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霸凌者的心声 | 绝望,恐惧,愤怒和羞耻

  发布时间:2022-03-29 10:38 栏目:中小学心理健康 作者: 团队心理一 点击量:643  

  “叠加的情绪像洋葱一样富有层次,第一层是失望和绝望,第二层是恐惧,第三层是愤怒,第四层是羞耻。越往下,越难面对和言说,但也越接近真实的本质的心灵。” 校园暴力还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悄然发生,无数被暴力者内心绝望,但是“绝望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家人那种冷漠、超然,还有那句杀伤力极强的’活该‘”。

谨此分享一些我与遭受校园暴力的女孩们工作的足迹。文中的描述是我整体的观察、体验和思考,不涉及具体案例。愿能引发更多思考,携手更多力量预防和应对这些灾难。

01走进风暴

初见之时,她们成熟、优雅、温婉亲切,很不像内心有那么大伤痛和风暴。她们主诉里都有跟抑郁有关的感觉,且更多是身体感觉(莫名的疼痛、僵硬和无力),也有对生活和人性的绝望。她们的表达无比温和、克制,有种“看破了、看淡了”的气息,相当一段时间内,我都是跟她们待在积极心境里,探讨她们凭借什么挺了过来,她们在冗长的黑暗与孤独中时,有哪些人和事尚且给到她们安抚和喘息,她们如何照顾和修复自己……

当回忆越来越清晰,情绪越来越激烈,她们在咨询里颤抖、痛哭、质问、呼喊,愤怒,强烈斥责霸凌者的恶行,细数了自己受到的伤害她们也言说了对家人的痛恨,这个原本的避风港没能保护她们,情感上的忽略和轻视令她们再次陷入伤痛和绝境;最下面是羞耻,她们多多少少听到了“活该”的判定,反省自己可能的错误,为惨痛经历找一些合理性。

02思索人性

她们对人性局限与黑暗面的感知自然要比同龄人多得多,在情绪风暴中宣泄完对施暴者的痛恨,对旁观者和原本心目中守护者的深深失望,对群体里每个人责任、道义与良知模糊化的唏嘘,她们开始对人性有了更完整的思考。

受害的女孩们看清了施暴者的心理状态,明白了对方摧毁式的攻击为何指向自己,她们才开始对自己受害者的身份有更真实的尊重和痛惜,因为她们可以分辨和确认,不是自己有罪孽,更不是活该被欺辱,而是刚好出现在了偏执之人的视线

熬过这些至暗时刻,见证完最恶劣人性的她们开始走向对人性灰色地带的探寻。她们惊讶又愤怒地发现,多年后与参与施暴的人或旁观者偶遇时,对方竟表现得像一切都未曾发生,照样打招呼、表示友好和亲近,甚至请求帮忙。

《芳华》那句台词“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03清理旧伤

遭受校园暴力前,女孩们的成长环境其实为她们留下了“基础创伤”,很显著的一点是她们经常被过度忽略,也被教育着息事宁人。

然而,如果孩子的哭诉没能被听见,没被父母当回事,甚至还被批评、嘲讽,孩子的自我就开始碎裂,他们只能无奈地适应“逆来顺受”,也开始怀疑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不少受害女孩痛哭着说,最让她们绝望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家人那种冷漠、超然,还有那句杀伤力极强的“活该”。

也有一部分女孩,她们的父母极度善良、奉献,因为经济社会地位不及家族里的某位亲戚,经常被打压、剥削、利用、嘲讽,一度维持着在大家族里抬不起头的局面,永远无力反击。这种氛围下的女孩也会极度自卑,她们被教育要善良和宽恕,却感受着毫无边界的纯善带来的苍白、苦楚和屈辱。没人教会她们如何为自己赢得尊重和平等。更糟糕的是很多父母对外软弱、对内粗暴蛮横,通过贬低、斥责和嘲弄小孩获得权力感和自尊。

04巩固与整合

她们之前在周围人或直接或间接让她们“原谅”、“放下”的暴政下,疯狂的、发怒的、攻击性的自我被严重压抑,她们把这部分自己找回来了,通过充分的宣泄、表达、思考,这些愤怒转化为了力量,也不用再将发泄不出的怒火转为攻击自己。

她们能用更完整的视角回忆、感受和看待自己,比如当时的自己用了哪些机灵的方法逃生,以及在极大的威胁和挑战下如何坚守了立场和权益。

她们不再为当时的狼狈而羞耻了,毕竟曾经的自己已竭尽全力。如此大的灾难,冲击和震碎了源自家族的“退让”习性,她们发展出了更主动、灵活、有力的方式应对入侵。

她们更加理解和接受了真实的人性,对关系的期待更加现实,对基调美好的人和关系更加珍惜也更能包容其中的局限。她们也成为了很好的助人者,苦难令原本就善良的她们更加敏锐和慈悲,为其他被欺负、被忽略的受害者带去了走出阴霾的勇气和指引。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