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策略

  发布时间:2022-11-30 14:50 栏目:小学语文 作者: 葛霞钗 点击量:1235  



 

一、在思辨性阅读中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1.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基本规律深化文本解读

 

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以及论述类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文本具有思辨性,有利于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其中也可以借助辩证思维解读文本,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父亲、树林和鸟》课后思考题一设问: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思考题二中列出一组句子,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作出判断并解说理由,这组句子中有一句为父亲曾经是个猎人。这两个思考题都具有思辨色彩,其中也提供了发展辩证思维的契机,需要有智慧的语文教师细心体悟并设计教学流程。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丰富的人物形象,领悟文本蕴含的深刻主题,在这一环节设置了学习任务辩一辩,父亲是不是猎人,依次探究三个问题:找一找,父亲好像是猎人;读一读,父亲不是猎人;写一写,父亲究竟像什么。前两个问题是对立的,第一问父亲好像是猎人这一说法,比教材中父亲曾经是个猎人的说法更为妥帖,同时,与父亲不是猎人构成对比。第三问父亲究竟像什么,是在对立思考基础上寻找统一性。课堂上学生从两个层面作答:第一个层面,从人物身份或个性回答,如父亲像鸟类专家、科学家、诗人等;第二个层面,用具体事物打比方回答,学生把父亲比喻成一棵树。两个层面的回答不仅加深对父亲形象的理解,也结合标题将父亲”“树林”“三者融合起来思考文本的主旨,父亲爱鸟,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

 

辩证思维不仅需要从文本中寻找对立的表达内容或表达形式进行思辨,还要善于从统一的角度进行整体性思考,这样才能全面把握人物形象、情感基调以及主旨意蕴。如《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牛和鹅》等课文,既要从事物两者的不同面进行对比思辨,也要从事物之间的统一性联系起来思考。显然,这需要教师深度解读文本,同时根据文体特点以及文本个性,选取适宜的思辨性话题开展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在思辨性阅读中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2.思辨性阅读过程中的辩证思维需要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

 

思辨性阅读中的理性思维主要指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其中辩证思维往往与逻辑思维协同进行,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与独创性。其中逻辑思维活动包括以下形式:

 

其一,归纳与演绎。归纳是指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归纳和演绎分别处理事物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上述《父亲、树林和鸟》课例中,感知人物以及事物特点采用了归纳法:感知树林,从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等维度进行归纳;感知父亲,从凝神静气的父亲”“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进行归纳;感知,从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进行归纳。最后对父亲猎人”“非猎人以及其他身份的三重探究,体现了演绎思维。

 

其二,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指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父亲、树林和鸟》课例中文本感知环节,分别从树林”“父亲”“三个维度解读其不同的特点,最后总结全文时,将树林”“父亲”“三者综合起来领悟作品主旨,体现了从分析到综合的思维活动过程。

 

其三,具体与抽象。具体是指对事物外在特征的整体把握,抽象是指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或规定。《陶罐与铁罐》一课设置了两道思考题:结合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说说陶罐、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再分角色朗读课文;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两个问题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课后阅读链接补充《北风和太阳》一文,要求学生思考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思考这一问题,需要在把握课文描写事物的寓意中进一步深化理解,这种理性化的具体思维更具思维的张力。

 

3.思辨性阅读过程中辩证思维需要遵循儿童认知水平

 

首先,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儿童认知水平有序推进,不能揠苗助长,一味求深求难,泯灭了儿童的求知欲与思考力。《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古对今》等一年级下学期课文中蕴含思辨性阅读的因素,也体现了辩证思维的要素,我们需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初步感知内容即可,不宜深挖或过多拓展。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双气泡图、韦恩图、鱼骨图、树形图、括号图等思维工具作为学习支架,展开思辨性阅读。韦恩图可以表示不同事物群组(集合)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比较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陶罐与铁罐》一课采用韦恩图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这样学生可以从两种罐子的材质、胸怀以及结局进行辩证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理性思考。

 

image 

 

