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实录与点评

  发布时间:2022-11-30 14:44 栏目:小学语文 作者: 沈佳伟 点击量:3272  

板块一:读一读,感受语言的形象

(一)感受“怎样的树林”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

(生齐读课题:《父亲、树林和鸟》)

师:课文里写了树林,是怎样的树林?读——

生:雾蒙蒙的树林。

师:就像今天的天气,看不清楚,有点神秘。读——

生:雾蒙蒙的树林

师:还是怎样的树林?

生: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师:幽深的、雾蒙蒙的,加上这样的词,让我们能想象出是怎样的树林,再读——

生: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师:树林里还有草木气息,怎样的草木气息?

生:苦苦的草木气息。

师:这种“苦”味道不是鼻子闻到的,而是用舌头品味出来的,用它形容草木气息,就很生动了。读——

生:苦苦的草木气息。

师:苦得怎么样呢?

生: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师:很浓,其他的气息还闻得到吗?

生:闻不到。

师:读——

生: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二)感受“怎样的父亲”

师:课文写了这样一片树林,还写了一位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生: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师:什么是兀立?

生:一动不动,站立、直立。

生:仿佛时间静止了一般。

师:一动不动的,直直站立的父亲。跟一般的父亲不一样了,读——

生: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师:那这个父亲是不是傻呆呆地站着呢?

生:不是的,是凝神静气地站着。

师:他在干什么?

生:在看,在听,在闻。

师:加上这些词,这个父亲的形象就鲜明了,像站在我们眼前一样。

(三)感受“怎样的鸟”

师:课文还写了鸟,鸟在干什么呢?

生:舒畅地呼吸着。

师:你们会呼吸吗?什么叫舒畅地呼吸?

生:很舒服。

师:还怎样地呼吸着?

生:深深地呼吸着。

师:我们也来深深地呼吸,做一做,连起来读。

生: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师:这样的呼吸,说明这是怎样的鸟?

生:自由的、快活的、心情舒畅的。

师:我们来读一只快活的鸟。

生: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四)小结语言特点,尝试运用

师:课文中写了父亲、树林、鸟,但和我们生活中的父亲、树林和鸟不一样,因为课文中加了什么?

生:加了几个形容词和比喻句。

师:更形象了。比如天上挂着月亮,你会怎么说?

生:天上挂着像小船一样弯弯的月亮。

师:更生动了,更形象了。

师:今后我们写事物,就可以加几个形容词,让文章更生动、形象。

板块二: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父亲、树林和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轻声读课文,读好了请坐好。

(二)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1. 梳理第一件事

师:小朋友读书很专注,好。读得懂吗?

生:懂了。

师:课文写的是(板书 : 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  )在这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去干什么?

生 1: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师:他们去干什么?往下看。(老师很有耐心地启发这个同学。)

生 1:去找鸟。

师:把这句话说完整。

生 1: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去树林里找鸟。

师:掌声鼓励一下。有进步。谁还想说。

生 2: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边走过去找鸟。

师:去找鸟,是不是抓鸟?

生 3:不是。

师:那是做什么呢?

生 3:是去听鸟歌唱。

师:掌声!不但要找鸟,还要听鸟歌唱。比刚才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了。

生 4: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的树林边走过,去找小鸟,去听小鸟唱歌。

师:说得很完整。(板书:去听鸟唱歌)

2. 梳理第二件事

师:课文除了写春天的黎明,还写“过了几天”(板书: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 )。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一件什么事?

生:父亲告诉“我”,鸟快活的时候,飞离树枝时会被猎人打中。

师:答得非常准确!黎明时分的鸟容易被猎人打中。(板书:黎明时的鸟容易被打中)

师:(指着板书)现在我们连起来,看看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生借助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师:这两件事是围绕课文的哪句话来写的?拿出笔把它画出来。

生: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师:最重要的是哪三个字?

