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语文学习方式转型的大任务教学设计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

  发布时间:2022-05-12 15:00 栏目:立项课题 作者: 教研室二 点击量:9851  

“大任务教学”是针对“问得碎”“讲得多”“控得紧”等问题而提出来的新型教学样态,它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以结构化的任务活动为载体,充分打开语言实践过程,促进学生深层情感体验和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大任务”之“大”,在于有效统整,以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写体例,呈现出联系和探究的特点,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认知单位,通过具体、阔大的学习任务来统领和导引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因此,大任务教学具有整合性、情境性、驱动性、支持性等特征,有利于解决学习内容碎片化的问题,摆脱学习过程压缩化的困境,突破学习方式单一化的瓶颈,从而撬动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型。本文以四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单元为例,来谈谈大任务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目标设计:整体把握课文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单元语文要素暗含着大概念,“大概念”也就是核心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威金斯认为,大概念既是各种条理清晰的关系的核心,又是使事实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一个概念锚点。在设计大任务时,教师必须整体把握单元教材的内在联系,思考“关系的核心”是什么,教学这一单元的“锚点”是什么,从而更加科学地设置教学目标。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编排了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三篇文章,“阅读链接”中还导入了其他中外名家写动物的文章或片段。这其中有同一题材的作品,有同一作家的作品,也有不同作家但表现手法相似的作品。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着力点是“体会如何表达”。那么,三篇课文是如何表达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具体分析每篇课文的“篇性”,在此基础上得出带有共同特点的“类性”,进而思考这个单元的“大概念”是什么,应该聚焦什么样的核心目标。大任务教学并不以牺牲课文的个性为代价。相反,找到单篇课文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才能让更上位的、带有规律性的“锚点”浮出水面。

  1.《猫》——家常聊天式表达

  老舍先生娓娓道来,就像和朋友、邻居拉家常,既如数家珍般地描述猫的可爱,又忍不住数落它的缺点,嗔怪的语气背后充满了怜爱。比如“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这样的表达看似矛盾却又真实,传递出特有的趣味性。

  2.《母鸡》——情绪对比式表达

  课文前半部分写“讨厌母鸡”,将“讨厌”之情夸张到极处,幽默风趣。后半部分写“不敢再讨厌”,又选用最美好的词语赞美母鸡,比如“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情感曲线的跃动幅度特别大,作者在极大的表达反差中传递出对动物的喜欢。

  3.《白鹅》——漫画式语言表达

  课文整体风格诙谐幽默,丰子恺用漫画式的语言将白鹅的“高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白鹅吃饭时的三眼一板,从三样下饭的东西,到吃饭的顺序,再到“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如何吃饭,作者一一勾勒,刻意不省笔墨,有利于读者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生动的“漫画”。“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似乎含有讽刺的味道,其实言语间流露的却是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从三篇具体的课文中不难发现,表现猫、白鹅的中心词分别是“古怪”和“高傲”,这两个词语在词典语义中属于贬义词,但在课文中的情境语义都是褒义。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文字背后却藏着深深的爱——这就是“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明”和“暗”之间的反差,造就了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老舍的《母鸡》采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前”与“后”的反差也很大,同样造就了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具体课文内容,“抓住看似矛盾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及语言的趣味性”就成了单元内在关系的核心。在这一核心观念的架构下,教师应设计具体目标和任务,引领学生与文本语言发生深层对话,使学生走进作者丰富的心灵世界。这不仅能激励学生尝试用有意味的语言形式表达动物的特点以及对动物的感情,而且能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综合发展。

  大任务教学强调找准单元整体教材的“锚点”,运用关联思维促成阅读的理解和迁移运用。帕金斯等人认为,迁移可分为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低通路迁移是指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与之相对应的高通路迁移,则是指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大任务教学不断呈现核心观念、揭示核心观念、运用核心观念,不断突破散点化、烦琐化、表层化的目标取向,能够有效避免“惰性知识”的产生,有助于促成由低通路迁移向高通路迁移的学习转型。

  二、任务设计:统整情境、任务和活动

  从根本上说,学习方式转型的关键是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任务”是指要做的工作、事情,具有鲜明的驱动性和动作性。“大任务”注重情境、任务、活动的整合设计,它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文本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感悟、探究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教学对话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将语文知识镶嵌在“大任务”情境中,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文字,提升学习品质。

大任务教学有三种类型:单篇课文大任务教学、单元整体大任务教学、跨学科主题大任务教学。如教学“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学情和实际需要选择相应课型,也可以组合使用混合课型。

  1.单篇课文的大任务设计

  单篇课文大任务教学指向课时目标的达成。如《白鹅》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任务:

  任务一:看漫画。欣赏丰子恺的漫画,说一说漫画带来怎样的趣味。

  任务二:读“漫画”。阅读丰子恺的《白鹅》有看漫画的感觉,说说哪些词句特别能产生这种感觉,哪些词句表现出了白鹅的“高傲”和作者的情感。

  任务三:画漫画。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画出来,用夸张的方法放大特点,然后再写下来。

  上述设计以“漫画”切入,将学科认知情境与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有机融合。任务以结构化的活动呈现,开放度高,教学中带来的不确定性大,但它并不偏离语文的本质任务,它自始至终引领学生抓住“漫画式表达形式”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

