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的语言一

  发布时间:2022-11-30 15:02 栏目:中小学心理健康 作者: 周惠芳 点击量:1338  

温尼科特的语言

正如温尼科特所强调的,“来到了创造性世界,创造了这个世界;你创造出来的东西只对你有意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终的赞美是被发现和被使用”(D.W.Winnicott,1968)。

个体自出生后,需要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而非生活在别人为他创造出来的世界里。只有婴儿创造出来的东西对他才有意义,别人创造出来的,抑或是别人强加给他的,对他的人格发展都是没有意义的,终将为别人而活。

家长及教师作为孩子成长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创造的条件,创造出能发现人、理解人的环境,包括关系的建立。婴儿只有在生命早期被看见的、通过使用环境创造出世界之后,其生命才是有意义的,以后才能被使用、才能为他人、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01对于情绪性因素的关注

《关于儿童期障碍的临床注释》(1931a)是温尼科特出版的第一本图书,这时是他做儿科医生的第七年,与此同时,他还在伦敦的精神分析学院进行精神分析师的培训,接受James Strachey的精神分析。从书中的序言“我对弗洛伊德教授有点不诚实,我对不断增加的喜欢研究情绪性因素的能力心存感激”表明,温尼科特在成为精神分析候选人之时,已经对情绪开始产生兴趣,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关系中。弗洛伊德所关注的是心智机制,克莱因与弗洛伊德在性情更偏向理性,温尼科特则更为感性,这也对温尼科特理论的产生有重大影响。

在该书的前言中,温尼科特对关系的关注扩展至学校、医生、心理咨询等与个体有直接关系的环境中,并将其称之为专业形式的关系。温尼科特非常强调在关系中的沟通、沟通中的情绪,特别是在生命早期的沟通和情绪。而弗洛伊德和克莱因强调的心智和性欲,在温尼科特看来这是以后人格发展的任务。

02人性是温尼科特构建理论模型的参照框架。

尽管温尼科特在接受克莱因督导时受到很大启发,克莱因的理论尽管对经典精神分析有了极大的拓展和发展,但其参照框架依旧是性欲和心智的发展。而温尼科特认为,对于研究人格发展而言,首当其冲地应当将关注点放在人性上,而非性欲。人性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早的环境条件是母亲,个体的情绪发展始终要在关系中进行、依靠他人,温尼科特强调“从来就没有婴儿这么回事”,婴儿早期关系的质量是个体情绪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温尼科特说

母亲要有两种能力,一种是生物学喂养的能力,还一个是情绪性喂养的能力,只有两者相结合,个体才能将自然本性和遗传倾向在生活中实现。温尼科特说,婴儿的安康状态取决于母亲对婴儿的感觉。母亲对婴儿的应该是适应性的,而不是报复性的或是控制性的。

03自体感  

自体感是温尼科特工作模型的核心概念,是之后所有概念的本质。温尼科特始终强调以自体为中心的发展。温尼科特认为人类的精神-躯体关系是一种感受,自体的形成过程是自体感不断被夯实的过程。温尼科特的理论也可以被理解为自体形成及构建的理论。这与科胡特的自体理论不同,科胡特的自体更多的是指心智方面的自我价值感、自体价值感和自信自尊。后现代自体心理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是心智层面的精神分析。

温尼科特的自体感指的是精神-躯体伴侣关系,是精神-躯体性自体,是完整自体的感念。这一理论所包含的问题有自体是如何构建的?自体是如何存在的?以及自体的内容是什么?这不仅有自尊、自我价值等方面,还包含了存在感、情绪、心智,以及躯体的诸感受,是完整的、独立的自体体验的感觉。

自体感最早开始于首先理论性喂养,构建于生命存在开始的时候,大概到了3-4个月时,核心自体开始出现,到了6个月左右,自体的核心框架——主体单元(unit)开始形成,一直到12个月左右,统整自体身份形成,尽管在12个月左右个体的统整自体身份开始形成,但巩固和丰富却需要用一生的时间。

自体感中最重要的两个基础是原初精神创造性和自发性的冲动体验,这也是构成真自体的要素。在早期发展阶段,如果环境不能担负起全部责任,那么自体的发展就会被打断,真自体就处在被湮灭的状态,这时婴儿就会用各种方式进行防御,构建出假自体以保护真自体。假自体是为了保护真自体而出现的,是真自体发展和存在的连续性被打断之后出现的。

这也是温尼科特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的不同之处。经典精神分析认为自体首先已经存在了,而温尼科特则认为环境失败后就自体就无法被建立,也无法感觉到存在,也就是没有了自体感。

假自体具有迷惑性,来访者在咨询室多以假自体与咨询师进行互动,如果咨询师没有看出来访者痛苦的根源是在真自体被打断的位置,那就会持续与来访者的假自体进行工作,形成了共谋。无论咨访关系建立的是否融洽,但咨询始终无法有实质性的改变,咨询也难以结束。

一位先后做精神分析和温尼科特精神分析的来访者的分享,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与假自体工作有所理解——来访者表示,之前做精神分析时,每次结束咨询感觉都很好,特别有力气,也处理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但在结束咨询后,直到下次咨询前不会想起和咨询师进行的咨询,就像加了油之后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而进行温尼科特精神分析后,感觉走出咨询室后的感觉是沉重的,在下一次咨询前有时会想着上一次的或某一次的咨询。

可能对于精神分析范式转变的感受每个来访者都是不同的。笔者的咨询师也是温尼科特范式的咨询师,咨询时候会有在下次咨询之前想着某一段咨询的状况,就像是咨询师住进了自己的心里,但结束咨询并没有沉重的感觉,尽管有时觉得很丧,但很欣喜,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从高中开始就从西单图书大厦背回一本《变态心理学》如获至宝,当时买来就高兴,几乎不看,尽管非常喜欢心理学,但始终未曾学习过心理学。当遇到温尼科特咨询师后,明白了,在等ta。笔者并不觉得和真自体工作是痛苦的,但确实是尴尬的,直面自己的人生,直面经过岁月累积自己都把自己骗的妥妥的,以为是真的东西。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