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课题·课堂:“卓越教师”群体成长路径

  发布时间:2022-05-12 15:06 栏目:科研动态 作者: 教研室二 点击量:695  

     “卓越教师”群体,是指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高层次杰出教师队伍,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骨干和中坚力量。我们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契机,以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以课程、课题、课堂即“三课”融合联动为策略,以导师引领、学员自主、同伴互助为路径,探寻具有学科特色、地域特点的高中政治“卓越教师”群体培养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目标建模:高中政治“三课”融合联动培养模式顶层设计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个教师要成为卓越教师,既要靠自己主动学习和发展,也要靠本身是卓越人才的导师(或同伴)来培养(或互助);同样,一个教师群体要成为“卓越教师”群体,离不开该教师群体的自身努力和多种外部条件的优化创设。本研究以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培养平台),以“课程、课题、课堂”即“三课”融合联动为策略,以导师引领、学员自主、同伴互助为路径,导师(专家)集中指导与学员个体突破相结合,促进思政教师群体在共性基础上有个性(不同梯度)地发展(即慈溪学科骨干—慈溪名教师—宁波市学科骨干、名师—浙江省特级教师)。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初步构建了高中政治“三课”融合联动的“卓越教师”群体成长研究结构导图(图1)。
  
  二、策略建构:高中政治“三课”融合联动培养模式实践探寻
  1.课程导航:开启高中政治“卓越教师”群体成长的理念之门。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主要指教学内容即教材;广义的课程是指由课程纲要、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其他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教育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本研究所指课程则是广义的课程。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运作之始,正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制、实施之时,树立新课程意识、领会新课标理念、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是“名师”工作室培养“卓越教师”群体的职责所在。
  一是“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提升思政教师教育理念。为尽快领会新课程、新课标精神实质,工作室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的培训策略。“走出去”策略:派学员参加省市级新课程新课标培训,听取课程专家专题辅导,参加的导师或学员返程后集中传达与研讨,侧重新课程标准熟知与理念掌握。“请进来”策略:邀请课程研究专家来工作室做专题讲座与指导,如邀请省市教研员面对面指导,侧重从课程理念转向课程实践。
  二是确立学科课程意识,提升课程执行力。课程意识包括对课程本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学习、课程评价的基本认识,特别是我们思想政治学科,更是肩负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任。虽然浙江省当时还没有采用新课标编写的教材,但我们主动“超前”尝试新课标理念指导学科教学,特别是在市级以上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以及优质课、教坛新秀评比课中,更是要求学员必须努力尝试诸如议题式教学、活动型课堂等新理念、新教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亲历亲为的“开课”体验中提升课程的执行力。
  三是继续推进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与建设。适应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新要求,我们继续推进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与建设,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协调发展。例如“名师”工作室中的慈溪中学相关教师(导师与学员),秉承学校“以人为本、合作创新、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体现“培养自主合作的创新拔尖人才”的课程目标,围绕国家核心课程,着力开发四个系列特色选修课程,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法指导课程、网校学习课程)、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课程)、创新能力(学科拓展课程、辩证分析课程)和实践能力(主题活动课程、社团活动课程、探究活动课程)的课程,形成融国家核心课程与选修特色课程于一体的、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托举人才”的课程结构体系(图2)。目前,《趣味哲理——启迪心灵与智慧的钥匙》《辩论——思维和言语的体操》等3门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课程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港通天下——宁波码头文明》等2门社会实践类、知识拓展类课程入选浙江省网络推荐课程。
  
