是被要求的,是伪自律,不仅具有强迫性,还有僵化的特点。
05原初精神创造性与母亲养育方式
在饥饿本能冲动的推动下,婴儿产生发现乳房的需求,他需要母亲的帮助,提供他所需要的乳房。母亲能提供婴儿需要乳房是建立在理解婴儿的基础上,理解是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认同是建立在具有来自本能的、强烈的、喂养婴儿意愿的基础上,也就是原初母性贯注,原初母性贯注的质量也是因人而异的。婴儿与母亲的第一次接触应该是邂逅的,能够满足婴儿全能幻象体验的。
06镜映
我看到ta的时候,ta恰好也在看着我,我便开始存在了。这是温尼科特理论中的镜映和经典精神分析的镜映完全不同的地方。温尼科特的镜映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而非节制的、中立的、像一面镜子。既便到了之后的发展阶段,需要做到节制和中立,也是一个鲜活的存在。
如果个体在早年发展中没有被人看到过,长大之后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也不会有生活的目标和自由自在的情感。镜映的过程是个体从感觉发展到统觉,再到知觉的过程,是个体认识世界的过程。咨询师、养育者想要呈现什么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到来访者或者孩子当下可以接受的程度,在不正确的条件下呈现出来的东西,或是以个体没有办法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具有创伤性。
文章附件:温尼科特的语言二.docx
value 文件格式:docx文件大小:14317
下载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