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设计是确定直接解决研究问题的思路及其具体操作安排。研究内容设计是教育研究方案的核心设计,研究内容设计不到位,研究就失去了科学性,其他做得再好都是徒劳无益。教师研究的困难与失误经常表现在研究内容设计的偏差,究其成因是多样的,而教师缺乏有效的思维方式是关键影响因素。
一、研究内容设计的思维偏差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设计,但在实际研究设计中,教师设计的研究内容在量与质上都无法体现主体。量少质偏是教师设计常见的问题,出现研究内容与题目不吻合、研究内容缩小或泛化、内容缺少操作性等问题。
1.离差性设计。教师不能聚焦研究问题思考研究内容设计。没有针对题目探寻直接解决问题的路径与策略,所设计研究思路偏离研究方向,与研究问题有差距,与研究目标有偏离,内容设计出现“牛头不对马嘴”。主要表现在研究内容设计离题和研究内容设计错位(把研究措施或研究目标当做研究内容),但教师研究设计的离差性思维更多体现在设计离题上。如,教师将“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衔接策略研究”的研究内容设计为“初高中教学断层的研究、初中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初中生思维能力提高研究”,该研究的设计没有针对核心问题“教学衔接策略”,所设计的研究内容与研究主题不对应,出现“研究方向是要向东,内容设计却往西”。该课题应该根据初高中教学不衔接的表现与成因的分析、然后将研究设计为“指向教学目标的衔接策略、指向教学内容的衔接策略、指向教学方式的衔接策略、指向学生学习指导的衔接策略等”。
2.零散性设计。教师不能全面地思考研究内容的设计。没能完整地探寻直接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方法,破解问题办法的设计有缩水、有遗漏、不完整,设计的研究内容的要素缺乏内在联系,研究内容设计不能完整性地解决研究问题。它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设计“窄”化和研究设计“散”化。如将“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研究”的研究内容设计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习题设计的有效性”,该选题的内容设计既“窄”也“散”。说其“窄”,是因为只要发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行为都会牵涉到“有效”问题,这三个内容的设计,不能够囊括“有效课堂”的应有之意,没有抵达“有效课堂”的边界;说其“散”,虽然这三个内容都和“有效课堂”有关系,但这三个内容并列没有充分的逻辑依据,这三者既构建不了完整的流程,也没法形成一个课堂的整体,只能算零散地破解问题。
3.笼统性设计。教师不能系统深入地思考研究内容的设计。研究内容设计不清晰、不深入、不具体。问题解决的思路笼统模糊,问题解决办法常浮于表面,没有具体性的问题解决对策。主要表现为研究设计表面化和研究设计模糊化,但更多体现为模糊化。如“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式复习教学研究”将研究设计为三句话“思想政治课重要概念的主题式复习、思想政治课关键问题的主题式复习、学科检测问题反馈的主题式复习”。该研究设计只是指明了研究方向,但并没有设计具体的对策,这个设计就如你告知了学生去远方有陆海空三条路,却没有告知这三条路到底怎么走,学生依然还是云里雾里,永远都无法到达远方。该课题的研究内容不仅要研究三种主题式复习的主题如何产生、还要研究这三种主题式复习的流程怎么设计,以及还要研究三种主题式复习的策略及其应用。
4.抽象性设计。教师不能具体化、形象化地思考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设计停留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上,研究内容出现空洞、抽象,破解问题的策略难于落到实处。主要表现为研究设计理论化和研究设计空泛化。研究设计理论化是研究设计偏于理论性而不是实践性和操作性;研究设计空泛化是研究设计陈述就像写论文一样,引经据典泛泛而谈,多是谈“为什么”,而少有“怎么做”。理论化设计也是一种笼统化的设计。如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情境教学研究”研究内容设计为:“一是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这样的设计停留于研究方向上,设计与不设计都是一样的效果。该研究内容设计至少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情境创设研究(具体设计生活化情境的选材路径、加工策略、呈现形式等),二是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情境教学流程研究(生活化情境教学流程:创设生活情境——呈现理论模型——尝试探究分析——聚焦反思总结;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设计每个流程采用什么办法进行)。
二、研究设计要强化教育思维
教师研究内容设计出现离差、零散、笼统、抽象等偏差,主要在于教师无法聚焦研究问题,进行系统的教育思维,并实施有效的思维转换。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研究内容,不仅需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教育研究水平,更要强化教育思维能力。只有通过强化教师的分析型思维、实践型思维、反思型思维,才能形成教育操作思路,使研究内容达到针对性、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性、新颖性的标准。
(一)强化分析型思维
分析型思维是指“教师运用思维假定推导某些问题的因果关系及其解决思路”,分析型思维是要对教育问题性质与内在关系进行剖析,它要思考和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教师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自己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到的困难与愿望,对问题的识别是表面的、外在的,分析型思维能引导教师深入、内在地认识问题,能克服研究设计的零散性和笼统性。
1.研究题目的审题分析。审题分析是对研究题目的内涵进行解读,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研究题目,弄清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明确研究方向、研究角度、研究重点。审题分析有利于形成系统、深入、新颖的内容设计。研究审题分析一般要琢磨好关键概念、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学科性质等。如“高中思想政治课真问题教学研究”的审题分析,可从四个方面分析:其一,关键概念分析。本研究的关键概念是“真问题教学”,要深入分析与把握真问题教学的内涵、外延、表现,甚至可以区分清楚真问题教学和问题教学、探究教学、议题式教学等的区别。其二,研究视角分析。本课题是在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研究真问题教学,核心素养发展背景下的真问题教学和原有的真问题教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其三,学科性质分析。真问题教学是思想政治学科独有的吗?如果不是,那它和其他学科的真问题教学的区别有哪些?其四,研究对象分析。本研究是研究高中阶段的真问题教学,其研究对象高中生对真问题的学习心理反应和初中生等其他学段的有区别吗?不一样表现在哪里?