生:“最喜欢”。

师:请在这三个字下面加点。(板书:最喜欢)他不是一次喜欢,是一生都喜欢。(板书:一生)课文围绕这句话讲了两件事,第一件、第二件(学生看着板书再次连起来读)。

师: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所谓读懂就是要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这些事是围绕什么意思来写的。

板块三:读一读,想象对话的情景

(一)分角色情景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叫——

生:《父亲、树林和鸟》。

师:文中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事是用父亲和“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来写的。(板书:对话)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父亲和“我”是怎样对话的。请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我”的话。

师: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父亲喃喃着。

男生:林子里有不少鸟。

女生: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男生: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女生: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男生:还有鸟味。

女生: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二)在父亲与“我”的有趣对话反差中理解再读

师:“我”看到鸟了吗?

生:没有。

师:但父亲说——

生:林子里有不少鸟。

师:他判断树林里藏着很多鸟,他凭什么下这个判断的呢?

生: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师:这是他用眼睛看到的。

生:还有鸟味。

师:这是用鼻子闻到的。所以父亲判断——

生:林子里有不少鸟。

师:“我”信不信?

生:不信!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没有”。

师生一起读:没有看到、没有找到、没有闻到。

师:父亲说有很多鸟,“我”呢?

生:认为没有鸟。

师:一开始,“我”是在心里说——没有鸟。“我”把话藏在了心里,没有说出来,但我们能想象出他们的对话情景。

(三)借助“哦”,从“我”的角度理解再读

师:憋了好久,“我”终于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了——

生:鸟也有气味?

师:父亲回答——

生: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师:父亲一连说了几句?

生:四句。

师:“我”呢?

生:一句都没说。

师:其实,“我”在心里说了一个字(课件:“哦”)“我”在想——

生:哦,我知道了,鸟的气味是焐出来的。

师:气味是焐出来的,请把“焐”字圈出来。

生:哦,原来树上有鸟。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鸟在动,把树叶晃动了。

师:它在抖动羽毛,再说一说。

生:原来鸟在树上抖动它的羽毛,所以树叶在动。

师:把“抖”字圈出来,一抖,树叶动了。

生:哦,原来树林里有很多的鸟,它们都在呼吸。

师:怎样的呼吸?

生:深深地、舒畅地呼吸。

师:父亲用耳朵倾听,凝神静气。

生:哦,原来如此,我可真要感谢父亲,他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师:什么知识?

生:怎么才能找到这些鸟的知识。

师:这些知识其实就是鸟的习性。其实父亲讲的就是鸟在树林里是怎样生活的。再看父亲说的这四句话,课文里是一句一句的,我们写文章都是写成一段,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怎样读?想象父亲说话时是什么样的表情?

生:有一点严肃。

生:很轻,生怕惊动鸟。

生:自豪的。

生:自豪、开心、严肃。

生:很开心、骄傲。

师:他说话时的声音是轻的、慢的,一句一句说的,最重要的是看着“我”,是自己的儿子,所以很和蔼、很亲切地看着“我”,明白了吗?我们想象父亲的样子再来读父亲说的四句话,父亲轻轻地、慢慢地,一句一句地、看着好奇的“我”说——

(生再读父亲的四句话)

师:果然,当我们坐下来的时候,鸟开始唱歌了。这时,父亲又说了一句话——

生: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师:重读,是最快活的时候,读——

生: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师:“我”心里想——

生: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师: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老师指着板书上的课题)树林很快活、鸟很快活、父亲也很快活、“我”也很快活,树林里的一切都很快活。这就是对话的情景,读对话要读出对话的情景。

师:接下来有了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第二次对话的句子)

生: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为什么?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师:懂了吗?父亲又讲了一个关于鸟的知识,看来父亲对鸟非常了解,最懂得鸟。

(四)小结课文语言形式

师:看一看,课文写两件事是通过什么来写的?

生:对话。

师:所以写事情可以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的方式来写。

板块四:辩一辩,父亲是不是猎人

(一)找一找,父亲就像猎人

师: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最后作者说了这样一句话——

生: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师:这里你们读得懂吗?父亲不是猎人,但是,父亲就像猎人。你们知道猎人吗?猎人主要做什么?

生:打猎动物。

生:知道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生:了解动物。

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惯、环境,这样可以捕捉它们。

师:猎人的本事,就是能找到猎物。请你从课文中去寻找,找到父亲像猎人的线索。你们要成为阅读的猎人,看看谁找得多,找得准,再用符号标记出来。默读课文,用三分钟时间。

师:交流一下,先读一读,然后解释哪一点像猎人的本事。

生:“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因为父亲知道鸟有气味,他像猎人,鼻子很灵敏。

师:奖励你再说一条。

生:“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他知道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容易被打中。

师:什么时候打鸟最容易?