再次,辩证思维等理性思维需要与感性思维同步进行,思辨性阅读也需要建立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活动的基础上,这也是由儿童思维主要特点决定的。在特定情境中,多种思维都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很少只集中注意某一方面的思维。既然学习经验必须给学生练习这几种思维的机会,重要的就是要有能激发这种行为的情境。《父亲、树林和鸟》课例中感知环节,对树林”“父亲”“等特点把握,主要运用了形象思维,文本细读环节,聚焦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情,主要运用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由此展开的思辨性阅读中的辩证思维活动才有可能活跃起来。

 

二、在思辨性表达中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依赖于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是一种熟练的、负责任的思考,并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判断力。批判性思考者能够使用相关证据、准则和明确的标准,找出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下面以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辩论专题教学为例,探究思辨性表达过程中辩证思维的培养策略。

 

1.在真实情境中设置具有思辨色彩的表达话题

 

口语交际辩论专题设置了以下话题:

 

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练字

 

不可以说谎/可以讲善意的谎言

 

人们通过竞争/合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现代信息交流方式会/不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辩论赛需要设置正方与反方的话题,因此双方辩题必然是针锋相对的,双方对手不仅需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理,也要驳斥对方,这样也为辩证思维提供了契机。具有思辨性的话题还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关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也可以捕捉时事热点设置话题,但要注意符合相应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2.通过独立思考以及合作学习不断历练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需要采纳对立的观点,相互展开讨论,进而生成逆向的思维,这些思维促成了自由、自律的思维,同时,通过同他人的交互作用,可能生成合理性思维。辩论赛提供了充满竞争意味的场域,也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舞台。辩论赛展开阶段,双方选手需要临场根据各自角色分工以及比赛流程,在立论、驳论、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等环节中展开辩论,更要体现团队的协作精神与集体智慧。

image 

 

思辨性表达还需要每一个个体能够独立思考,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辩论赛中,各位辩手需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摆事实、讲道理,同时还要善于倾听队友以及对方辩手的观点与论据,梳理其中的正确言论以及存在矛盾、漏洞的言论,及时发表立论与驳论。

 

3.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推进思维品质的深化

 

书面表达可以将思维条理化、深刻化,口语表达建立在书面表达基础上,会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辩论赛准备阶段需要根据辩题以及辩手角色分工,撰写不同的答辩词,其间需要根据辩题选择材料,不仅需要搜集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还要搜集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选择的材料有事实论据,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每位选手还要将梳理的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形成书面讲稿,这样才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三、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融合中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1.在思辨性阅读过程中渗透表达训练,发展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语文情境中的高阶思维活动不是简单的思维体操学习,而是指向于语言理解与应用的实践活动,应该是学习语言、关于语言的学习以及通过语言来学习的思维活动。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内容中叙述了鲁滨逊到了荒岛上从坏处”“好处两方面列表陈述自己处境。显然此处情节中包含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在阅读时可以逐条梳理,从而理解鲁滨逊身处绝境时如何将沮丧的心情转为心平气和,并从中悟出人生哲理:这场世界上困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安慰自己。在理解文本主题的基础上,可以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完成课后思考题:最近你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像鲁滨逊一样把坏处与好处列出来,再说说这样做对你是否有帮助。这样,学生不仅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也在与自我对话,同时学习小说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理解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领悟生活哲理,在进行辩证思维的同时,深化文本理解,提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2.在思辨性表达过程中渗透阅读训练,发展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思辨性表达除了口语交际之外,还有书面表达练习。思辨性写作需要融入理性思维,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可以逐步实施。我们可以将习作专题与单元课文相联系,在思辨读写过程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为家乡的风俗,习作提示中引导学生可以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习惯,也可以记叙自己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同时表达自己对这些风俗习惯的看法。该单元课文选取一组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以及三首有关清明、中秋节等内容的古诗。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春节以及民间戏曲等写作素材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综合练习。如以春节为习作素材,可以围绕年味的浓与淡”“过年习俗的旧与新等主题进行思辨读写,一方面结合阅读老舍先生笔下老北京的习俗进行探究阅读,寻找其中的浓郁年味与旧时过年习俗,另一方面,学生结合当下信息社会春节习俗的新变化以及年味淡化现象进行思考,这样就能从中体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喜与忧,在写作时能够运用辩证思维,结合时代特征表达自己对家乡风俗的深刻见解。

 

【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系统演化论视域下卓越小学教师创新能力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c/2021/3/1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