2.研究问题的理论分析。理论分析是对研究问题所指向的知识进行认知和内化,就是要从理论的角度剖析研究问题,弄清所要研究的问题本质、问题的因果关系和破解问题的思路。理论加工有利于研究内容的新颖性和操作性。研究问题的理论分析要从理论认知、实际分析、理论加工等环节。如“高中思想政治课真问题教学研究”的分析流程:其一,研究问题的理论认知。针对本课题研究问题——“真问题教学”,教师要从综合学科、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学科、其他学科教学等四个途径,阅读并收集关于“真问题”“真问题教学”的相关文献,梳理出:“真问题是什么”——“真、假问题的判别依据”——“影响问题真假的因素有哪些”——“真问题教学是什么”——“真问题教学与问题教学的异同”——“理想的真问题教学是什么样子”——“真问题教学环节”——“真问题教学策略”等。实际上,研究者的研究综述就是教师对研究问题的理论认识的分析,翔实的研究综述利于实现研究内容的清晰、系统设计。其二,研究问题的理论加工。研究者要结合自身实际,对相关知识进行重构,形成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符合自己实际的解释系统和认识体系。这个重构过程要做以下分析:论述是否正确——利与弊在哪里——哪些可以借鉴——如何借鉴——哪些还没有解决——有哪些新办法解决。如对“真问题”的界定,有的认为真问题是“共通的问题”“师生都不懂答案的问题”,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和教学实际的分析,将真问题界定为“指向教学目标的、学生需要经过重组或增加新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强化实用型思维
实用型思维是“将教学理念及相关知识外化为教学行为”的思维,它是在全面认识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将问题解决具体化、操作化,它是要思考和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实用型思维能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知识转化为行为,使研究不会变成“水中月”“镜中花”,能克服研究内容设计的离差性和抽象性。
1.形成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根据已有文献和经验事实对研究课题推测出一种或多种暂时性答案。研究假设对研究内容设计起着纲领性作用,有利于把握研究方向,有利于研究内容的针对性设计。研究假设的形成:
其一,确定自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自己掌握而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组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学形式、教学环节、教学评价或教学模式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学科教学研究的自变量。确定自变量就能框定和明确研究内容的范围。“高中思想政治课真问题教学研究”课题,其研究假设是“通过真问题教学模式(自变量),实现高效自主的课堂构建,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因变量)”,本课题研究内容就是要构建“真问题教学模式”。
其二,提出子假设。用演绎的方法将研究的自变量分解成若干子自变量,并逐一推测与因变量的关系。提出子假设,就是要细化研究内容设计的具体路径。“高中思想政治课真问题教学研究”的子假设,就是要将“真问题教学模式”按结构来分解,至少要在目标取向、教学程序、支持系统和评价体系等4个要素上提出假设,研究内容设计就要根据这四个方面思考。
2.确定操作思路。操作思路是对研究问题解决的操作思路,是对研究问题“怎么做”的构想,是对直接解决研究问题行动的具体安排。如果把形成假设当做对远方的指引,那操作思路是对到达远方的路径及其行走安排的具体描述。教师的研究都是实践研究,只有确定操作思路,研究内容设计才有意义,才能体现实践性。确定操作思路:
其一,建立简略模型。聚焦研究问题,选取研究者直接或间接经历、自己或他人的典型教学进行深度剖析,提取关键要素,建立简略实践模型。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真问题教学研究”,在真问题教学理论加工基础上,研究者可以选取体现“真问题教学”和“非真问题教学”的典型教学案例或片段,采用分析、比较、概括,确定“真问题教学”在目标设置、教学程序、支持条件、评价体系等方面应该具备的要件,初步构建“真问题教学”的实践模型。
其二,细化操作思路。根据研究目的,对解决研究问题的路径、内容、方法、形式、策略或模式进行具体化、操作化、有效化安排,即对解决问题的简略模型进行精雕细刻,分层次、按系列地确定“做什么”和“怎么做”。一方面,细化“做什么”。如“高中思想政治课真问题教学研究”的研究设计,第一层次是确定“真问题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根据教师研究的可能性,我们重点探讨“真问题教学”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两个要素,以此构建教学模式。第二层次是确定“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的组成要素。重点探讨教学程序有几个环节、教学策略有几种,各都是什么。另一方面,确定“怎么做”。按层次对解决问题的要件进行选择、优化、组合、检视,形成具体化的教学行径。根据上述简略模型建构,我们将“真问题教学”的“教学程序”设定为;形成和呈现真问题——识别和分析真问题——探究和解释真问题——评价和总结真问题;将“真问题教学”的“教学策略”设定为:问题形成策略、问题呈示策略、问题思考策略、问题对话策略、问题引导策略等。同时还要设计好每个环节或策略的有效实施,如“形成和呈现真问题”这个环节,还要从“真问题形成的路径(教材活用、学生困难、生活困惑等)和真问题呈现的形式(讲述、动作、声像、文本等)”进行翔实思考和确定。
此外,要强化反思型思维。研究者要根据相关教育理论和经验事实,对研究内容设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回溯性思考,判别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促成研究内容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性、新颖性。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