生:黎明。

师:像猎人。掌声鼓励。能不能再说出第三点?

生:“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他像猎人一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师:不但明亮,还像什么?

生:像火眼晶晶的孙悟空。

师:真好,谁再来说。

生:“舒畅地呼吸”他像猎人一样有顺风耳。

生:“鸟要准备要歌唱了”,他仿佛就是那一只鸟,他知道鸟要做什么。

生:“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走过”,他知道鸟生活在哪里。

生:“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师:两个“又”字,真像猎人那么专注和专业。

生:“焐得”代表父亲知道鸟是怎么过夜的。

生:“叶子在动”一般人都注意不到。

生:“父亲轻声说”,说明父亲怕惊动鸟。

师:告诉你还有一个词说父亲静悄悄的,“凝神静气”。

生:猎人要有耐心。

师:父亲像猎人吗?如果他是猎人,会是怎样的猎人?

生:专业的、优秀的。

(二)读一读,父亲不是猎人

师:但是,父亲不是猎人。读一读,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虽然他有猎人的本领,但他不是猎人。

生:父亲一生最爱树林和歌唱的鸟。

生:这是鸟最快乐的时候,也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候。

生:“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说明他是关心鸟的。

生:他说鸟飞离树枝的时候容易被猎人打中,如果他是猎人,也许会说“容易被我和我的同胞打中”。

师:课文还有一个地方,一定要请你注意,表明父亲不是猎人,读一读这四句话,像不像猎人说的?

生:不像。

师:这四句话说的都是鸟的知识,像猎人,但又不是猎人说的话。哪儿证明?

生:鸟要准备歌唱了。

师:猎人只会说“鸟要叫了”,而父亲却说——

生:鸟要准备歌唱了。

师:“歌唱”这个词藏着一种对鸟的喜爱。你看,“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猎人会说“有鸟的气味”;“抖动着羽毛”,优美吗?猎人只会说“拍翅膀”;“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猎人只会说“喘气”;父亲的所有这些词和句,一行一行,不像猎人,像什么?

生:保护鸟的人,关心鸟的人。

生:观察鸟的博士。

生:爱鸟之人。

生:科学家。

生:善良的人。

师:像一个诗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富有情感的话。

板块五:写一写,父亲究竟像什么

师:读到这里,看插图,父亲像什么?父亲不是猎人,你会写什么?

生:像观察鸟的科学家。

师:对,但——

生:不优美。

师:你说一个优美的,把父亲比作物。

生:父亲就像一棵树,因为他兀立着。

生:父亲像一棵树,因为树了解鸟。

师:树最了解鸟。所以父亲那么了解鸟,就像一棵树。(板书:最懂、最爱)

师:父亲像树,因为爱鸟,如果每一个人都像树,就形成了树林,鸟就能生活得更好,人与自然就会和谐。

师:作者牛汉的父亲究竟是干什么的呢?在牛汉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是怎样的呢?去读一读牛汉的散文《牛汉散文》,你能更了解文中的父亲。

 

点评:

基于教材 因文而教 为了学生

薛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共有五个板块,简单清晰又层层推进。教学方式以读为主,在语境中不断引导学生往文字的深处走。而学生则饶有兴趣地读着、发现着,在不知不觉中循着作者创作的思路,从课文的内容、语言的形式,渐渐读出了“父亲”的形象,以及“父亲”那颗爱鸟、忧鸟的心。整堂课学生兴致盎然,教学一气呵成,简单又深刻,薛老师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细读每个板块的学习活动,我们能发现“简单”背后的“不简单”。