  在《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到老舍家做客、老舍向客人介绍猫”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聊读”。抓住看似矛盾的地方,让学生用“说它……吧,它的确是……可是……”这一句式复述猫的种种“古怪”表现,并拓展到生活中的其他情境,这有助于学生建立输入型语用学习和输出型语用学习有机结合的大任务学习结构。教学《母鸡》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母鸡前后行为的对比,母鸡与母亲的联结比照,作者对母鸡前后态度的对比以及文章前后语言情感色彩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矛盾,从而开展层层推进的对比式大任务阅读活动。

  2.单元整体大任务设计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情境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从预期的学习成果进行倒推,以逆向思维设计活动任务群,架构读写互促型的单元整体学习方案(见表1)。

  该方案按照“主题—探究—表达”的“登山型”方式来构建活动任务群。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完成任务一,但不能忽略这项学习任务的价值。真实的交际情境能让学生对小动物产生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其走进单元主题情境,为阅读与表达奠定情感基础。同时,教师应布置作文、绘画等类型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的认知现状与“任务二”产生关联。推进“任务二”时,教师可以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单元视域下的单篇精读教学,也可以打破教材文本顺序,以“比较学习”这一内核架构大单元学习活动(见表1中“学习活动”提示)。关于任务三,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表现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3.跨学科主题大任务设计

  大任务教学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学习主题的确定,基于学科融合展开项目化学习,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如教学《白鹅》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文本语言画面感极强的特点创设跨学科大任务情境:“请你当一回小编辑,给课文配几幅插图,并给插图取标题。在班内开展最佳插图评比活动,你可以自荐作品,也可以推荐他人的作品,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说明推荐理由。”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语文教师、美术教师、信息教师、家长等构建学习共同体,协同完成项目。

  大任务教学为什么能成为撬动学习方式转型的“杠杆”?从上述三种类型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大任务教学非常重视“学程”的设计,强调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在真实、开放而有意义的情境中,大任务教学以核心问题为导向,先是激活学生的个体经验,然后让学生经历充分的体验、探究和反思的过程,建构语言的规律性认识,最后进入应用阶段。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着眼于学生能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大任务设计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非常重要。如何在单元核心观念的指引下,在学科认知情境和学生个人体验情境之间,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之间,长期效应和短期目标之间找到最佳切入点,并由此架构活动任务群,引领学生进入探究的世界,需要语文教师的实践智慧。

  三、资源设计:合力支持深度学习

  

  钟启泉先生认为,深度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着力于从“基于教科书水准”上升到“超越教科书水准”,深度学习是课堂转型的标识。实施大任务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文本间的相似联系打开语文学习的空间,构建起基于单篇又超越单篇的大单元阅读教学,以结构化的材料支持学生的联结性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本单元可以综合运用比较与探究、还原与感悟、拓展与创造三种教学策略整合学习资源。

  1.比较与探究

  三篇课文后面的习题提示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比较阅读教学,以比较为内核构建的“超文本”阅读主要指向知识的探究与发现。本单元可以建构以下三个比较式的超文本。《猫》和课后“阅读链接”中夏丏尊、周而复的两个写猫的片段组成一个超文本。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三位作家都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但表达的方式不同。夏丏尊从小猫的毛色、大家对猫的评价和感情以及“我”对猫的遐想几个方面来表达;周而复通过描写猫的外貌、神情、动作的特别之处来表达。《猫》《母鸡》和《母鸡》课后的“资料袋”可以组成一个超文本,这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同一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从而感受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艺术功力。《白鹅》和《白公鹅》组成一个超文本,这样的组合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中外作家对同题材作品相似的表达风格,两篇文本都使用了拟人和反语的手法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2.还原与感悟

  作家看待事物的视角是独特的,表达的情感也是丰富细腻的。老舍先生为什么看到母鸡成了鸡母亲以后,对它充满了敬畏,盛赞它是一位英雄呢?在丰子恺的眼中,高傲的白鹅为什么那么可爱?在《母鸡》《白鹅》两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相关资料,和课文组成超文本阅读单元,引导学生站在更大的语境中反观课文内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母鸡》一文时,教师可以导入老舍先生写自己母亲的文字片段,让学生体会他对母亲的深厚情感,从而深入体会《母鸡》一文其实是对母爱的赞歌。教学《白鹅》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片段,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白鹅》的创作背景为“抗战期间,作者全家住在重庆郊外的一座荒村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作者内心十分焦虑、苦闷。养鹅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白鹅使得院子有了主宰,环境有了生气”。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自然能感受到作者在言语中流露出的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种大人看小孩子嬉闹似的喜爱,是长辈对晚辈无限包容的喜爱,也是作者对它们曾经在艰苦环境中给予陪伴的一种感激之情。

  3.拓展与创造

  学习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框架,根据“我们的动物朋友”“老舍笔下的动物”等人文主题组织群文阅读活动。学生可以向同伴推荐自己读过的其他动物题材的作品,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作品进行阅读,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还可以根据语文学习主题开展“明贬实褒表达妙”“看漫画,学表达”等拓展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晒一晒”自己的动物朋友……多样态的拓展型“超文本”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语境中进行更深层的联结性学习。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必须打破机械、僵化、背离人的学习和成长规律的操作程序。大任务教学强调学习主体性,更加注重学习目标的聚焦,更加注重学习行为的设计,更加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内在联系的建立。同时,大任务的设计、预判、打开和评价,也为语文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真正站在学生的视角,用别样的眼光解读教材,创造出理想的语文学习生活,实现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型,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