  2.课题引领:构筑高中政治“卓越教师”群体成长的奠基之石。课题是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比较关注的、需要解决或厘清的真实教育教学问题,是教师个人(或集体)在某种特定愿望驱使下对理想教育教学的描述和向往的物化表现,其研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根源,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路径。新课程新课标落地、新理念新教材应用,给我们思政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课题研究是架起课程与课堂、理念与行动的桥梁、纽带。
  一是问诊搭脉、专家点睛,提升课题研究的内驱力。在“名师”工作室活动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学员可以是教学的行家里手(省市教坛新秀、市优质课获得者),但在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教学论文)方面绝大部分却是新兵新手,这制约着教师群体的高层次发展。针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实践短板,我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方位“用力”轮训。除依赖工作室导师自身力量外,还邀请了高校、教科院所专家进行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以更新课题研究理念、提升研究的内驱力、促进课题常态化研究。
  二是联结课程、课堂,开展行动研究。在新课程新课标落地、新教材实施之际,我们工作室提前启动,全员参与,科学选题,前瞻立题。2019年5月,工作室主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策略研究”(2019YZD073)被立为宁波教科规划重点课题;为进一步深化对新教材新教法研究,2020年1月,工作室又一主课题“高中政治议题式‘活动课堂’建构策略研究”(2020SC054)被立为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2020SC054)。围绕工作室的主课题,学员们开展行动研究,还自主申报了宁波教科、教研2个课题。工作室集体课题与学员个人课题相互呼应,激活了课题研究的源头活水。通过课题的常态化研究,促使学员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将教学经验提升为教学成果。
  3.课堂生辉:夯实高中政治“卓越教师”群体成长的立身之本。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教师展示教学引领的重要平台。课程是导航,课题为引领,课堂则是核心。课程理念的落实、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新型教学方式的实践等都必须在课堂中进行,教师的教学实验、课题研究也都离不开课堂,可以说课堂是课程改革、教学转型和课题研究的试验场,是“卓越教师”群体成长的立命之魂、立事之源、立身之本。
  一是精心架构议题式“活动课堂”教学范式。适逢新课标、新教材落地之际,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采用新的议题式教学方式,议题从何而来、如何设计,议题式教学诸环节(议题、情境、活动、任务、生成五要素)如何整合、协调,成为我们“名师”工作室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议题式“活动课堂”顶层设计中,我们研究认为,教学设计能否反映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解释、生成的机会。“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素养培育为目标”,让议题“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融汇”课堂;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造就“灵动”的真实课堂,不断生成新知识、新思维、新情感,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目标。为此,我们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新特点、新要求,精心架构了开展“活动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范式(图3)。
  
  二是着力探寻议题式“活动课堂”实践路径。课堂是实施课程、研究课题的主阵地,“活动课堂”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载体,议题式教学是“活动课堂”的最佳选择,即以议题为统领、情境为载体、活动为路径、任务为旨向、生成素养为目标,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为此,我们设计了“选议题—创情境—架活动—展任务—促生成”议题式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其中,“选议题”即巧设议题、贯穿教学,探寻和解决“议什么”的问题;“创情境”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架活动”即互动探究,解决问题;“展任务”即任务驱动、分享成果,探寻和解决“怎样议”“怎么议”的问题;“促生成”即生成新知识、养成新素养,探寻和解决“为什么议”的问题。“议题、情境、活动、任务、生成”五要素优化整合,共同演绎着议题式“活动课堂”实施路径,共同推进着“活动型学科课程”落地生根。
  三是聚焦课堂,推进课程理念着地、课题研究生根。我们充分运用“名师”工作室培训平台,开设议题式“活动课堂”系列研究课、展示课,同课异构、异课同构,观课摩课、评课议课,教师自评、学员互评,导师点评、专家总评,开设课型系列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课堂教学艺术化、教学质量高效化,促进学员的课程执行力、课题研究力、课堂教学力,推进课程理念着地、课题研究生根、课堂高效生辉。如在组织“价值与价值观”教学时,设计了“怎样的青春最闪光?——追寻‘最美禁毒人’的人生价值”的议题,我们用“最美禁毒人”H警官“面对突如其来的尖刀,毫不畏惧挺身而出,身中六刀奋力追凶”为情境,依次设计了一些富含启发性、激疑性的“问题串”:“最美禁毒人”H警官身中六刀奋力追凶值不值?我们应如何评价H警官行为?从H警官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价值力量?促使学生的思维拓展、情感震撼、心灵启迪。我们工作室教师评课议课后一致认为,课堂教学应以议题为统领、情境为载体、活动为路径、任务为旨向、生成素养为目标,对接师生间的思维过程,对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甚至是师生间“心灵对话”,达成师生间的“同理”或“共情”,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总之,课程、课题、课堂是“卓越教师”群体成长的三驾马车,“三课”融合联动是“卓越教师”群体成长助推剂。“课程导航、课题引领、课堂生辉”,提升了教师(学员)的课程执行力、课题研究力、课堂教学力,推进着课程理念着地、课题研究生根、课堂教学生辉。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