学习活动一:读一读,感受语言的形象。这个板块的学习是从读课题开始的,老师问“课文里写了怎样的父亲?怎样的树林?怎样的鸟?”一下就把课题与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联系起来,把“父亲”“树林”和“鸟”的形象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快速带到文字中,这符合散文要往“这一篇”中走的阅读需要。对句子的朗读指导同样形式简单、层次清晰,抓住课后练习第三题中的三个句子,先出示句子的主干,再逐步带入加点词,反复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加点词产生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形象——“树林”是幽深的、雾蒙蒙的看不清;“父亲”像一棵树一样兀立着,但又不是傻呆呆地立着,而是凝神静气;“鸟”是快乐的……读着、读着,学生对课文中的环境与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感受到了文章这样用词的好处。看似简单的读题目,读相关语句的背后是对散文阅读方式的遵循,是对儿童语言能力训练的重视。

学习活动二: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内容。这个板块的学习是为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于本课,学生能找到主要人物、地点、时间,但具体事情不容易概括清楚。老师就用给句子填空的方式帮学生搭建了支架。细看这两个句子“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干什么?)”“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什么?)”借助第一句中的留白,老师引导学生的回答从一个词到完整的一句话到生动的表达,学生的思考从“走过”到“找鸟”到终于发现,原来在那个春天的黎明,“父亲”是带着“我”来“听鸟歌唱”的。读出了“听鸟唱歌”才真的读出了“父亲”的生活情趣,读出了本课的情绪基调。

学习活动三:读一读,想象对话的情景。这个板块的学习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读,但不是简单通读,而是巧妙地将“父亲”的话与“我”的反应分三次对比朗读。作者牛汉是作家也是诗人,细读课文会发现,课文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课文中“父亲”说的话往往不是一句就是一段,颇有些诗的味道。这样的文本特点决定了朗读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第一次读是男女生分角色情景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文字本身创设的语境走进那个春天的黎明,初步感受“父亲”和“我”在做什么。

第二次读,老师用风趣的语言巧妙点拨:“父亲说——”“‘我’看到了吗?”“‘我’闻到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父亲”和“我”的不同,原来“父亲”看到的“我”并没有看到,“父亲”闻到的“我”并没有闻到,学生就在这样的对比反差中读出了“有趣”。“有趣”是作者藏在这段文字中生活的情趣,体会到这样的情趣才能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鸟的爱,对大自然的爱。

最妙的是第三次读,老师出示“父亲”为“我”解释为什么有鸟的四段话,并出人意料地在旁边写了一个语气词“哦”,简单的一个“哦”,却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暗示,学生自然地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我”,并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父亲”的话。这一声“哦”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年龄,带着他们走进文中的树林,听懂了“父亲”的话。学习中没有对“父亲”人物形象的理性讨论,却处处都在感受着“父亲”的形象。看似简单的朗读,实则是教学建立在对文本表达特点的准确分析上,引导学生循着作者创作散文的思路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学习活动四:辩一辩,父亲是不是猎人。这里的“辩”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通过两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去字里行间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爱。第一次“辩”,老师问“父亲像猎人吗?”学生真的像“猎人”一样探寻文字中的秘密,通过主动“玩味”语言,在早已读熟的语段中换一个角度认识“父亲”。就在学生惊叹“父亲”对鸟的熟悉程度简直跟猎人一样时。老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从哪里看出父亲其实不是猎人?”依然是读“父亲”说的话,通过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学生发现“父亲”用“歌唱”来表达鸟的叫声,“父亲”用“深深地”“舒畅地”来形容鸟的呼吸,“父亲”的话里充满了对鸟的爱,这是诗人的语言不是猎人的语言。这是教学中最出人意料的精彩“反转”,从“猎人”到“诗人”,教学聚焦的始终是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这真正落实了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

学习活动五:写一写,父亲究竟像什么。老师请学生来形容一下文中的“父亲”究竟像什么,那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学生眼前,呼应课文的第一句话“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回到“父亲、树林和鸟”的主题,回到人和自然的人文主题。

课上到此处,我们发现薛老师这堂课首先做到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读出了文中“父亲”诗人般的生活情趣和作者如诗般的语言表达风格,引导学生感受到“父亲”像“猎人”,“父亲”是“诗人”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薛老师始终遵循着散文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不断往文本的语言中走,往故事的情境中走,往人物的内心里走,要让学生学起来“有意思”。站在儿童的立场,薛老师在理解课后题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将课后题适度分解,巧妙地融入了教学活动中,上出了一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